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字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800字篇一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吹谋容^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簡直完美,,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或許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yǎng)家糊口,,竟然還繼續(xù)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yǎng)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xù)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陷入糾結,。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字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800字篇二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xiàn)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字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800字篇三
重讀《浮生六記》,,四個字來形容沈復:情深不壽,。
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發(fā)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說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說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里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眉都透著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癡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說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與故人劃拳飲酒,,酩酊大醉臥倒在床,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妝,。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xiàn)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后,,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云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說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床,沈復喜歡賴床,,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著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年輕人常說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游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疴,,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后數(shù)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 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 标愂喜唤?,沈復說道:“夫人啟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么,?”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癡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會有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嘆,,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托詞于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后,于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于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于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字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800字篇四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游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游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并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于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于他的妻子蕓。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蕓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蕓不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yǎng)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她是“中國文學里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游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終未能給蕓穩(wěn)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蕓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xiāng)。
沈復遇到蕓,,是幸運;蕓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jié)是“閑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系,實為驚艷,。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蕓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