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一
大家好!
蘭州城隍廟在蘭州市張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
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huán)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乩认略斜诋嫞F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F有建筑按中軸線依次為牌坊、享殿,、正殿,、寢官、客堂,,牌樓由節(jié)園顏妃墓前的貞列遺旰牌坊改建而成(屬明代建筑),,院內石獅一對,有200多年歷史。
自1998年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蘭州市總工會多方集資800多萬元,,重建修茸城隍廟,并以嶄新的面貌向社會開放?,F城隍廟交易市場擁有經營古玩的商戶100多戶,,經營的種類有古玩、書畫,、瓷器,、奇石、銅器,、玉器,、錢幣、郵品,、木器等近百個品種,,每天游客絡繹不絕。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二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小潘,希望我們一行游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qū),,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么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里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F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tài)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里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qū)我們先觀賞到這里,,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三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創(chuàng)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chuàng)于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游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興建。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余平方米,。第6窟高約25米的彌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11窟的十八羅漢,,神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畫約5000余平方米,約占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居于全國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僅次于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20年間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現實畫面,。從唐到元,歷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畫,,更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于莫高窟,。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彩塑破壞較甚,,所存極少。現存300余身塑像均經重妝,。大多屬等身群像,,一鋪三至九身不等。
初唐壁畫只存殘跡,,其余4565平方米壁畫大多保存尚好,,根據特點可分為中唐(吐蕃統治時期)、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六個時期,。唐代洞窟有14個,保存完整的僅存第25窟,。該窟藝術價值頗高,,在整個敦煌石窟中也屬于珍品。前室正壁門兩側分別繪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門天王像,。主室窟頂可見千佛殘跡,。正壁中部繪盧舍那佛像和虛空藏、彌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薩像,,北側繪釋迦行像,南側已毀,。南,、北兩側壁分別繪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前壁門兩側繪文殊變,、普賢變。全窟壁畫構圖嚴謹,、造型逼真,,色彩絢麗。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莊嚴慈祥的菩薩,栩栩如生的昆侖奴及獅子,、白象,,神態(tài)生動,線條瀟灑流暢,,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和精湛技藝,。尤其是“彌勒經變”中的農作、掃街,、宴會,、探親、寫經,、剃度等描繪社會生活的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此窟細密精致而秀麗的壁畫藝術,,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畫的典范,。
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尊像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瑞像故事畫和供養(yǎng)人畫像等五類,。其中的供養(yǎng)人畫像,,數量較多,,分為三種:即曹氏歸義軍政權的統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姻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特別是出現了曹氏畫院的“都勾當畫院使”,、“知畫手”,、“都畫匠作”、“畫匠”等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使榆林窟出現了最后的興盛局面。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佛像畫,、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幾類,。供養(yǎng)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黨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早期壁畫藝術與宋代壁畫一脈相承,,后期的第2、3,、29窟與元代的第4,、10窟等典型洞窟的壁畫藝術表現了三種新風格:
(1)中原繪畫風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線描精致流暢,,變化豐富,色彩清淡典雅,,這是受宋遼影響而出現的新的藝術風格,。
(2)藏傳密宗風格,人物比例適度,,形象有明顯的尼泊爾和印度的影響,,線描圓潤秀勁,設色冷峻濃艷,,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氛,。
(3)西夏藝術風格。人物造型和服飾具有西夏的民族特征,。第2窟水月觀音圖,,第3窟文殊變、普賢變,、西方凈土變,、千手千眼觀音變,。第4窟釋迦、多寶曼茶羅,、不空絹索曼茶羅等是代表這個時期高度藝術水平的作品,。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四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嘉峪關關城講解員__,,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巍巍雄關耀中華,。這里,曾上演過一幕幕民族征戰(zhàn)的歷史話??;這里,流傳過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斗的動人故事,。巍巍雄關耀中華,古老的嘉峪關,,就象一位歷史老人,,六百多年來,離合悲歡的往事,,滄海桑田的巨變,,映在它古老的青磚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墻里,。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關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這里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兩山之間,只有30華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關西的大草灘,,黃草平沙,,地域開闊,素為古戰(zhàn)場,,關東是絲路重鎮(zhèn)酒泉,,緊靠關東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終年不竭,,可供人馬飲用,并可灌溉良田,。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這里建關的主要原因,。早在漢代,,就在距關城北七里的石關峽口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設共防守,,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這里一直是"有關無城",。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河西的軍事防御,,征虜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后,,在此選址建關,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據歷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御工程,,經歷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時間,。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長220丈,,高2丈許,,就是現在的內城夯筑部分,當時只是有關無樓,。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肅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羅城嘉峪關正門項修建嘉峪關關樓,也就是說,,嘉峪關關樓是關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書上記載說:"李端澄構大樓以壯觀,望之四達",,又過了11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關的樣式、規(guī)格修建了內城光化樓和柔遠樓,,同時,,還修建了官廳、倉庫等附屬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書翟鑾視察河西防務,認為這里必須加強防務,,于是大興土木加固關城,,在關城上增修敵樓、角樓等,,并在關南關北修筑兩翼長城和烽火臺等,。至此,一座規(guī)模浩大,,建筑宏偉的古雄關挺立在戈壁巖崗之上,,它像一隊威武雄壯的戰(zhàn)士,屹立在兩山之間,、伸出雙臂,,牢牢地守衛(wèi)著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當時的陜西直隸總督左宗堂在收復新疆伊犁時速經嘉峪關,,面對雄偉壯觀,、氣勢磅榜的關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雄關"的巨匾懸掛于嘉峪關樓上,,為雄關又添了幾分威嚴,、幾分雄壯。清末因禁煙而被貶赴伊犁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于1842年10月11日途經嘉峪關時,,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其中一首寫道: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入駐馬蹄。
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九泥。
一生酷愛古詩詞和書法藝術的毛澤東同志曾手書過這首著名的詩篇,。
雄關關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適合戰(zhàn)爭防御的需要,,關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如果敵兵來犯,可確保萬無一夫,。
嘉峪關建關六百多年以來,,由于風雨侵蝕,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修繕,。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響應_"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偉大號召,,倡導各界人士捐款集資,,恢復關城,。當時,嘉峪關按照國家文物局楊烈等同志指示"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經過多方努力,嘉峪關樓終于又屹立于雄偉的關城之上,,站在嘉峪關樓上看著關外,,由于歲月侵蝕而變的滄桑的絲路古道,諸多感慨涌上,?;仡^,曾有這樣一幅對聯記載關樓的滄桑歷史:
歷明清經民國毀于風雨歲月空留遺址,、靜觀世事滄桑:
愛中華修長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復原貌,、再睹華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長城學專家羅哲文老先生也詩興大發(fā),;口占七絕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墻臺高峙氣蕭森
雄關天下今誰主,游客登樓話古今,。
是的,,雄關本身的防御意義早已成為了過去,而今登上這座氣宇軒昂的關城,,人們不僅為它的氣勢,、它的雄壯、為祖輩們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尋找,。在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這座關城煥發(fā)出無比的生命力,,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己吹綠了關城內外,。大開發(fā)的春風為關城的建設推波助瀾,。使機遇與挑戰(zhàn)同時擺在我們面前。是固守著祖輩留給我們的這筆財富而滿足于現狀,,還是積極探索,、尋找差距、開拓進???事實是最好的口答;關城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地被授予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宏偉戰(zhàn)略中,,雄關又在爭創(chuàng)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活動中找差距,、定措施,這些都意味著關城人正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賦予關城以新的意義,。
嘉峪關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發(fā)展戰(zhàn)略指引下,,為關城未來的發(fā)展設計了新的藍圖,,在這個新的定位中,創(chuàng)新是靈魂,、墨守成規(guī)意味著被淘汰,,關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海內外人士的磁石,要讓這顆磁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讓關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呈現出更加雄偉的風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巍巍雄關耀中華,。登臨長城,,憑吊嘉峪關曾經的繁華,我們將繼承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團結向上的優(yōu)秀傳統,,以飽滿的精神風貌,開拓未來,,創(chuàng)造明天,。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五
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區(qū)西關伏羲路。卦臺山的古建筑被破壞無遺;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廟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卻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門及時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國內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重視保護這一建筑群,對于研究我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筑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著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史料記載,,元代統治者對"三皇"個性推崇。他們認為,,"三皇"應為伏羲,、神農,、軒轅,。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全廟坊,、亭,、房、廊等建筑,,嚴格安排在縱貫南北的主軸線兩側,,布局對稱而緊湊,疏密相宜而有致;主體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軸線上,,統領全局,,雄渾端莊。當游人沿天水城內大街西行來到伏羲路時,,遠遠就可望見一座掩映在綠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廟前大門。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寬六點五米、長十七點六米的臺基之上,。臺基圍以磚砌勾欄,,東、西,、南三面均有垂帶式踏跺,。拾級而上,可見牌坊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飾有鴟尾螭獸;檐下斗拱為四攢七鋪作,六抄單拱,,兩柱頭有轉角斗拱,,均系精雕細鏤的上乘佳作。對于研究明代木構建筑很有參考價值,。牌坊正中,,懸有巨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湟中觀察史楊應舉手跡,,筆力遒勁,,瀟灑流暢,向來為游人所稱道,。原先,,伏羲廟門前東西兩側,還有橫跨大街的兩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別題有"開物成務"、"繼天立",,與大門匾額之"開天明道"一樣,,都是對伏羲功德的極端頌詞。廟門南面,,與大門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戲樓,三間寬,,兩層樓高,,飛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眾喜愛,。
形制結構
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實為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樸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不少建筑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
先天殿
先天殿在中院月臺的當間部位,。此殿異常宏大壯觀,。看著它踞高凌空,、莊重威嚴的風格,,游人往往嘖嘖贊嘆。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點七米,,縱深十三點五米,,面寬七間,通長二十六點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筑,。殿頂上覆琉璃簡瓦,正脊兩端亦施龍吻,,垂脊,、戧脊施螭獸仙人。正脊中有橋亭火珠,,脊面乃飾纏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尋味,。這座宮殿的門窗雕飾工藝,,堪為上選藝術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由于為其精美的工藝所傾倒,,而總是流連忘返。這些門窗,,全系木質結構,,上面鏤刻雕飾有金錢,、艾葉,、仙鶴,、孔雀、蝙蝠,、蝴蝶,,還有二龍戲珠、鹿宿松下等圖案,,花紋細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入大殿內,,即見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龕,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余,,上根懸掛"禮貌肇啟"匾額,系清代嘉慶年間秦州牧王賜均所書,。匾文是對伏羲始創(chuàng)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績的高度贊頌。
文祖殿
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持續(xù)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于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那里是伏裁廟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后院內原先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此刻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民間傳說
天水民間相傳,,伏羲既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著找伏羲"商量",、"求教",。當地人相傳伏羲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這一天,。人們在這一天趕廟會,、唱戲、燒香,、磕頭,、施舍,在心里把許多話"告訴"伏羲,,以求從他那里獲得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醫(yī)病,。伏羲廟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樹,人們說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說那些樹,,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們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環(huán)規(guī)律來套,,每一年都要推選出一棵柏樹,,讓它在廟院內"值班";輪流到值班的樹,便是"神樹"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這天,前來趕廟會的部分人,還帶來要用紅紙剪的紙人兒,,有的人剪得很精致,,就連面部的五官七竅都維妙維肖地剪出來。到了伏羲廟,,就把這紅紙人兒貼在值班的神樹身上;然后,,自己在過去的一年里,身體哪個部位鬧過病,,或不舒服,,就用點燃的香頭頭(或者用點著的艾草繩頭頭)去燒那紅紙人的那個部位,必須要燒一個洞才算,,頭疼燒頭,,腳疼燒腳。說是把紅紙人必須要貼在值班樹上用香燒,,可實際上,,多數人才不管那回事,亂貼哩,,貼到哪個樹上就是那個樹,,貼了,燒了,,據說心
上就舒服了,,千災百禍都能夠免除了。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過,,伏羲廟院子里柏樹身上,棵棵都貼滿了紅紙人兒,,風一吹,,"嘩嘩嘩"地響哩,就好象它們?yōu)榱俗8H藗冊谛碌囊荒昀锷眢w健康,、萬事如意而發(fā)出的笑聲一樣,。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六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來到歷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說完了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里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于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yǎng)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說了那么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你們看,這個東西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敦煌莫高窟游覽結束,,歡迎有機會再到這里來玩,。
甘肅旅游景點介紹導游詞 甘肅導游詞篇七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qū)麥積山鄉(xiāng)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huán)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云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后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余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這里死后,“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敝鼙6ā⑻旌湍觊g,,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并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qū)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云梯修建于懸崖,,淺龕深窟開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游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于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云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钡那猩砀杏^。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guī)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wěn)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結構演變、發(fā)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后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fā)生強烈的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于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巖,,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并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后,,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p>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杰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tài)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丑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只臥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松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tài)具備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墒钱斔痉€(wěn)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zhàn),,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后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舍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tài)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tài),。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后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臺樓閣錯落,,曲道回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墻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夸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于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xiāng)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筑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筑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筑技術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筑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筑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后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