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____,。
A.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C.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D.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蔽月山房》,,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____,。
A.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C.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D.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說的是物體大小和遠近有關,不是看著小的就真的小,,看著大的就真的大,。但“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就有問題了,,看到事物的大小和觀察位置有關,和眼睛大小沒關系,。當然,,那個時候科學知識有限,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且這首詩是王陽明12歲的時候?qū)懙?,已?jīng)讓人驚為天人了,,顯露了他超強的哲學思辨能力。和這個道題最接近的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是說位置不同看到的廬山就不同。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