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書法作品推薦意見篇一
淺談書法作品的欣賞
摘要:書法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tǒng)藝術。欣賞書法作品,,可以獲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欣賞書法要從字的用筆、結體,、布白,、神采、風格,、行氣,、形質入手,同時還要結合書法作品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且要有一定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欣賞好一副書法作品。
關鍵詞:書法 書法作品 書法欣賞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中國傳統(tǒng)書法包含厚重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甚至儒釋道三家思想在經(jīng)典書法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書法和其他的藝術是相通的,,書法藝術美的形態(tài),、美的意蘊里我們能看到,、能體會到其他藝術美的品格。在其他藝術美的形式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書法藝術美的形與質,。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lián)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采用或創(chuàng)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
硬筆書法是用硬筆書寫漢字的藝術,。然對‘硬筆’概念的界定不出以下二類:一類是鉛筆,、鋼筆、圓珠筆,、水筆等由西方工業(yè)文明所造就的半自動化書寫工具,;另一類是較難確證起源的竹筆、羽毛筆等傳統(tǒng)性工具,。由這二類工具通過各類媒介而在紙等媒體上留下的痕跡,,并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可稱之為“硬筆書法”,。書法在當今日趨發(fā)展的形式下,,線條的藝術性越來越被書界所重視。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曾說:“在書法表現(xiàn)的要素中,,我看重線條,。線條是由條形到神韻的最重要的手段、橋梁,,更確切說是基因,。”各大書體,、各書家字體,,各書法作品品位高低的差異,也與其線條特性及水平高低的不同重要相關,。書法作品的創(chuàng)造,,首先是線條美的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梢?,線條是書法的基因,是書法風格和品位高低的標志,,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首要,。
漢字是由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有機的組合而成的,,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一模一樣,,應該而且必須有所變化。如“多”字的四個“撇”畫,,唐太宗認為,,應該分別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這里所說的“縮”,,就是筆勢收縮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鋒”就是筆勢伸展而不收縮,,含有“長”的意思,。“多”字的“撇”畫是這樣,,其它的筆畫也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死板,,單調(diào),,也就無藝術可言。
書法欣賞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nèi)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tài),、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tài)。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nèi)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zhèn)洹钡暮米髌贰?/p>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于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我們對美的欣賞和領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賞與品評書法作品,,也必須從多方面去領悟,,并把其與自己的認識聯(lián)系起來。若欣賞者也是書法愛好者或書法工作者,,從專業(yè)角度去窺視,,采用隔段時間去欣賞品評一次的方法,則會有新的感覺和收獲,,甚至會同作品顯現(xiàn)出的人格化的物質內(nèi)容進行交流,,也可以說與作品的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書者意欲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意識,,這時便會傳給了欣賞者,。這樣,作品已不再是與欣賞者對立的東西,,而進入了欣賞者的情感世界,。參考文獻: 陳延佑《中國書法》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黃若舟《硬筆書法》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張學鵬《硬筆—藝術教程》南海出版社公司2003年1月第一版
書法作品推薦意見篇二
書法作品欣賞
漫話精致絕倫的書法藝術一字行天下【書法園地】朱 毅 江 行 楷張 鴻 賓 書 法 作 品石文生書法作品欣賞漫話精致絕倫的書法藝術
蘇軾《洞庭春色賦》“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薄蛞?/p>
中國書法藝術之所以成為世界藝術之林中的獨響,并且能夠千古絕唱,,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成為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書法藝術言簡意賅的筆墨線條背后,蘊涵的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不絕于縷的文化,。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史,。
中國書法藝術可謂源遠流長。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約5000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在文字創(chuàng)始的契刻階段,先民們在刻下遠古的圖畫文字時,,就不僅僅注重文字的記事功能,,還有意識地作出修飾,強調(diào)文字的美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書法藝術的歷史與文字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同步,。
在接下來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宗法社會,書法藝術也伴隨著文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各種書體的發(fā)展,。到唐初,書體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穩(wěn)定,,中唐以后,,中國書法從書體的變化演進發(fā)展到了一個注重個性張揚、異彩紛呈的書法藝術自覺時期,。書法藝術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純藝術,它不是一種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以文字為載體,,大多數(shù)時候具有藝術之外的實用目的,。因此對后人而言,書法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蘊含著深層的歷史,、文化價值。事實上,,書法藝術一直以來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因此,,書法藝術的歷史,,即從一個角度折射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學習書法藝術,,必然也會相應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廣闊的中華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賞甲骨文,,除了審美的愉悅,,還能透過文字了解殷商時代人們的活動;欣賞作為大篆代表作的青銅銘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間的征戰(zhàn),、受封等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欣賞宋代以降的文人書法,,可以感受藝術家訴諸筆端的才情逸致,。蘇軾《寒食帖》書法藝術體現(xiàn)了“貴中尚和”的中國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主張“貴中尚和”,。在儒家看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鬃訌娬{(diào)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為貴”,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堅持“和而不同”,、“群而不黨”,、“周而不比”。
書法藝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狀如算子的整齊排列,,而是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diào)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達到的一種總體平衡,,即“中”,、“和”意義上的平衡,即所謂“和而不同”,。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所云:“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边@段精辟的論述正是儒家“貴和尚中”的思想的在書法藝術中的具體表達,也是每一位書家窮其畢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具體到每一件作品,,筆畫間的映帶之勢,顧盼之姿,,在注重個體存在的同時,,要兼顧整體的和諧。如《蘭亭序》的章法整體雅致勻衡,,也是通過對每一縱行的左偏右移不斷調(diào)整,、造險救險而實現(xiàn)的。王鐸的行草書作品,,單個的字表現(xiàn)出傾倒險絕,、劍拔弩張的態(tài)勢,但整幅作品字與字之間的險峻彼此呼應,,反而形成了搖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見,一點一畫,,互相牽制,,互為生發(fā),彼此襯托,;一字一行,,小大參錯,牝牡相銜,,彼此渲染,,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書法藝術反映儒道互補,、剛柔相濟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用“任重而道遠”來勉勵“弘毅”的“士”,。而道家與儒家的剛健截然相反,,主張陰柔。老子《道德經(jīng)》主張“致虛極,,守靜篤”,。相傳孔子問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聲”,,一言不語,,只張開掉了牙的嘴,伸出舌頭,,向孔子示意齒亡而舌存,,告誡孔子以柔勝剛的道理。中國書法藝術兼受儒家陽剛之美和道家陰柔之美的影響,,二者兼而有之,。書法藝術不僅追求筆畫的剛健有力,也強調(diào)筆畫的剛柔相濟,。世人給王羲之書法以極高的贊譽,,謂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這一評價正體現(xiàn)了書法藝術剛柔相濟的美學標準,。
這種剛與柔的審美追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不同的側重,。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受晉代士人虛靜無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崇尚高邁俊逸的精神風格,,灑脫清遠的精神氣度,其書法藝術總體上以陰柔為基調(diào),,含蓄蘊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氣,柔中帶剛,。
而在清代,,由于滿族入主中原,漢民族在心理上有著異族統(tǒng)治的抑郁憤懣情結,,文人滿腔的抱負轉移到學術考據(jù)和藝術追求,,金石之學昌盛,使書家從中獲取一種強勁的動力,,以釋抑郁之懷,。康有為,、梁啟超的書法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強渾穆之氣象,又有意態(tài)瀟灑之奇逸,,剛中帶柔,。顏真卿《祭侄稿》書法藝術體現(xiàn)中國虛實結合的哲學思想。道家的虛靜無為,、虛實相生的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独献印吩疲骸佰镗詾槠?,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睍ㄋ囆g中注重對空白的經(jīng)營,,強調(diào)在無墨處施展才華,計白當黑,,正是道家虛實相生這一觀點的具體體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無數(shù)經(jīng)典法書中,,虛實相間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稿》等,。作為書法藝術的一個種類,篆刻藝術對方寸之間空間的經(jīng)營,、虛實的對應更是成就了這門藝術的魅力,。
書法藝術是藝術家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fā),。藝術是一片充滿無限生機的園地,,藝術背后隱藏的是藝術家鮮明的情感、意志甚至精神氣質,。常言道:書為心畫,。因此,透過書法作品,,我們看到的是創(chuàng)造作品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的內(nèi)心,。后人也是通過作品,進入書法家的世界,,來感同身受,,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
自古以來,,人們欣賞和學習書法,,除了實用的目的(如求仕、顯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當作提高修養(yǎng)品行的法寶,。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故以道德,、事功,、風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個體而言,,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fā),懷抱的展示:東晉書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揮毫慨嘆,,世間便存有美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中唐“安史之亂”顏真卿喪兄亡侄,,悲憤不已,,奮筆疾書,《祭侄稿》便成書法佳構,;宋代文豪蘇東坡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苦雨小屋寫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際王鐸由明降清,,身為“貳臣”,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壓力,,內(nèi)心孤獨苦悶,,發(fā)而為書,成就了險峻奇崛,、風規(guī)自遠的行草書,。
就整體而言,自古至今的書法珍品,,憑借著千姿百態(tài)的線條構建,,共同聚集著對中國文化的陳述,對民族精神的彰顯,。拙樸的甲骨文和端嚴的金文,,給我們描繪了商周先民卜問上蒼“此受又(佑)?”時的虔誠神態(tài)和鐫刻“子子孫孫永保用”時的鄭重神情,;中正勻衡的秦刻石,,給我們表明了四海之內(nèi)初統(tǒng)于一時,始皇經(jīng)營秦帝國的良苦用心,。即使是從某個漢字的書寫中,我們也可以體味到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
中國書法藝術深刻而周詳?shù)卦忈屃酥袊幕?,我們從對中國書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國文化中精致絕倫的一面,,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鄭板橋書法一字行天下【書法園地】
書法作品推薦意見篇三
書法作品欣賞淺析
山東臨朐
馬文俊
摘要: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演變中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字的筆畫和結構上,,而且在文字的書寫上也充分體現(xiàn)出華夏文化的魅力,。對于書法作品欣賞,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審美產(chǎn)生的過程中總伴隨著一些共性的東西。其共性,,則不外乎“形”,、“神”二字。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字形結構和章法布局,更要觀其筆力,、氣勢神態(tài),、情感神韻、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書法藝術,、書法作品、作品欣賞,、情感神韻,、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我們該如何去欣賞,,去品評,它究竟美在哪里,,這便是書法欣賞問題,。當今一般人對書法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比較陌生,能懂得把握高標準的人就更少了,,因而,,造成了高層次的優(yōu)秀書法作品被冷淡,而書法界不屑一顧的作品卻屢屢獲得青睞,、報以熱情,。究其原因一是書法家和愛好者之間有一條書法審美的鴻溝;二是因為當代能靜靜的坐下來細細品察的深識書者不多,;三是書法創(chuàng)作風格,、形式的追求,造成書家的文化素養(yǎng)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四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審美追求也在發(fā)生著不斷的變化,。因為人們對書法這個純粹的線條形式缺乏高層次的認識,使書法作品欣賞的標準和方法出現(xiàn)了錯位和盲從,。所以,,提高書法鑒賞水平,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欣賞書法作品呢?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十美”,;郭紹虞先生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項標準等等,。這些都是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因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如講究筆法、章法,、墨法,、神韻等,所以,,在書法審美產(chǎn)生的過程中總伴隨著一些共性的東西,,分析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形”包括字的筆畫,、結字,、章法布局;“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tài),、情感神韻、精神境界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形,,更要看神,形神兼?zhèn)洳攀呛米髌?。筆者認為對書法作品分析欣賞,,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看整體布局。
整體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合理的布局給人以舒適和愉悅的感覺,,讓人欣賞到美的同時產(chǎn)生難以忘懷的視知覺,。布局,是指字與字,、行與行,、正文與款識、印章之間組織安排的方法,,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對于楷書來說,,章法布局比較簡單,可采用第一種方式,。在行,、草書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字距,、行距的大小,字與字的連接,,行與行的呼應,,分間布白都非常之關鍵。而現(xiàn)代書法的創(chuàng)作,,以審美為目的,,當然也必須符合藝術品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尤其在章法布局上的轉變是比較突出的,。追求視覺沖擊力,,強烈的疏密、黑白對比,,更活潑,、更自由,凸顯表現(xiàn)形式之美感,??傊瑲v代書家對章法布局都比較講究,且多有創(chuàng)造,。如《蘭亭序》的章法整體雅致均衡,,終篇筆意顧盼,是通過每一縱行的左偏右移不斷調(diào)整,、造險救險而實現(xiàn)的,;蘇東坡的《寒食帖》,通篇結構大小,、長短,、疏密等變化迷離,在有意無意中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趣,。
看整體布局首先要看整幅作品是否首尾相應,、上下相接、映帶呼應,、大小錯落,、疏密聚散、血脈相連,、氣脈貫通,。行、草書要分析字與字的連接處是否竭盡變化,,即連筆的走向形態(tài)要多變,,縱向不雷同,橫向宜錯開,,通常引帶比實筆細,;斷續(xù)出是否筆斷意連。再看是否做到同形求變,,即相同的筆畫,、部首,相同的字連續(xù)出現(xiàn)在同一幅作品中時是否根據(jù)變化方法求變,,避免重復,。同時還講究對空間虛實的藝術處理。一般來說,,字距疏松,、用墨淡、筆畫輕,,比較枯的地方,,容易產(chǎn)生“虛”的感覺;相反,,字距緊密,、用墨濃、筆畫重,用墨潤的地方容易產(chǎn)生“實”的感覺,。如王羲之的《得士貼》,,下面的部分筆畫粗重,且比較集中,,空間比較密集,就顯得很實,;最下面的“遲”字和上面的部分是“虛”的部分,,整體上的虛實關系就清晰了。布白也是章法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笪重光在《書筏》中說:“精妙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辈及资侵笗鴮懸酝獾目瞻字?,是翰墨塵點的反襯,是構成整幅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產(chǎn)生游龍出水、云煙飄動的效果,??傊蕾p一幅書法作品的美與否,,要注重作品的整體氣勢,。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章法渾然天成,,被譽為是天下第二行書,。觀之,滿紙云煙,,氣勢雄奇,;筆觸厚實,凝重,,頓挫郁勃,;字間行氣,隨情而變,;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字與字上牽下連,,連帶嫻熟,,似斷還連,奇趣橫生;行與行之間,,左沖右突,,欹正相生;疏密變化隨勢而生,。作品中多處涂改增刪,,不但沒有削弱作品的整體氣勢,反而與字里行間的空白形成了黑與白的鮮明對比,,加之墨色的枯潤交錯,,使整個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書法作品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應該章法、文采,、印章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好的落款,、印章對提起整幅作品的神韻,、調(diào)整畫面格局,起到畫龍點睛之奇妙效果,。所以,,欣賞一件書法作品,要看落款是否恰到好處,,印章是否蓋的適當,。若是畫蛇添足,就會有損整幅作品的藝術性,。鈐印相宜才具備局部美與整體美的和諧統(tǒng)一,。
二、查筆法功力
“用筆”講的是一筆一畫怎么寫,,用筆有輕重,、粗細、緩急之分,;“功力”是書法家經(jīng)過長期修煉所掌握的字內(nèi)技法,。歷來書家都極重視對“筆法”的運用,也是書家通過筆,、墨,、紙等書寫工具來實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完美”的孜孜追求。書法講究中鋒用筆,,當然也不是說,,每一筆都要用中鋒,,是以中鋒為主,以偏鋒或側筆來取勢,,字就會有變化,,若全部用中鋒,那就未免呆板,。姜夔在《續(xù)書譜》中說:“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庇衷唬骸肮P正則鋒藏,筆偃則鋒處,,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處焉,?!闭f明中鋒用筆要有“度”的把握,并不排斥側鋒的重要性,。如王羲之的《孔恃中貼》很明顯的以中鋒為主,,字就顯得很飽滿、滋潤,;宋米芾的成就體現(xiàn)在用筆技巧極其高超,,是善用側鋒的高手,他在《苕溪詩》帖中,,大量的側鋒用筆,,塑造了自己作品的鮮明個性;中,、側鋒并用在草書中發(fā)揮自由的當推宋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卷》,,中鋒效果常常出現(xiàn)在以點代畫的點畫上,而用側鋒經(jīng)營的長線具有氣勢滾滾的奔騰意趣,。張芝是今草的開拓者,,《冠軍貼》可謂草書中的冠軍。此貼用筆使轉精致而瀟灑,,雄肆狂放,,一瀉而下,,絲絲入扣,精彩動人,,令人為之感嘆,。因此,書法中的“法”首先體現(xiàn)在用筆上,。具體表現(xiàn)是:兩點相遇左顧右盼,、上下呼應,眾點其列要各具姿態(tài),;橫畫并列,,要有俯仰、斂放和虛實,;豎畫要有垂露,、懸針、折木之別,;線條要有長短,、粗細、斜正,、濃淡,、疾徐的變化,并富有動感和節(jié)奏感,。姜夔在《續(xù)書譜》中對此亦有論述:“點者,,字之眉目,全籍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凈,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乚’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笨芍^淋漓盡致地描述了書法的技法之美。
就筆法而言,,不外有方筆和圓筆之分,。那么,究竟如何使用呢,?白蕉在《臨池剩墨》中指出“作書用筆,,方圓并參,,無一路用方,,一路用圓者,。方多用頓筆,、翻筆;圓多用提筆,、轉筆,。正書方而不圓,,則無簫散容逸之致,;行草圓而不方,,則無凝整雄強之神。此相互為用,,似二實一,似相反而相成者也,?!比纭恫苋肥菨h碑中圓筆的代表。純用圓筆,,起筆藏鋒逆入,,短橫平勢,長橫重頓,,甚至出現(xiàn)彎頭,;行筆流暢婉轉,節(jié)奏輕盈,;收筆多尖,,無論橫畫、雁尾飄逸圓融,。而《張遷碑》的基本筆法是方筆,。起筆方折寬厚,轉角方圓兼?zhèn)?;行筆闊筆直書,,筆勢奔放,力感極強,。唐柳公權的《玄秘塔》,,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王鐸的草書是方折的,,線條渾厚,、雄健有力。而傅山的草書行筆以轉為主,,團團錦繡,,體勢連綿。明大書法家張瑞圖的筆法就非常獨特,,用筆轉折獨特,,筆法奇崛,可以說的“變亂古法”,。不難看出,,筆法的靈活運用,筆跡的變化,、筆跡上的力的表現(xiàn),,對點、畫,,線條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書家基本功的深淺和駕馭毛筆的功夫和技能,。一幅作品中,,若把構成文字最基本的點畫線條處理的恰當自然,會給人產(chǎn)生一種視覺沖擊力,。所以,,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必須深入觀察,查點,、畫,、筆法是否準確、精到,,是否有變化,,功夫是否到家。如張旭《肚痛貼》,,雖僅六行三十個字,,寫來卻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濟,內(nèi)懨外拓,,千變?nèi)f化,;保持字與字之間的貫氣,,控制用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細觀之,其用筆源自張芝,,頗具二王神韻,。帖中“冷熱俱有益,如何為汁,?”幾個字,,全憑意念,一揮而就,,可見書家功力之很厚,。
晉書法家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闭f明筆力與書家用筆的關系極為密切,。如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的傳世作品《孔子廟堂碑》,用筆含蓄樸素,,筆勢舒展,給人的感覺是沉著凝靜,、骨力遒勁,,結體平穩(wěn)。正是因為其筆力強健,,加上點畫結體外觀的清麗秀美,,才有“外柔內(nèi)剛”的藝術效果;唐懷素《自敘帖》書之線條可謂盡善盡美,,線質堅勁,,線的環(huán)繞簡凈明了,奇崛多變,、筆筆到位,,可稱狂草之經(jīng)典;元鮮于樞《題趙孟頫赤壁賦》,,具非凡的用筆技巧,,運腕靈活,,提按動作精細,所以線條勁力又活潑,;明文徵明的行書《千字文》,,其線條或瘦硬挺拔,或圓潤飽滿,,形成豐富的質感對比和韻律變化,;當代書家沈鵬先生的書法線條極為豐富多彩,斷與連,、輕與重,、長與短的把握,靈動而準確,,筆力勁健,,富動感,又顯得輕靈飄逸,??v觀歷代書法名家及經(jīng)典作品,不難看出,,書家點畫筆力的優(yōu)劣對書法作品的藝術生命力是一個決定性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之一。
書法線條的節(jié)奏也是評價和欣賞書法作品的重要條件,,線條有了節(jié)奏,,就有了力量、神采,。書法線條的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在書寫的快慢,、輕重、緩急,、長短,、聚散、字的大小,、虛實等,,就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有起伏,有情緒,、有高潮,。因此,無論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家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diào)節(jié)運筆的快慢,,能夠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家情緒的感染。
三,、觀字形結構
有了好的點畫用筆基礎,,還要講究結字,即字形是否美觀,。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部分,,白蕉在《書法十講》中說:“作字不論正、行,、草,,先要放膽,求平正開展而須筆筆精細,,貴恣肆而尤尚雅馴,,得筆勢,重意味,,貴生動,,忌板滯。凡平實,、安詳,、謹嚴、沉著,、端厚,、穩(wěn)秀、清潔,、簫散,、飄逸重重,都是書之美點,?!睗h字字體復雜,千變?nèi)f化,,漢字的形體構造是書學上的方法,是藝術方面的技巧,,本身就含有美的素質,,對書法藝術的造型來說字形必須豐富多樣,才富有生命力,。
結字首先要穩(wěn)定,,即把字的重心“穩(wěn)住”。穩(wěn)定而不呆板,才有美感,。如歐陽詢的字,,初自看來,有搖搖欲墜之感,,但仔細看來,,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二是講究平衡對稱,。是指多樣統(tǒng)一的平衡對稱,,反之就會機械呆板。如篆書,、隸書之美在很大成分上就在于其結構上的平衡和對稱,,以李斯為代表的小篆尤為如此。三是結字要活,,在多樣中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多樣。晉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書,,但得其點耳?!保}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因此,結字不但要穩(wěn)定,,還要活,,活中不失重心。如米芾的《惡札貼》四行十七個字,,前三行十三個字,,每個字都富變化,或俯或仰,、或正或側,、活潑隨意,最后一行“章侯茂異”卻穩(wěn)健沉雄,。四是結字還得有“呼應”,,即左右上下能夠配合。如王羲之《二謝貼》里的“靜”字,,左邊的“青”字居高臨下,,好像要朝上飛一樣,右邊的“爭”字朝下邊拉,這樣就呼應了,。這個字看起來似乎不是那么四平八穩(wěn),,但卻很均衡、生動,。五是字形處理時,,應強調(diào)字內(nèi)點畫的疏密對比。清鄧石如提出的“計白當黑”原理,,就是指將字里行間的空白處當作筆畫來安排,,也是對這種字法的最佳描述。姜夔《續(xù)書譜》中說“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苯绲恼撌鲆渤錆M了辯證法。因此,,成功的字法應是:既重視點畫所形成的“黑”處,,又重視點畫之間所形成的“白”處。這是書法創(chuàng)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是欣賞者值得細細品味的問題,。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書家又有各自的特色和規(guī)律,,王羲之的字形體放逸,,縱肆不羈,線條流暢秀勁,;歐陽詢的字縱斂緊密,;黃庭堅的字內(nèi)緊外舒;顏真卿的字因為線條粗放而豐腴飽和,,結體寬博等等這些是我們在鑒賞過程中必須領會到的,。可見,,有很厚造詣的書法家的作品,,總是筆隨勢生,曲盡其美的,。
四、察用墨技巧
用墨是書家掌握“法”的技巧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清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标P于用墨之法姜夔在《續(xù)書譜》中有論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痹谥袊鴷飞系母鞣N字體中,無論哪種經(jīng)典作品都有用墨的枯與濕,、濃與淡,、虛與實等矛盾,而書家運用提按,、頓挫,、輕重、粗細,、強弱等用筆技巧結合用墨的枯,、濕、濃,、淡,、渴等豐富變化來實現(xiàn)矛盾的統(tǒng)一,使點畫線條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梢姡瑫ㄖ搶?,線條之美都是從筆墨里看,、從筆墨處求。
墨濃,,力容易凝聚,,有凝結起來的力感,,有凝重沉穩(wěn)、神采外躍的效果,;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種疏放外展的感受,,有淡雅古逸之韻,,空靈清遠之感;而書法中飛白,、枯筆,、渴筆是渴墨運用之筆法。唐孫過庭“書譜”中說“帶澡方潤,,將濃遂枯,。”即是點畫用墨,,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大了會肥濁不清,。如明董其昌是善淡墨之高手;王鐸,、楊守敬善于用枯墨,、漲墨;清劉墉喜濃墨,,有“濃墨宰相”之稱,;林散之先生的草書,先蘸焦墨,,后蘸水,,落筆一直寫到筆枯為止,如此反復用墨,,形成獨特的先潤后燥,、枯筆竭墨的特殊效果;當代書家張海善用渴墨來弘揚自我個性等等,。書家在用墨上的表現(xiàn)力是使用筆墨的藝術技巧,,因此,欣賞一幅書法作品要觀察其潤濃墨寫的是否不臃腫,,是否有溫雅豐腴之感,,用焦枯墨寫的是否無黑氣,是否有蒼勁,、古樸之感,;用淡墨是否不乏力,,能否給人以飄逸、淡雅之感,;渴墨運用是否得當,,能否有畫龍點睛之秒,表現(xiàn)蒼古熊峻之意境,。如明董其昌的《試墨帖》可以說是草書用墨之佳作。全篇四十六個字,,墨色由濃漸淡,、從潤到枯,起迄分明,、變化自然,。
五、感作品神韻
書法中的點畫,、章法等是書法獨特的語言,。唐張懷瓘在《文字說》中說“深識書者,唯見神采,,不見字形,。”可見,,書法欣賞要透過形式看內(nèi)涵,,最主要的就是感受作品表現(xiàn)出的情感神韻,如子期能從伯牙琴聲中聽到“高山流水”一般,。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總是天機流蕩,、動律優(yōu)美、生動活潑,、風采飄然,、精神橫溢,顯示出各種動態(tài)神情,、風韻氣勢,,富有藝術感染力,形美神足,,形神兼?zhèn)?,令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讓欣賞者產(chǎn)生心靈的交流與情感的共鳴,。唐張旭是古今以來草書藝術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書法藝術素養(yǎng),,而且在表現(xiàn)上把自己激蕩的感情和書法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其書法驚濤駭浪般的狂放氣勢,,節(jié)奏韻律的和諧頓挫,字間結構的隨形結體,,線條的輕重枯潤等變化都達到了草書的最高水準,,《古詩四貼》即使典型代表。
唐孫過庭《書譜》中有一段專門描述書法情感變化的文字:“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環(huán)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衰已嘆……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睆闹锌梢钥闯觯楦凶兓梢赞D化到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并能令欣賞者感知到,。書為心畫,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節(jié)奏韻律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fā)。如《蘭亭序》可見右軍之飄逸,;《祭侄貼》可睹顏魯公之悲憤,;讀現(xiàn)代啟功的書法,就會聯(lián)想到他治學的嚴謹?shù)鹊?。神采是書家思想情操,、精神情感在書法作品中的反映和流露。不能設想:沒有得心應手的書功而能得心應手的抒寫性靈,。今天,,我們在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三大行書名帖面前,,欣賞大師的書法作品,就仿佛觸摸到了作者那心跳的脈搏,,感受到了作者生命心緒的律動,。欣賞書法作品,,吸引我們的值得回味的、能感動你我的正是那些鮮活的難以磨滅的視覺意象,。因此,,感受書法作品的情感神韻,是書法欣賞最重要的內(nèi)容,。
六,、品創(chuàng)新意識
一幅優(yōu)秀的的書法作品,除了有法度之外,,還必須有新意,,但不是盲目求新?!爸挥型ㄟ^點畫、線條,、結字,、章法諸形式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默契,才符合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基本要求,?!保ò醉啤墩劇艾F(xiàn)代書法”與書法的現(xiàn)代性》《書法報》)無論是現(xiàn)代派書法、流行書風或學院派書法等等都是社會的審美需要,。書法家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特思維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也需要包容。但是,,書法創(chuàng)新必須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是追求離奇的“新異”,、“怪異”,,不是信馬由韁的瞎折騰,也是有分寸的,,離開了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就失去了根基。
“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上,,無論下多大功夫,,下多大力量,強調(diào)到審美重要的程度,,都是為了創(chuàng)新的一種投入,,是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表現(xiàn)今人的情懷,,表現(xiàn)時代的審美,,才能為時代服務,。”(當代書家張旭光《中國書法當前的審美取向》《書法報》),。對于書家來說要深入研究傳統(tǒng),,把傳統(tǒng)消化了,融化于自身,,切實運用科學現(xiàn)代的方法對書法進行研習,、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展書法藝術,。宋米芾在書法史上是一位革新者,是宋朝的一位創(chuàng)新人物,。他的作品是繼承來的,,年輕的時候對臨摹古人的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米芾繼承了王獻之的優(yōu)點,,到了中晚年,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何紹基是清代的大書法家,,也是一位有創(chuàng)新、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他在繼承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魏碑方面主要在《張黑女碑》上下功夫;在唐楷方面,,主要在顏體上下功夫,。他吸收這兩方面的優(yōu)點,然后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風格,。明大書法家徐渭的創(chuàng)新,,除有非常高的天分外,主要的還是得力于長期臨池的經(jīng)驗積累,。當今書家若能將古人書法中的精華拿來為我所用,,結合自己掌握的法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自然就具有個人的風神了,。
書家追求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必須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對個人風格的追求,,應是誠實而自然的,應符合書法藝術的審美要求和表現(xiàn)規(guī)律。矯揉造作絕不是風格,,也不是個性,,更不是真正的藝術品。因此,,我們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看作品能否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品味作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
當代書法家張旭光在《中國書法當前的審美取向》一文中把書法作品的點畫線條,、字形結構,、章法和意境,以及古法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審美要素,,概括為“到位”和“味道”,,既新穎又準確。文中說:“‘到位’和“‘味道’包含了書法本體技法和情感表達的形式標準和審美追求,。有‘味道’才能感染人,,打動人,才能吸引觀眾駐足,;‘到位’才能經(jīng)得起推敲和玩味,,使人百看不厭。只有既‘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才是當今書法藝術的主流審美取向?!币环玫臅ㄋ囆g作品,,必須達到點畫、線條,、結字,、章法等形式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默契,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適,、振奮并得到美的享受。
白蕉在《怎樣欣賞書法》中說:“欣賞時不太挑剔別人的壞處,,就會多吸收別人的好處,。本來,一個人的眼睛總是跑在手的前頭,,眼有三分,,手有一分,而口又要超過眼睛,,這里正需要有冷靜的頭腦,,客觀的眼睛。”我們在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時,,要準確而全面的欣賞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這就要求欣賞者應具備一定的書法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把握好原則,,同時要求每一位熱愛書法、喜歡鑒賞和收藏的朋友們,,努力學習和掌握書法欣賞的基礎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yǎng)和鑒賞水平,,使這古老的藝術煥發(fā)新的光彩,。參考文獻
1、鄭曉華,,《影響中國書法發(fā)展的二十位歷史人物》,,《書法報》,2011.2,、玄同,,孫過庭《書譜》釋讀,《書法報》,,2007.3,、鄧散木翻譯,曹建解讀,,姜夔《續(xù)書譜》釋讀
《書法報》2007.4,、白蕉原著,金丹選編,,《白蕉論藝》,,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5,、李庭軍,,《中國歷代名家書法真跡鑒賞》,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6,、張旭光,《中國書法當前的審美取向》,,《書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