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事孝文帝 ,。釋之從行,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yīng)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dāng)若是邪?尉無賴,!”乃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又復(fù)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上復(fù)曰:“長者。”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①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fēng)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頃之,,拜釋之為廷尉,。
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于是使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②,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廷尉奏當(dāng),,一人犯蹕,,當(dāng)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dāng)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當(dāng)是也。”
其后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huán),,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釋之案律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奏當(dāng)棄市。上大怒曰:“人之無道,,乃盜先帝廟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dāng)。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注:①斅,,xiào,效法,模仿,。②蹕:讀“bì”,,帝王的車駕。也指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B.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C.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D.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孝文帝”是謚號,,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一般帝王謚號由禮官議上,,貴族大臣死后定謚,由朝廷賜予,,后來還出現(xiàn)了私謚,。
B. 廷尉,官職名,九卿之一,,是當(dāng)時的最高執(zhí)法者,。張廷尉是以官職名來稱之,除此還可以以地名稱呼對方,,如柳柳州,,賈長沙。
C. 宗廟,,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是人們?yōu)橥鲮`建立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設(shè)七廟,諸侯五廟,,大夫,、士、庶人皆可設(shè)廟,,以祭先祖,。
D. 頓首,古代的禮節(jié)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本是謝罪之辭。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句是( )
A. 張釋之正直公正,,依法行事,。皇帝御輦所駕的馬受到了驚嚇,,張釋之審問驚馬之人,,知曉事情的始末,上奏文帝依法處以罰金,。
B. 張釋之不以口舌之利取人,。與上從行上林苑,上林尉不可信任,,不能回答文帝問話,,文帝欲任命對答如流的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不同意文帝的做法,。
C. 張釋之考慮問題長遠周全,。認為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感化,快得猶如影之隨形,、聲之回應(yīng)一樣,,勸諫文帝做任何事情都要審慎小心。
D. 張釋之敢于犯言直諫,,堅持原則,。對于盜取高祖廟物件的人,他按照相關(guān)法律判處此人游街示眾,,改變了文帝判他滅族的做法,。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fēng)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2)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