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一
大家好,!
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里相遇,,大家一路走來,,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們__旅行社熱烈歡迎大家來龍門石窟旅游觀光,!我是__旅行社的導游__x,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小x,,你們感覺怎么叫合適、怎么叫順口就怎么叫吧,。
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是一位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司機,所以,,坐在他的車上大家就盡情的享受沿途的風光吧,!
佛家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前世10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相視而笑,?!苯裉欤蠹矣芯壴谕惠v旅行車里,,并要相伴度過一天的時光,。所以,此時此刻,,請各位再一次的回頭同周圍的人彼此認識一下,,那也請各位在接下來的旅游過程中珍惜這份來之易的緣分相互照顧,相互關心,,讓這次旅程給我們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朋友們,,下面我講一下注意事項:路上的車特別多,,所以,為了大家的安全,,請不要您的把頭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傷。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邊的垃圾簍里,。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紙屑等雜物,要是保持道路的衛(wèi)生,。如果有人容易暈車,,請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戶的位置,。也可以吃兩片隨身攜帶的暈車藥,。車前面放的有純凈水,需要的話,我給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洛陽吧,!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這里建都,,是中國古都中,經歷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洛陽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司馬光曾說:“若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說到洛陽,就不得不說我們洛陽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歷史上曾有無數(shù)文人寫詩贊美牡丹,“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贊美牡丹的詩句,。劉禹錫說得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這些美妙的詩句道盡了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從1983年起,,洛陽每年4月至5月舉辦牡丹花會,,吸引國內外成千上萬的游客紛至沓來?;〞陂g,,牡丹們一個個競相怒放,誰也不服誰,,那場面真是壯觀的很吶,!
民以食為天,洛陽最有名的菜,,莫過于洛陽水席啦,,它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tǒng)名吃。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都有湯,;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這一回來洛陽,,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品嘗一下洛陽水席奧,。
朋友們,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它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雕鑿,歷經400多年的雕刻,,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40余座,,造像達10萬余尊,。兩山窟龕的造像,因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聞名于世,。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二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龍門石窟導游詞,。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qū)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guī)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三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
大家好!
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為方便大家游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xiàn)“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xiàn)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龍門石窟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我給大家四個小時地游覽時間,,請大家愛護這具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文化遺產,謝謝合作!祝大家旅行愉快,。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四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
大家好,!
有幸讓我為大家解說,,我們今天的旅游景點是“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得伊河兩岸,,它青山綠水,萬象生輝,,能讓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說過一句話:“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是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之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
龍門石窟分潛溪寺、賓陽中洞,、賓陽南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萬佛洞,。萬佛洞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才得名,這些佛像有些小巧玲瓏,有的像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有的體態(tài)輕盈,,有的婀娜多姿。在洞口的南邊還有一尊觀音像,,它的整個姿態(tài)顯得那么優(yōu)美端莊,。洞內主佛是阿彌陀佛,它端坐在雙層蓮花座上,,無所畏懼,,主佛背后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坐著一位菩薩,,他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整個佛洞金碧輝煌,感覺很熱鬧,。
這里是蓮花洞,,蓮花洞里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這本是佛教象征的名物,,俗話說,,出淤泥而不染。洞頂也有許多以蓮花作為裝飾的,,但是像蓮花洞里的這樣碩大而精美的蓮花,,在龍門石窟是很少見的,蓮花洞里的飛天細腰長裙,,姿態(tài)自如,,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各位旅客們,,龍門石窟的景色實在太多了,,說也說不盡,希望您這次收獲很大,,不枉此次一行,,希望下一次還能和我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壯麗的景象。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五
各們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游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張師傅,,張師傅有著多年的駕車經驗和嫻熟的駕車技巧,,請大家對咱們旅途的行車安全放心。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同行游”,。今天,能為大家服務,,小曹感到十分榮幸,。愿我們在接下來的旅途中合作愉快,也愿大家在洛陽渡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現(xiàn)在我們再登幾十步臺階,,馬上就到奉先寺內了,。龍門石窟最大的塑像——盧舍那大佛就在這個寺內,。參觀之余,請各位朋友一定要注意腳下,,走好我們的每一步路,。
奉先,顧名思義“奉祀祖先”,。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后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guī),不采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奉先寺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米,,始建于永徽元年,也就是655年,,竣工于上元二年也就是675年,,歷時20多年,現(xiàn)為龍門石窟雕刻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礡的摩崖佛龕,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石窟,。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臺,,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簾,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F(xiàn)在請大家看一下奉先寺的布局:中間為主佛,,兩側依次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及兩供養(yǎng)人。主佛梵名日:盧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抱身,,應身。盧舍那大佛即為抱身佛,,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的發(fā)髻呈波紋狀,,身后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
通觀整尊造像給人以肅穆之感,既莊嚴睿智,又溫和慈祥,。這是理想化了的社會圣賢的象征,。聽到這兒,也許就有人想問了:佛教中佛,、菩薩均為男性,,為什么這兒的不是呢?且聽小向慢慢道來,,設計者按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說法,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模仿武則天的形象特意將佛女性化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方額廣頤”與盧舍那的形象暗自合拍,因此,,這尊佛像可以說是武則天當時形象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集善良與美貌于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大家請看,佛的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目下垂,嘴角微翹,,欲笑未笑,,仿佛在領悟追索著哲理,而下垂的目光似乎又在關注著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我們來仔細端祥它,,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無論你站在他面前的那個位置,他都在注視著你呢,?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石刻的眼睛為什么這么傳神,?對了,,這正是雕像的畫龍點眼之處,盧舍那的雙目,,采用陰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淺凹進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線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與大佛目光交匯時,,畏而不懼,可親可敬,。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佛的目光總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兩側的“隨從”,,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可以看出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嚴謹持重,是佛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右側阿難,,忠厚虔誠,是第一次佛會訴“三藏”的主誦人,。二菩薩身高皆為13.25米,,他們頭戴華麗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顯得安靜平和,端莊矜持,。南側天王力士受自然風化和崩毀嚴重,,已面目全非;北側保存較好,,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zhèn)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著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金剛怒目,、威武雄健,作為佛的護法神絕對恪盡職守,。兩位女供養(yǎng)人頭梳雙髻,,裙裾曳地。通觀整個奉先寺的造像,,無論是弟子,、培薩、天王,、力士及至供養(yǎng)人都是為了點綴,,陪襯,和烘托主佛盧舍那的形象和地位,,從而產生“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
奉先寺的石刻群像,實際上是封建統(tǒng)治者在宮廷臨朝執(zhí)政場面的神話:主佛盧舍那是帝王的化身,,培薩是嬪妃的化身,,二弟子是文臣的化身,二天王,、二力士則是武將的化身了,,也可以說奉先寺儼然一個“佛國朝廷”。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我們的旅程就要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有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原諒,并提出寶貴意見,,我一定會虛心接受并加以改正,。“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我”,,期待我們下一次的合作!最后祝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健康快樂,。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導游詞200字 龍門石窟導游詞字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xiàn)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xiàn)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tǒng)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guī)r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guī)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xiàn)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tǒng)計,,兩山現(xiàn)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xiàn)實生活,,活生生表現(xiàn)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yǎng)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xiàn)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yōu)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chuàng)造,、大量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y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xiàn)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邇榷错斾钸M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tài)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tài)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yōu)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shù)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于宮廷發(fā)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后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tài)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后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征,。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后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唔斪霏偮⌒危醒氲窨讨匕甏笊徎嫵傻纳徎▽毶w,,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我們稱供養(yǎng)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進去看。現(xiàn)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于宮廷發(fā)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余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yè)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xiàn)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云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fā)愿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jiān)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jié)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tài)生動,、富于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zhí)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yōu)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F(xiàn)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里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shù)裼写笮惋w天環(huán)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zhí)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后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yǎng)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xiàn)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梢姳R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于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致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筑,、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yōu)榍逍恪⒚利?、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于時間關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F(xiàn)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