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明寺導游詞篇一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guī)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tǒng)治中心和國家象征,。
大明宮的布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筑,,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杰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xiàn)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筑規(guī)格之高,、規(guī)模之大,,都創(chuàng)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cè)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guī)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xiàn)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cè)就立一根高桿,上面懸一只金雞,,另一側(cè)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后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桿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jié),。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著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臺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fā)掘,外側(cè)的宏偉建筑,,是根據(jù)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gòu)筑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nèi)。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jié)構(gòu)組成,,其建筑結(jié)構(gòu)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厘米,博物館外墻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xiàn)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tǒng)一大國的政治權(quán)威,。
大明寺導游詞篇二
1,、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它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沿用歷史長達240余年,,是唐朝皇帝進出宮城的主要通道。丹鳳門上部建有丹鳳樓,,是皇家頒布赦令,,舉行宴會等大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丹鳳門北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東西為順城街,,直南為長安城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與唐大雁塔遙相呼應,,構(gòu)成了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展示了盛唐皇室的無上威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鳳門”為“明鳳門”,約四年后恢復舊稱,。丹鳳門作為皇帝宣赦的固定場所,,每逢宣赦日,門前一側(cè)立高桿,,上懸金雞,,一側(cè)臵鼓,百姓聚集門前廣場,,待皇帝登樓,,囚犯在鼓聲中被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為記:“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桿下鼓千聲”,。
現(xiàn)在的丹鳳門遺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地區(qū),,20xx年經(jīng)考古發(fā)掘揭露,丹鳳門規(guī)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發(fā)掘出的殘存門址由墩臺,、門道,、隔墻,、馬道、城墻等部分組成,,均為夯土結(jié)構(gòu),。實測門闕墩臺東西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均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nèi)側(cè)各筑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丹鳳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20xx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啟動后,丹鳳門遺址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為三層框架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空間用于保護展示丹鳳門遺址,,城樓上用以開展各種儀式活動,。為實現(xiàn)保護展示建筑的可逆性和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建筑結(jié)構(gòu)與遺址邊沿距離大于60厘米,,城臺與城墻部分外表建材為城磚肌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外墻色彩全部選用淡棕黃色,目的是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xiàn)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色彩上采用渾然一體高度抽象的手法賦予遺址保護展示建筑有如雕塑感和現(xiàn)代感,。
唐李益曾有詩:
《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
鳳凰飛來銜帝箓,,言我萬代金皇孫。
靈雞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
宸居穆清受天歷,建中甲子合上元,。
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
升中告成答玄貺,泥金檢玉昭鴻恩,。
云亭之事略可記,,七十二君寧獨尊。
小臣欲上封禪表,,久而未就歸文園,。
2、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屬皇宮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規(guī)制宏偉,地位尊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地位相當,。
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龍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為都城長安的主要標志建筑,,稱著當時,傳名后世,。關(guān)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華《含元殿賦》所說:“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說,,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說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經(jīng)》,。武則天時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與宮名相統(tǒng)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復舊稱,。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臺上,臺基高3.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側(cè)有翔鸞,、棲鳳兩閣和供大臣登殿的龍尾道,。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有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筑組群,構(gòu)成了唐代大明宮內(nèi)規(guī)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qū)域,,是唐王朝的皇權(quán)象征和國家標志。
含元殿作為外朝場所,,主要用來舉行元日,、冬至大朝賀儀式,及一些特殊活動,。唐朝的元日大朝賀源于古代的朝貢制度,,是通過貢物和朝覲的方式來規(guī)范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禮儀,,而日本,、天竺(印度)等遠來之國的朝貢,則屬于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唐朝冬至大朝賀始于開元八年,,唐玄宗時開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賀,,儀式規(guī)模則參照元日朝賀,。每逢朝會日,含元殿場面熱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別向皇帝拜賀新歲;還有少則數(shù)國,,多則十國,操著不同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外國使節(jié)或首領,,列隊登上含元殿,依次覲拜,。每逢此時,,含元殿都成為各民族政權(quán)開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據(jù)日本史籍載,,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羅(今朝鮮半島),,提出抗議,玄宗特許將日本使節(jié)調(diào)至東列第一,,新羅則調(diào)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氣勢和大朝會的盛大場面所震撼,留下了許多詠頌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長至,,萬國拜含元”,,張祜《元日仗》詩:“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备欣钊A做《含元殿賦》,,洋洋三千言,頌盡含元殿乃至大明宮的氣象萬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紛亂,,硝煙四起,,大明宮多次遭遇黃巢、朱玫等軍閥戰(zhàn)亂損毀,,含元殿也最終毀于兵禍之中,,存世220余年。
現(xiàn)今的含元殿遺址位于今西安市東北部自強東路以北,,唐朝滅亡后,,歷代都有史地研究者親臨考察。上世紀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遺址全景,。
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發(fā)掘表明,含元殿遺址整體保存狀況基本完整,,遺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棲鳳閣、翔鸞閣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殘損的建筑構(gòu)件,。含元殿址依龍首塬南緣而建,殿基高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開闊。殿身主體東西面闊十一間,,75.9米,,南北進深4間,42.4米,高3.5米,。面積3210平方米,,與北京故宮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建有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與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此二閣為三重子母闕形式,下方為高大的磚砌墩臺,。由于破損嚴重,,僅存長約28米的斜坡道,為原龍尾道遺址,。含元殿包括二閣在內(nèi)建筑群總寬約200米,,氣勢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氣魄的物質(zhì)體現(xiàn),,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藝術(shù)水平,。
1998-20xx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對含元殿實施了遺址保護工程,形成了現(xiàn)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遺址臺基,。
3,、龍首渠支渠遺址
清《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龍首渠,一名浐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經(jīng)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nèi)苑為龍首池,,余水經(jīng)大明宮下馬橋下,。”龍首渠支渠遺址位于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南沿以南130米處,,為,。
大明宮考古發(fā)掘后,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以南130米處發(fā)現(xiàn)一道東西向的一條人工渠道,已探知區(qū)域長度400余米,,渠道口寬3.6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陡直,,局部有磚砌護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間隔幾乎等距的橋梁,中央橋址正對含元殿遺址,,東西寬17米;東,、西側(cè)橋址正對東、西朝堂,,西側(cè)橋址東西長6.85米,,中央橋梁應為御橋,東西橋梁則為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馬橋,。水渠的這種規(guī)格建制對后世宮室制度的建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0xx年大明國國家遺址公園整體保護工作中,對龍首渠及其上御橋進行了展示復原,。
4,、東朝堂遺址
大明宮內(nèi)有兩座朝堂,為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宮時,,分臵于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組群的一部分,,為百官候朝的場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會見百官。據(jù)考古發(fā)掘,,東朝堂位于含元殿翔鸞閣遺址南面30米處,,遺址坐北朝南,曾經(jīng)改建和擴大,,早期建筑簡單,,包含一座大型廡殿和一道東西向墻垣,基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73米,,南北寬12.45米,晚期向東移16余米,,東西縮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
5,、西朝堂遺址
大明宮內(nèi)有兩座朝堂,,為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宮時,,分臵于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組群的一部分,,為百官候朝的場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會見百官,。西朝堂對應立有登聞鼓,,官民若有冤情,可立于肺石下申訴或撾鼓以聞達皇帝,,達到昭雪冤情的目的,。西朝堂位于含元殿棲鳳閣遺址南面30米處,尚未進行考古發(fā)掘,。
6,、宣政殿遺址
是大明宮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宮前朝中軸線上三大殿之一,,屬于中朝正殿,。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處理國事的地方,,盛大的慶典一般在含元殿舉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權(quán)力中心。新帝即位,、冊封太子,、科舉殿試、讀時令等重要政治活動也在這里舉行,。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宣政殿殿址東西長近70米,,南北寬40多米。文獻記載宣政殿前院廊南有宣政門,、東西有日華門,、月華門,院內(nèi)有鐘樓,、鼓樓,,殿院東西有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等唐朝重要的中央決策,、咨詢機構(gòu)。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20xx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這里大會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官員們到達這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在大明宮上朝的官員,,都要登記在冊,登記的內(nèi)容不僅有姓名官職和年齡,,甚至包括身高和形體特征,,經(jīng)過一連串嚴格的確認之后,官員們最后才能到達大明宮中的宣政殿,。
在這里曾經(jīng)舉行過一場特殊的殿試,,主考官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0xx年,,唐玄宗剛剛即位就親自考核吏部最新任命的一批縣令,,結(jié)果一百多位考生當中,只有一人為可造之材,,二十多人基本合格,,一半之上為濫竽充數(shù)之輩,唐玄宗開始下決心改革科舉制,。
7,、紫宸殿遺址
紫宸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主殿,是內(nèi)朝正殿,,為唐代君臣每天議決國事的地方,。當時只有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的重要官員才有資格被宣召入紫宸殿(稱為“入合”)。紫宸殿也曾舉行宴見四夷君長,、外國使節(jié),,慶賀重大軍事勝利,舉行制舉考試等活動,。殿基南北寬近50米,,殿址破壞較多,僅東邊殘存一部分夯土基,,西邊僅有片段的夯土,。
8、麟德殿遺址
麟德殿是宮內(nèi)宴會樂舞,、接見外國使節(jié),、設立道場的主要場所,是大唐等級最高的宴會廳,。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所以以「麟德」命名。麟德殿是唐大明宮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建筑,,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筑,,整個宮殿坐落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大臺上,,面積達到五千多平方米,建造麟德殿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宮太和殿的3倍,。
大家可以看到麟德殿是以前、中,、后三殿串聯(lián)形式布局的,,為什么是三殿呢?中國古代建筑由于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梁架的跨度不能太大,,這種三殿相連的設計,,既解決了梁架的跨度,使宮殿的面積擴大,,又解決了建筑的安全穩(wěn)固和外形的美觀,。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個殿就這么大面積,如此規(guī)模拿現(xiàn)在的財力來建筑這個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在這里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氣息呢?
據(jù)說在麟德殿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并表演百戲,,殿前還可以擊馬球,。武則天曾經(jīng)就在這里接見唐代時期世界各國的來使!公元720xx年,武則天在此會見并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3500余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為榮,。
唐朝詩人張籍的《寒食內(nèi)宴》中這樣描述盛唐時期唐大明宮麟德殿的盛景:瑞煙深處開三殿,,春雨微時引百官。這座宮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華與榮耀,,見證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興盛的足跡,。
9、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宮內(nèi)起居便殿,,為皇帝游樂、休憩之地,。請看,,清思殿殿址僅存基臺部分,東西33米,,南北寬約29米,,基臺南端東西各有一斜廊。
唐敬宗即位以后,,曾對清思殿進行過大規(guī)模重修,,唐代的史料記載,,清思殿曾安裝銅鏡三千片,耗費了十萬黃金和白金箔,。殿堂遺址內(nèi)確實發(fā)現(xiàn)了很多銅鏡的殘片,還出土了鎦金銅飾殘片,,多枚黑白圍棋子和一件出入宮門的魚符等,。
清思殿名字很雅致,但當時這里卻總是一派熱鬧的景象,,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球場,。唐代盛行馬球,連皇帝都親自上場參與,。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清思殿前的這個馬球場地面非常堅硬,,1000多年的時光都沒有讓它損毀。據(jù)文獻記載,,當時修建馬球場除
了砸夯,,還要在地面澆油,而這種油很可能就是當時民間的食用油,。澆滿油的球場即使下雨個把月,,地面也依然干爽平整。
公元880年,,當黃巢的起義軍向長安挺進的時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場聳人聽聞的賭局,四個高級官員,,用擊馬球的方式來決定任職的地方,,獲勝者優(yōu)先選擇富庶之地。
10,、翰林院遺址
翰林院占據(jù)夾城南部長400余米的一段,,翰林院南端約100米長部分發(fā)現(xiàn)建筑遺址五座。翰林門為一個門道,,寬5米多,,進深8米多,臵有石門檻兩道,。
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選拔擅長文辭的翰林學士入內(nèi)起草詔制,,晚唐以后,,成為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gòu),。翰林院是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的一個帶有濃厚學術(shù)色彩的官署,盡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zhì)卻沒什么大的變化,。
翰林院里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簡稱翰林,,是傳統(tǒng)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當時在翰林院供職的有詞學、經(jīng)術(shù),、合煉(煉丹),、僧、道,、卜,、祝、術(shù),、藝,、書、弈等各色人才,,稱為待詔,即聽候皇帝隨時召見和差遣,。其中詞學之士最受重視,。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張九齡,,張說等都曾當過翰林學士,,在這里供職多年。李白渴望報效朝廷,,為大唐建功立業(yè),。在大明宮金鑾殿,李白即興賦詩,,為宮廷歌手填詞助興,,唐玄宗欣賞李白的稀世才華,留他在翰林院待詔,。唐玄宗時期的翰林院有點類似皇家文學藝術(shù)委員會,。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終日無所事事,常偷偷溜出去在長安的酒肆喝悶酒,,他滿懷報國志,,可惜無用武之地。
11、凌霄門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凌霄門是北宮墻的西宮門,,又稱“青霄門”,。這里位于北宮墻正門玄武門西355米處,當時,,凌霄門只有一個門道,,寬僅2.2米,無門基座和柱礎,,也沒有設門樓,。
雖然“凌霄門”只是一座小門,但歷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曾在此門發(fā)動政變,,扶助代宗即位,,史稱“凌霄門之變”。
唐肅宗在“馬崽驛之變”以后,,北上靈武,,登極稱帝。收復京師以后,,入居大明宮期間,,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和皇后張氏均立有大功,,很得肅宗寵信,,所以權(quán)勢日盛。特別是李輔國不但掌管了禁軍大權(quán),,而且又兼兵部尚書,、殿中監(jiān)等20余職,常在右銀臺門處理軍國政事,,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頒布詔令,,宰相和朝官都要仰輔國鼻息。而皇后張氏也非善輩,,不但“持權(quán)禁中,,干預政事,請謁過當”,,而且還將肅宗次子建寧王李倓誣陷致死,,進而還想威害太子李豫,專制朝政,,步武則天后塵,,奪取最高權(quán)力,臨朝稱制。
寶應元年四月初,,唐肅宗身染重病,,在長生殿養(yǎng)疾。張皇后看到唐肅宗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唯恐太子李豫即位以后,對己不利,,便秘密派人將肅宗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系引入麟德殿中,,企圖廢立太子。四月十六日這天,,張皇后矯詔召太子入宮,。宦宮李輔國和程元振得知此事后,,當即在凌霄門布臵禁軍,,并將太子李豫由少陽院護送到飛龍廄中,加以保護,。接著,,又派兵將麟德殿團團包圍,逮捕了越王李系,,又將張皇后囚禁于別殿,。四月十八日,肅宗聽到這一消息后,,驚嚇而死,。程元振當即將太子接至九仙門,與文武百官相見,,并行監(jiān)國之禮,。四月二十日,太子在長生殿肅宗靈堂前即帝位,,是為唐代宗,。不久,越王李系和張皇后相繼被殺,?!傲柘鲩T之變”至此結(jié)束。
大明寺導游詞篇三
又是一年春草綠,,進入4月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色更加怡人,。4月13日,記者走訪時發(fā)現(xiàn),,公園上空被各式色彩明艷的風箏裝扮得異彩紛呈,,丹鳳門御道廣場上聚集了許多放風箏的市民,,他們手法嫻熟、動作到位,。
“這里場地開闊,,風力適中,最適合放風箏,。再往北走,,太液池邊花紅柳綠、風景如畫,,旁邊還有籃球場,、足球場及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全家老少都能來這里游玩鍛煉,?!笔忻駨埾壬f,“雖然錯過了3月31日的那場中外風箏大師精彩對決,,但趕上了踏青季活動,,同樣讓人驚喜?!?/p>
據(jù)悉,除風箏會之外,,“花滿大明宮”賞花季,、“第四季小小考古家”、大型恐龍主題展及大華·1935文化交流季等活動將悉數(shù)上演,,曲江大明宮遺址區(qū)正在以文化之手讓體育與健康完美融合,,打造西安最具人氣、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放紙鳶 賞百花
大明宮里感受春日詩意與爛漫
在本屆風箏會中,,世界頂尖高手制作的風箏精彩亮相,有瑞典的diy美元風箏,、美國的自畫像風箏,、中國澳門的大三巴牌坊巨型軟體風箏等讓人嘆為觀止。最具中國特色的金猴獻福,、三調(diào)芭蕉扇,、險渡通天河等風箏,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技術(shù)相結(jié)合,,詮釋了風箏文化的無盡魅力,。
春日的大明宮不僅是風箏的王國,更是花的海洋,。公園里嬌艷的桃花,、粉嫩的櫻花、高潔的白玉蘭讓游客目不暇接。而盛唐服飾展,、宮廷樂舞“花語霓裳”,、大唐情景互動表演“才子尋佳人”等主題演出,讓游客領略到大唐盛世的旖旎風光,。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xù)舉辦4年、風靡青少年群體的“小小考古家”品牌活動,,也將于近期揚帆起航,。本屆活動不僅在比賽內(nèi)容上融入全新的文化元素,還將在文化交流領域?qū)で蟾蟮耐黄啤?/p>
賞藝術(shù) 觀話劇
在大華·1935體驗先鋒文化藝術(shù)
近期,,“國際女性視覺藝術(shù)展”于大華博物館拉開帷幕,,吹響了大華·1935文化交流季的集結(jié)號。隨后,,日本舞踏大師和栗由紀夫首次在大華·1935開班授課,,引發(fā)業(yè)內(nèi)關(guān)注。海龜先生樂隊帶來的復古搖滾樂演出,,讓現(xiàn)場爆點頻頻……
此外,,話劇《我不是李白》以首周破6萬的票房成績打響了“大華演出季”頭炮,百余場精品話劇及演出華麗綻放小劇場集群,,掀起了“全民觀劇”的文化風潮,。而“超級女聲”西安總決賽、顧忠山老師吉他大師班,、“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領袖論壇等活動也紛紛落戶大華·1935,。
20xx年,曲江大明宮遺址區(qū)用多元的文化因子釋放出文化富礦的新活力,,作為全省首個“群眾文化示范基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已成為西安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今年年初,,大華·1935被列入第三批市級服務業(yè)綜合改革試點聚集區(qū),,西安市“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將其打造為工業(yè)遺產(chǎn)文化旅游聚集區(qū),。
如今,,這片以文化之手打造的最美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已然成為西安健康,、體育,、文化相融合的一張新名片,為西安市民的品質(zhì)生活貼上新標簽,。
大明寺導游詞篇四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nèi)”(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筑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墻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nèi)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fā)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游,、商貿(mào),、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qū)。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guī)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fā)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以改善區(qū)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zhì)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范新區(qū),,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fā)展的新模式,,開辟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fā)建設的新經(jīng)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范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規(guī)劃和建設的國際典范;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促進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實現(xiàn)區(qū)域科學發(fā)展、加快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發(fā)展。
規(guī)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fā)展,、均衡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fā)展的生態(tài)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tài)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qū)”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huán)三個商業(yè)圈;
六區(qū):規(guī)劃建設文化旅游區(qū)、商貿(mào)服務區(qū),、商務核心區(qū),、改造示范區(qū)、中央居住區(qū),、集中安置區(qū)等六個功能區(qū),。
大明寺導游詞篇五
1、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它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沿用歷史長達240余年,是唐朝皇帝進出宮城的主要通道,。丹鳳門上部建有丹鳳樓,,是皇家頒布赦令,舉行宴會等大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丹鳳門北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東西為順城街,,直南為長安城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與唐大雁塔遙相呼應,構(gòu)成了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展示了盛唐皇室的無上威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鳳門”為“明鳳門”,約四年后恢復舊稱,。丹鳳門作為皇帝宣赦的固定場所,,每逢宣赦日,門前一側(cè)立高桿,,上懸金雞,,一側(cè)臵鼓,百姓聚集門前廣場,,待皇帝登樓,,囚犯在鼓聲中被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為記:“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桿下鼓千聲”,。
現(xiàn)在的丹鳳門遺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地區(qū),,20xx年經(jīng)考古發(fā)掘揭露,丹鳳門規(guī)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發(fā)掘出的殘存門址由墩臺,、門道,、隔墻、馬道,、城墻等部分組成,,均為夯土結(jié)構(gòu)。實測門闕墩臺東西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均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nèi)側(cè)各筑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丹鳳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20xx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啟動后,,丹鳳門遺址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為三層框架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空間用于保護展示丹鳳門遺址,,城樓上用以開展各種儀式活動,。為實現(xiàn)保護展示建筑的可逆性和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建筑結(jié)構(gòu)與遺址邊沿距離大于60厘米,,城臺與城墻部分外表建材為城磚肌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外墻色彩全部選用淡棕黃色,目的是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xiàn)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色彩上采用渾然一體高度抽象的手法賦予遺址保護展示建筑有如雕塑感和現(xiàn)代感,。
唐李益曾有詩:
《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 鳳凰飛來銜帝箓,,言我萬代金皇孫。 靈雞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 宸居穆清受天歷,建中甲子合上元,。 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 升中告成答玄貺,,泥金檢玉昭鴻恩,。 云亭之事略可記,七十二君寧獨尊,。 小臣欲上封禪表,,久而未就歸文園。
2,、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屬皇宮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規(guī)制宏偉,,地位尊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地位相當。
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龍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為都城長安的主要標志建筑,稱著當時,,傳名后世,。關(guān)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華《含元殿賦》所說:“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說,,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說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經(jīng)》,。武則天時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與宮名相統(tǒng)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復舊稱,。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臺上,臺基高3.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側(cè)有翔鸞,、棲鳳兩閣和供大臣登殿的龍尾道,。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有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筑組群,,構(gòu)成了唐代大明宮內(nèi)規(guī)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qū)域,是唐王朝的皇權(quán)象征和國家標志,。
含元殿作為外朝場所,,主要用來舉行元日、冬至大朝賀儀式,,及一些特殊活動,。唐朝的元日大朝賀源于古代的朝貢制度,是通過貢物和朝覲的方式來規(guī)范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禮儀,,而日本、天竺(印度)等遠來之國的朝貢,,則屬于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唐朝冬至大朝賀始于開元八年,,唐玄宗時開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賀,,儀式規(guī)模則參照元日朝賀。每逢朝會日,,含元殿場面熱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別向皇帝拜賀新歲;還有少則數(shù)國,,多則十國,操著不同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外國使節(jié)或首領,,列隊登上含元殿,依次覲拜,。每逢此時,,含元殿都成為各民族政權(quán)開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據(jù)日本史籍載,,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羅(今朝鮮半島),,提出抗議,玄宗特許將日本使節(jié)調(diào)至東列第一,,新羅則調(diào)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氣勢和大朝會的盛大場面所震撼,,留下了許多詠頌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長至,,萬國拜含元”,張祜《元日仗》詩:“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备欣钊A做《含元殿賦》,,洋洋三千言,,頌盡含元殿乃至大明宮的氣象萬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紛亂,硝煙四起,,大明宮多次遭遇黃巢,、朱玫等軍閥戰(zhàn)亂損毀,含元殿也最終毀于兵禍之中,存世220余年,。
現(xiàn)今的含元殿遺址位于今西安市東北部自強東路以北,,唐朝滅亡后,歷代都有史地研究者親臨考察。上世紀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遺址全景,。
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發(fā)掘表明,,含元殿遺址整體保存狀況基本完整,,遺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棲鳳閣,、翔鸞閣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殘損的建筑構(gòu)件,。含元殿址依龍首塬南緣而建,,殿基高
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開闊,。殿身主體東西面闊十一間,,75.9米,,南北進深4間,42.4米,,高3.5米,。面積3210平方米,與北京故宮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建有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與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此二閣為三重子母闕形式,,下方為高大的磚砌墩臺,。由于破損嚴重,僅存長約28米的斜坡道,,為原龍尾道遺址,。含元殿包括二閣在內(nèi)建筑群總寬約200米,氣勢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氣魄的物質(zhì)體現(xiàn),,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藝術(shù)水平。
1998-20xx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對含元殿實施了遺址保護工程,,形成了現(xiàn)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遺址臺基,。
3,、龍首渠支渠遺址
清《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龍首渠,一名浐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經(jīng)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nèi)苑為龍首池,余水經(jīng)大明宮下馬橋下,?!饼埵浊z址位于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南沿以南130米處,為,。
大明宮考古發(fā)掘后,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以南130米處發(fā)現(xiàn)一道東西向的一條人工渠道,,已探知區(qū)域長度400余米,,渠道口寬3.6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陡直,局部有磚砌護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間隔幾乎等距的橋梁,,中央橋址正對含元殿遺
大明寺導游詞篇六
大明宮遺址位于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京師長安城外,,西安市太華南路。
大明宮是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原宮墻周長為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nèi)廷中心為太液池,。
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城墻南段與長安城的北墻東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qū)m墻,,把宮殿分為三個區(qū)域,。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馀各門均為一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cè)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nèi)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guān)——“北衙”,。
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nèi)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nèi)庭以居住和宴游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nèi)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cè),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qū)m墻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曾幾次對此遺址進行勘察和重點發(fā)掘,,比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宮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結(jié)構(gòu)。
大明宮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宮城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為郭城北墻(唐長安城的宮城北墻)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墻由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度多)1260米后,,折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墻相接。宮墻墻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門兩側(cè)及轉(zhuǎn)角處內(nèi)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jù)考古實測,,除南面墻基用郭城北墻寬約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墻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墻筑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gòu)筑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gòu)筑有平行于宮城墻的夾城,,亦為板筑土墻,。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墻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墻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筑,,在宮城的后部,,配合宮城城墻共同構(gòu)成嚴密的防衛(wèi)體系結(jié)構(gòu)。
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宮內(nèi)共有各式建筑133處,,有2臺、4觀,、6亭,、6閣、8院、10樓,、38門,、56殿,館,、落,、池各1。主要遺址有丹鳳門,、麟德殿,、蓬萊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鏡殿,、承香殿、含冰殿,、紫蘭殿,、元武殿、大角觀,、玄武門,、太液池等。
大明寺導游詞篇七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guī)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tǒng)治中心和國家象征。
大明宮的布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筑,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杰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xiàn)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筑規(guī)格之高,、規(guī)模之大,,都創(chuàng)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cè)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guī)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xiàn)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cè)就立一根高桿,,上面懸一只金雞,,另一側(cè)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后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桿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jié),。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著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臺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fā)掘,外側(cè)的宏偉建筑,,是根據(jù)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gòu)筑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nèi)。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jié)構(gòu)組成,,其建筑結(jié)構(gòu)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厘米,博物館外墻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xiàn)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tǒng)一大國的政治權(quán)威,。
大明寺導游詞篇八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nèi)”(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筑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墻周長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余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nèi)廷中心為太液池,。
發(fā)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游,、商貿(mào)、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qū)。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guī)劃為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fā)為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為保障,,以改善區(qū)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zhì)為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范新區(qū),,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fā)展的新模式,,開辟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fā)建設的新經(jīng)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范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規(guī)劃和建設的國際典范;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促進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實現(xiàn)區(qū)域科學發(fā)展,、加快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發(fā)展,。
規(guī)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fā)展,、均衡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fā)展的生態(tài)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tài)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qū)”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為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huán)三個商業(yè)圈;
六區(qū):規(guī)劃建設文化旅游區(qū),、商貿(mào)服務區(qū),、商務核心區(qū)、改造示范區(qū),、中央居住區(qū),、集中安置區(qū)等六個功能區(qū)。
大明寺導游詞篇九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guī)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tǒng)治中心和國家象征。
大明宮的布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筑,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筑,,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杰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xiàn)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筑規(guī)格之高、規(guī)模之大,,都創(chuàng)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cè)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guī)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xiàn)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cè)就立一根高桿,,上面懸一只金雞,,另一側(cè)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后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桿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jié),。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著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臺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fā)掘,外側(cè)的宏偉建筑,,是根據(jù)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gòu)筑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nèi)。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jié)構(gòu)組成,,其建筑結(jié)構(gòu)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厘米,博物館外墻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筑既能體現(xiàn)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于其它仿古建筑,。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tǒng)一大國的政治權(quán)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