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常州歷史人物故事 常州 歷史名人篇一
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茍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2004年的4月3日,一位網友將韓瀚這首為悼念張志新烈士所寫的詩歌《重量》貼在天涯社區(qū)網站上,,引來網友陣陣感嘆,,也讓我第一次聽到了這個名字。
近現代杰出女性張志新,,1930年12月5日生于天津一個教師家庭,;其父張玉藻曾參加
過辛亥革命;其母郝玉芝畢業(yè)于山東濟南女子師范學校,;她還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妹妹,。
1950年高中畢業(yè)后她被保送到河北天津師范學院教育系學習。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為響應
黨和國家的號召,,她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當時部隊急需俄語翻譯,又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俄語,。張志新提前畢業(yè)后留校工作,,那時,曾真任人大哲學系團委書記,,他們相識后而戀愛,,最終結為連理。1955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之后,他們夫妻同時被調往沈陽工作,;1962年,,張志新被調到遼寧省委宣傳部當干事。
1969年8月間,文革風暴襲來,,在八億中國人民神昏智迷,,狂熱的迷信、崇拜最高領
袖的時候,;在無數中國的思想被一個人的思想所代替的時候,;張志新以她獨有的思想自由吶喊出了真理的心聲!她對毛澤東地批評,,對林彪地揭露,,為劉少奇及一些老帥喊冤叫屈,在今天看來,,卑之無甚高論,;可是在那極端狂熱的歲月,卻不啻晴天霹靂,!令“革命群眾”心驚,,因為那是絕對“犯上”的話;也令四人幫一類政治騙子心悸,,因為苦心經營的騙局最怕真話點燃真理的火焰,!
1969年9月24日,張志新被捕入獄,,先判處無期徒刑,,后改判死刑。在監(jiān)獄的日子里,,張志新遭受了生不如死的,、滅絕人性的非人折磨。她在獄中被關在一個僅能坐立的小牢籠里,,被與親人隔絕,,被與理解隔絕;被施以重刑,,背著背銬,,拖著沉重而冰冷的腳鐐;多次被打,,頭發(fā)幾乎被拔光,;甚至被有人唆使的男犯人強奸、輪奸無數次,,終至精神崩潰,。最令人椎心泣血,怒憤填膺的是,,張志新烈士在臨刑前還要最后一次遭受慘無人道的非人折磨:1975年4月4日上午10時12分,,張志新被“四人幫”爪牙的罪惡子彈奪去生命,。臨刑前被幾個大漢按倒在地,在頸背墊上一塊磚頭,,不麻醉不消毒,,就用普通刀子割斷喉管。她呼喊掙扎,,痛苦至極,,咬斷了自己的舌頭。這時,,一個女管教員,,聽著,看著,,慘叫一聲,,昏厥在地。
《一份血寫的報告》的作者陳禹山,,在調查張志新案件的時候,,談到張志新遺體的下落。他推測說,,張志新的尸體可能被沈陽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用汽車運走,,放在水泥池子里,用藥水泡上,,做病理解剖醫(yī)學研究使用,。遺憾的是,張志新遺體下落這個謎至今沒揭開,。
1978年10月16日,,營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張志新案撤銷原判,平反無罪,。1979
年3月1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fā)文宣布,為張志新同志徹底平反昭雪,。31日遼寧省委召開了為張志新烈士平反昭雪大會并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中國不應該忘記她,她的精神一定要讓后代知道,。”這是當年采寫報道過張志新事跡的原《光明日報》記者陳禹山先生對她的態(tài)度,。
是的,,張志新烈士是一個堅持真理,勇于斗爭,,寧死不屈的人,。在今天的某些人看來,,她可能是極端“不識時務”、“傻到不開竅”的人,;因為盡管“革命群眾”和同事們一次又一次開會批判“幫助”她,;讓她說些敷衍場面的話,以求明哲保身,;畢竟那時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不為自己的安危著想,還要為孩子們考慮,;但是,,張志新不僅沒有收回真話,反而越發(fā)放開了真理的喉嚨,,說了更多的真話,;她是真理的女兒,她有真理的性格,,這可能是一般世人所難理解的,。終于,她用自己一個女性的柔弱身軀頑強而痛苦地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她是真正無愧真理的中華民族的英雄,。
毫無疑問,假如張志新烈士是一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沒有思想的“螺絲釘”;假如張志新在批判幫助下,,能夠反戈一擊,,把一切“罪過”都推給劉少奇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把一切無比高尚的贊美之詞都獻給毛澤東,;那么她所獲得到得結果絕對不會是這樣,。她明知最后的代價可能是死,卻仍然不愿為此放棄她所認為的“真理”,。我了解到,,她曾經在審訊時也承認過“錯誤”,但第二天又翻過來:“我認為我應堅持我的觀點”,。然而,,如果當時她那么做了,我相信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張志新這個名字,。
我喜歡張志新烈士,,除了她的勇氣外,還有她的前瞻性,。查閱資料的過程,,也是我重新認識她這個人的過程,。因為我現在看來,她當時的某些言論體現出的政治洞察力和預見力可謂驚人——“再過去十年,,有人看我們現在和黨的領袖的關系,,就像我們現在看以前的人信神信鬼一樣可笑,像神話一樣不可理解”;“無論誰都不能例外,,不能把個人凌駕于黨之上”;“對誰也不能搞個人崇拜”,。在遼寧省實行“軍管”時,張志新就提出,,軍隊不熟悉地方,,“軍管”容易出事,沒想到“事”最后竟然發(fā)生在她身上,。
作為新時期的女性,,我敬佩她。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像她一樣保持理性的頭腦,,不隨波逐流,客觀地對待一切事物,,甚至思想,。不盲目趨從,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敢于說真話,,敢于斗爭。
常州歷史人物故事 常州 歷史名人篇二
古往今來,,常州這塊富饒的寶地上,,出了不少名人大家。歷史的河流不斷向前涌進著,。
而這些名人,卻如岸邊美麗絕頂的風光,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現在,,讓我們重新瞻仰他們的高度??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第一位名人——
接下來,,這位名人忍不住出場了——
季扎
楊守玉
(1895-1981),,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學名楊韞,字
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
楊原名韞,字瘦玉,。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個書香之家。早年受學于史良父親史聘三先生,。1910年劉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創(chuàng)辦圖畫傳業(yè)所,,楊守玉與表姐一起前往學習繪畫,。其寫生傳神,臨畫逼真,,花園里的太湖石,、池邊樹,在她的畫筆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充滿了靈性和活力,。在武進縣立師范師從呂鳳子學習美術。1915年,,楊守玉從常州女子師范學校圖工班畢業(yè),,被著名國畫大師、教育家呂鳳子聘請到丹陽正則女子職業(yè)學校任教,。在正則學校,,楊守玉一邊教授傳統(tǒng)刺繡技法,一邊潛心研究中國古今刺繡和中外畫法,。她認為繡應該異于畫,,使之成為一種獨立的造型藝術,應該令針法極其變,、盡其用,。多少個不眠之夜,她反復琢磨著,,素描的層次,、鋼筆畫的筆觸、油畫的色彩,,給了她很大的啟發(fā),。從1915年起她嘗試從不同方向、用粗細長短不一的色線交叉進行刺繡創(chuàng)作,,到1919年在刺繡方法上終于有了新的突破,。楊守玉繼續(xù)摸索著,她把西洋繪畫的色彩和素描的襯影法運用于刺繡,,使繪畫與刺繡有機地結合起來,,針法與筆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藝的樊籬,。
1928年,,一種異于以往刺繡的新技法--亂針繡終于在楊守玉手中創(chuàng)造成功。這種新繡法運用長短交叉的線條,、分層加色,、滲色等手法使繡者之手指能離開眼的約束,將心靈之感受表現于繡中。此繡近視非畫,,甚至視如無物,,遠視始辨物象,但又與畫不同,,其特有的線條組織,,具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的特點,從而達到明暗,、遠近分明的藝術效果,,成為近代中國刺繡史上的一大革新。
春秋吳國四公子,,史稱“延陵季子”,。季扎是吳王壽夢第四子,仁德寬厚,,知書達理,。葬于上湖(今江陰申港)。
歷上的史常州人
季扎在吳姓血緣史上也的確是承前啟后的人物,。當初為讓國逃到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市)鄉(xiāng)下,,長兄諸樊只得將延陵封給季扎,季扎因而號延陵季子,。此后,,季扎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為吳姓的著名郡望,。
又一位名人來了,,他是——
楊守玉作品
劉海粟
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漢族,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鳳陽?,F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chuàng)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茖W校,,任校長。1949年后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早年習油畫,,書法學康有為,,蒼古沉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后潛心于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歷任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英國劍橋國際傳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獎”,。意大利歐洲學院授予“歐洲棕櫚金獎”,。
劉海粟不是一位循規(guī)蹈矩的畫家,不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畫家,,他的藝術血脈中,,奔騰著的是“破壞”的血液,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的血液,。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劉海粟既是一位偉大,更確切的說是自大的“破壞”者,,同時又是一位自大的創(chuàng)造者,。接著,我們來介紹另一位名人——
常州三杰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1935)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生于江蘇常州,祖籍湖北省黃梅縣濯港鎮(zhèn)瞿大垅村,。
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慘案”發(fā)生,瞿秋白同陳獨秀,、蔡和森,、李立
三、惲代英,、劉少奇等領導了愛國反帝運動,。6月4日,瞿秋白負責主編出版了我黨第一張日報《熱血日報》,,報道上海和全國人民反帝斗爭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寫《俄國資產階級革命與農民問題》一書,。
在擔任代表團團長后瞿秋白留在上海養(yǎng)病(肺結核),,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和翻譯,,與茅盾、魯迅來往結下深厚友誼,,領導左翼運動,。1934年1月7日,瞿秋白奉命離開上海,,于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紅軍決定長征后,,瞿秋白雖然幾經要求隨軍長征,,但還是被留在即將淪陷的瑞金。
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長汀,。在被押期間(5月23日),,瞿秋白寫下了《多余的話》,表達其由文人從政曲折的心路歷程,。6月18日晨,,寫完絕筆詩,神態(tài)自若緩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風采,。用畢酒菜,從容走向刑場,,沿途唱俄文《國際歌》《紅軍歌》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到達羅漢嶺,選一草坡坐下,,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甚好,!”飲彈灑血,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
瞿秋白紀念館
劉海粟作品
作者:彭宇好
常州歷史人物故事 常州 歷史名人篇三
常州近現代歷史人物——瞿秋白
化工0905 華冬意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雙,后改名瞿霜,、瞿爽,,號熊伯(或雄魄),江蘇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yè)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家庭背景
瞿秋白祖籍江蘇宜興,,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蘇省常州府城內東南角的青果巷(今82號)一座名為八桂堂的花園住宅內的天香樓二樓。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賡甫的住宅,,這所住宅內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樓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賡甫當時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擅長繪畫,、劍術、醫(yī)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業(yè),,寄居叔父家中,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濟,。母親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詩詞,。她的子女中長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長子。由于瞿秋白頭發(fā)上生有雙旋,,父母為其取名雙(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棄官閑居杭州,,將母親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經濟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借債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農歷正月初五,,母親金璇服毒自盡,。瞿秋白一家人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先在楊氏小學教書,。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西赴漢口,,寄居在京漢鐵路局當翻譯的堂兄瞿純白家中,,并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瞿秋白-個人經歷
1917年春,,瞿純白調外交部任職,,瞿秋白也隨同北上到北京,,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免費入學),,學習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內向的瞿秋白參與了五四運動,,加入了李大釗,、張嵩年發(fā)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參加了中南海總統(tǒng)府前抗議馬良禍魯的請愿活動,,遭到逮捕,,旋即被釋放。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報》和上?!稌r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采訪。
1921年秋,,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瞿秋白作為當時莫斯科僅有的翻譯,進入該校任翻譯和助教,,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張?zhí)捉榻B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底,,陳獨秀代表中國共產黨到莫斯科,瞿秋白擔任他的翻譯,。瞿秋白——獄中生涯
陳獨秀回國時,,邀請瞿秋白回國工作,于是瞿也隨同陳獨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鄧中夏創(chuàng)辦上海大學,,瞿秋白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同時,瞿秋白兼管中共宣傳工作,,擔任《新青年》的編輯,,1924年,國民黨改組,,瞿秋白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并來往上海廣州之間,當翻譯,,參與一些國民黨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部委員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被停職,,由張國燾臨時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來到的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主持召開會議(八七會議),,正式將陳獨秀(缺席)免職,,并指定瞿秋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為繼陳獨秀之后,,中國共產黨第三任最高領導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間(1927年7月-1928年5月),,發(fā)生了南昌暴動,,廣州暴動,以及秋收暴動,。瞿秋白的領導方式與強勢作風的陳獨秀不同,,只發(fā)表一般政治主張,對組織和軍事完全放權,。
1928年4月,,瞿秋白從上海經海路抵達大連,又改乘火車沿中東鐵路北上,,通過滿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進入蘇聯,。5月中旬,瞿秋白抵達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茲維尼果羅德鎮(zhèn)主持召開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繼續(xù)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兩年時間,,實際在國內直接領導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發(fā),。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場調和,,被當地的黨部指為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的庇護者,,撤銷了中國共產黨駐莫斯科代表的職務,攜妻子離開蘇聯回國,,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務是在9月底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批判立三路線,。但由于瞿秋白“沒有認出立三路線和國際路線的根本不同”,,對立三路線的批判不夠徹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不僅開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員,,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養(yǎng)?。ǚ谓Y核),,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和翻譯,與茅盾,、魯迅來往,。
1934年1月,由于無法繼續(xù)留在上海養(yǎng)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擔任教育人民委員的閑職。
紅軍長征后,,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zhèn)被宋希濂的國軍第三十六師向賢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長汀中山公園執(zhí)行槍決,。在被押期間(5月23日),,瞿秋白寫下了《多余的話》,表達其由文人從政曲折的心路歷程,。瞿秋白-個人影響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纏身,日常事務繁重,,但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選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無論是他英勇獻身革命事業(yè)的光輝事跡,,還是涉及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眾多領域的重要思想,,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5年4月20日,,* 主持作出的中國共產黨擴大的6屆7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說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的錯誤,。1955年,瞿秋白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文化大革命初,,被* 定為叛徒,墓地被紅衛(wèi)兵破毀,。1980年10月,,中共中央為他恢復名譽。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國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 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跡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并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編輯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叢刊),編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紀念瞿秋自,、學習瞿秋白、宣傳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常州歷史人物故事 常州 歷史名人篇四
1,抱薪救火--謀士蘇代
抱薪救火,,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中蘇代與魏安釐王的一段對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币鉃椋罕е癫萑ゾ然?。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xù)擴大。2,,勢如破竹--杜預
就像劈竹子,,頭上幾節(jié)破開以后,下面各節(jié)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作戰(zhàn)或工作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礙?!稌x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jié)之后,,皆迎刃而解,。” 3,,高山流水--俞伯牙
出處: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4,望洋興嘆--河伯
《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晃抑^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5,負荊請罪?? 藺相如、廉頗 負荊請罪,,成語,,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自己嚴厲責罰,。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戰(zhàn)國時代趙國廉頗,、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稱將相和。6,,投筆從戎??班超
版本一: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嘗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其后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背瑔柶錉?,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候相也?!本弥?,顯宗問故:“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yǎng)老母,。”帝乃除超為蘭臺令史,。后坐事免官,。
版本二: 班超家貧,嘗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綴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7,江郎才盡??江淹
鐘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吞綉阎校梦迳P授之,。而后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赌鲜贰そ蛡鳌罚骸把湍颂綉阎械梦迳P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8,對牛彈琴??公明儀
對牛彈琴: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樣埋頭吃草。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悅它的耳,。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蟲和牛蠅的叫聲,以及失散的小牛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音樂。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寓意: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9,,圖窮匕見??荊軻、秦始皇
《戰(zhàn)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10,,破釜沉舟----項羽,劉邦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zhàn)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zhàn)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于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于巨鹿之野。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11,,指鹿為馬---趙高
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12,,紙上談兵---趙括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近義詞:華而不實。13,,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p>
濫竽充數: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近義詞: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反義詞: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14,葉公好龍--葉子高
葉公好龍是一句成語,,講述了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含貶義,。15,,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后來晉楚在城濮交戰(zhàn),,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里,。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16,洛陽紙貴--晉代文學家左思
《晉書·文苑·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17,,草木皆兵---秦王苻堅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绷硪姡骸鞍斯缴?,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18,,按圖索驥--孫陽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后引用為成語。釋義為“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寓意為:在學習和工作中,,不能死背教條,,生搬硬套,否則會鬧出笑話,,招致損失,;應當在實踐中驗證前人流傳下來的書本知識并加以發(fā)展,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备赣H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苯又袊@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9,,后來居上--西漢汲黯
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20,邯鄲學步--壽陵少年
邯鄲學步,,這則成語故事是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后人用邯鄲學步的意思和故事來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這則成語出自《莊子·秋水》,。
21,如火如荼--吳國國王夫差
《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22,,望梅止渴--曹操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為激勵士氣曹操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蓖x詞:畫餅充饑,。23,請君入甕--周興
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24,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
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5,,唇亡齒寒--晉獻公
《左傳·僖公五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p>
26,,雞鳴狗盜--齊國的孟嘗君
雞鳴狗盜,學雄雞啼叫,,裝狗進行盜竊,。成語故事源自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后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只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27,枕戈待旦--西晉人祖逖劉琨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時刻準備迎戰(zhàn),。《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28,精衛(wèi)填海--精衛(wèi)
精衛(wèi)填海是《山海經》記敘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中國上古時期一種叫精衛(wèi)的鳥努力填平大海,。根據《山海經》記述這種叫精衛(wèi)的鳥,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她去東海玩,,可是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wèi)鳥”。精衛(wèi)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晉代詩人陶淵明寫詩說:“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薄:髞砣藗兂S谩熬l(wèi)填?!边@句成語,,比喻按既定的目標堅毅不拔地奮斗到底。29,,不學無術--霍光
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F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不寒而栗--義縱
不寒而栗出自《史記·酷吏列傳》,,相傳義縱為整頓定襄的治安風氣,,一下子處決了四百多個重罪犯和為罪犯開脫的人,那天雖然不冷,,但卻使得當地老百姓嚇得發(fā)抖,。栗指打顫,不寒而栗指不冷卻又不斷打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另有同名電影。戰(zhàn)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2,圍魏救趙(孫臏)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3,退避三舍(重耳)4,毛遂自薦(毛遂)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中國典籍《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近義詞:自告奮勇,。5,負荊請罪(廉頗)
6, 紙上談兵(趙括)7,一鼓作氣(曹劌)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惫糯鲬?zhàn)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后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干勁,,一往直前。8,千金買骨(郭隗)
千金買骨,,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一》,,說的是古代一位侍臣為君王買千里馬,卻只買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釋說,如果大家看見君王連千里馬的骨頭都肯用重金買回來,,就會認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價買千里馬,,就會自然而然把千里馬送上門來。后來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幾匹千里馬被呈送上來,。故事流傳至今,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9,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諱疾忌醫(yī),,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币馑际请[瞞疾病,,不愿醫(y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10,臥薪嘗膽(勾踐)
“臥薪嘗膽”一詞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11,殺妻求將(吳起)
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為了取得魯國信任,不惜殺死來自敵國(齊國)的妻子以獲得將軍位,。后比喻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求:謀求.12,驚弓之鳥(更羸)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13,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1, 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字千金”通常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對著作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蛴脕硇稳輧r值極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書法上一字價值千金,。2,指鹿為馬(趙高)3,焚書坑儒(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術士和儒士的事件。4,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懸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也說的是只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fā)憤讀書學習。懸梁刺股作為刻苦學習的成語典故,,故事源自戰(zhàn)國的蘇秦和東漢的孫敬,。
漢
:
1, 一飯千金(韓信)
一飯千金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自己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2,四面楚歌(項羽)
四面楚歌,,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3,約法三章(劉邦)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后指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以資遵守。4孺子可教(張良)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p>
5,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zhàn)。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氨乘粦?zhàn)”比喻處于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zhàn)。6,破釜沉舟(項羽)7,手不釋卷(呂蒙)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形容讀書或看書入迷,,手都不舍得松開書,,形容勤奮好學。有時也比喻十分喜愛,。8,金屋藏嬌(劉徹)
9, 暗渡陳倉(韓信)
楚漢之爭時,,項羽倚仗兵力強大,違背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約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聽從謀臣張良的計策,,從關中回漢中時,,燒毀棧道,,表明自己不再進關中。后來,,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他命士兵修復棧道,裝作從棧道出擊進軍關中,,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守將不備,占領陳倉,。進而攻入咸陽,,占領關中。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比喻表面故作姿態(tài),,暗地里另有所圖。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懊餍迼5?,暗渡陳倉”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zhàn)例。10,十面埋伏(項羽)
十面埋伏,,顧名思義,,是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tài)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zhàn),。
11,投筆從戎(班超)12,馬革裹尸(馬援)
指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寓意將士要英勇犧牲在戰(zhàn)場方為天職的英雄氣概,?!逗鬂h書·馬援傳》。13,,多多益善(韓信)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鄙显唬骸白佑泻稳??”曰:“臣多多而益善耳?!?14,,老當益壯(馬援)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逗鬂h書·馬援傳》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15,,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江東:借指家鄉(xiāng)。指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再也沒臉見家鄉(xiāng)父老,。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三國:
1,,鞠躬盡瘁(諸葛亮)鞠躬盡瘁,,漢語成語,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2三顧茅廬(劉備)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3,,煮豆燃萁(曹植)
煮豆燃萁,,是一個成語,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這個成語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詩》,。曹丕即位后,忌曹植之才,,曹植從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公子,,變成了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作不成就將行以大法(處死)。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吟出一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詩》,。曹丕聽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終沒加害曹植。后人由此贊美才思敏捷者為“七步之才”,。但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間“煮豆燃萁”的故事,,在歷史的天空中不斷上演,留給了世人沉重的思考,。4,,刮目相看(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為用新的眼光看待,。5,,初出茅廬(諸葛亮)6,樂不思蜀(劉禪)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痹x說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7,,七步成詩(曹植)
漢語成語,,意思是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文思敏捷,。該詞語典故出自由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為其兄曹丕七步成詩。8,,言過其實(馬謖)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馬謖喜歡談論軍事理論,,諸葛亮比較欣賞他。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魏國司馬懿親自帶兵與張郃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帶兵防守,,可是馬謖驕傲輕敵,,死搬兵書,,結果被打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
9,,七擒七縱(諸葛亮)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10,,寶刀不老(黃忠)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忠(黃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北扔麟m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并沒減退,。11,,才高八斗(曹植)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焙髞砣藗儽惆选安鸥甙硕贰边@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12,,一身是膽(趙云)
一身是膽,,出自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趙云傳》。形容人非常英勇膽大,,無所畏懼,。也作渾身是膽。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云營圍視昨戰(zhàn)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封金掛?。P羽)
封金:將黃金封存,;掛印:比喻辭官。指不受賞賜,,辭去官職,。出 處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曹操]因謂張遼曰:‘云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14,,單刀赴會(關羽)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15,望梅止渴(曹操)
16,,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自《三國演義》四十九回,原文為: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痹馐侵荑ざㄓ嫽鸸ゲ懿?,作好了一切準備,忽然想起不刮東風無法勝敵,。后以此比喻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
晉:
1,,入木三分(王羲之)
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2,聞雞起舞(祖逖)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該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同義詞:發(fā)奮圖強、自強不息,。3,,東山再起(謝安)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4,洛陽紙貴(左思)
5,,草木皆兵(苻堅)
6,,鑿壁偷光(匡衡)
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家?,F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7,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狗尾續(xù)貂:貂不夠用了拿狗尾巴來頂替,,指封官太濫,。亦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兩部分非常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肮肺怖m(xù)貂”這條成語,除了本來的意思,,后來也用來比喻文章或辦事能力拙,。語出《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xù),。’”
南北朝:
1,,畫龍點睛(張僧繇)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2,江郎才盡(江淹)
宋:
1,,精忠報國(岳飛)
《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2,東窗事發(fā)(秦檜)相傳南宋奸臣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謀害了抗金名將岳飛,,地藏王(神明)化為一個行者到人間作證說東窗事犯了,,秦檜不久就死了(見于元孔文卿《地藏王證東窗事犯雜劇》)。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四里說,,秦檜死后不久,,兒子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請來一位道士為兒子超度亡靈,,道士來到陰間,,在秦熺的帶領下見到了正在收審的秦檜。秦檜神情黯淡地對道士說:“可煩傳與夫人,,東窗事發(fā)矣,!”后來用“東窗事發(fā)”指罪行,陰謀敗露,。也說東窗事犯,。
3,胸有成竹(文與可)
成語與人物
1)四面楚歌:項羽
(2)破釜沉舟: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
(4)項莊舞劍:劉邦
(5)一飯千金:韓信
(6)胯下之辱:韓信
(7)運籌帷幄:張良
(8)借箸代壽:張良
(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
(11)洛陽紙貴:左思
(12)斷虀畫粥:范仲淹
(13)韋編三絕:孔子
(14)一字千金:呂不韋
(15)東床坦腹:王羲之
(16)學富五車:惠施
長孫晟
(19)小時了了:孔融
諸葛亮
(22)江郎才盡:江淹
呂蒙
(25)臥薪嘗膽:勾踐
教子:曾參
(28)割席絕交:管寧
李賀
(17)一毛不拔:楊朱
(18)一箭雙雕:(20)不求甚解:陶潛
(21)如魚得水:(23)投筆從戎:班超
(24)刮目相看:(26)家徒壁立:司馬相如
(27)殺彘(29)圖窮匕見:荊軻
(30)嘔心瀝血:
(31)撲朔迷離:花木蘭
(32)舉案齊眉:梁鴻
(33)詠絮之才:謝道韞
(34)引錐刺股:蘇秦
(35)鑿壁借光:匡衡
(36)目不窺園:董仲舒
2.形容女人美貌,、體態(tài)的成語:
(1)沉魚落雁
(2)閉月羞花
(3)國色天姿
(4)花容月貌
(5)明眸皓齒
(6)傾國傾城
(7)如花似玉
(8)妍姿艷質
(9)出水芙蓉
(10)綽約多姿
(11)婀娜多姿
(12)環(huán)肥燕瘦
(13)嬌小玲瓏
(14)千嬌百媚
(15)亭亭玉立
(16)冰肌玉骨
(17)膚如凝脂
(18)螓首蛾眉
(19)花枝招展
(20)雍容華貴
3.形容男子美貌的成語:
(1)城北徐公
(2)面如冠玉
(3)潘安之貌
(4)水月觀音
(5)傅粉何郎
(6)擲果潘郎
(7)子都之美
(8)看殺衛(wèi)玠(衛(wèi)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美貌,觀者如堵墻,,玠先前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
4.形容其貌不揚的成語:
(1)長頸鳥喙
(2)尖嘴猴腮
(3)鳩形鵠面
(4)青面獠牙
(5)獐頭鼠目
(6)賊頭賊腦
(7)賊眉鼠眼
(8)形容枯槁
(9)鳥面鵠形
(10)鬼頭鬼面
(11)腦滿肥腸
(12)骨瘦如柴
(13)拱肩縮背
(14)大腹便便
(15)雞胸龜背
5.形容男子相貌堂堂的成語:
(1)燕頷虎頸
(2)彪形大漢
(3)虎背熊腰
(4)龍驤虎步(5)龍行虎步
(6)銅頭鐵額
6.形容女子有文才,、武才的成語:
(1)掃眉才子
(2)不櫛進士
(3)詠絮之才
(4)巾幗須眉
(5)巾幗英雄
(6)女中豪杰
7.形容女子被拋棄的成語:
(1)琵琶別抱
(2)秋扇見捐
(7)女中堯 舜(3)色衰愛弛
(8)巾幗丈夫
常州歷史人物故事 常州 歷史名人篇五
1,、一鼓作氣(曹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3,、一字之師(鄭谷)
4,、一飯千金(韓信)
5、東山再起(謝安)
6,、圖窮匕見(荊軻)
7,、紙上談兵(趙括)
8、負荊請罪(廉頗)
9,、臥薪嘗膽(勾踐)
10,、接竿而起(陳勝、吳廣)
11,、三顧茅廬(劉備)
12,、孺子可教(張良)
13,、四面楚歌(項羽)
14、老當益壯(馬援)
15,、投筆從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紂王)
17、暗渡陳倉(劉邦)
18,、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21,、韋編三絕(孔子)
22、墨守成規(guī)(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雞犬升天(劉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27,、風聲鶴唳(苻堅)
28、泰山北斗(韓愈)
29,、破釜沉舟(項羽)30,、東窗事發(fā)(秦檜)
31、程門立雪(楊時)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33,、夢筆生花(李白)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35,、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陣(許褚)
37,、馬革裹尸(馬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40,、背水一戰(zhàn)(韓信)
41,、聞雞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樂不思蜀(劉禪)
46,、指鹿為馬(趙高)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yī)(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韓信)
51、秋毫無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54、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甕(周興)
56,、舉一反三(孔子)
57、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陸海潘江(陸機,、潘岳)60,、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61,、懸梁刺股(蘇秦,、孫敬)62、沆瀣一氣(崔沆,、崔瀣)63,、江郎才盡(江淹)
64、七擒七縱(諸葛亮)65,、毛遂自薦(毛遂)
66,、鐵杵成針(李白)67、莫須有(秦檜)68,、桃李滿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
70、開卷有益(宋太宗)71,、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呂蒙)73、圍魏救趙(孫臏)74,、一諾千金(季布)75,、殺妻救將(吳起)76、前倨后恭(蘇秦)77,、不學無術(霍光)78,、三令五申(孫武)79、嘔心瀝血(李賀)8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81,、東施效顰(東施)82、老驥伏櫪(曹操)83,、有勇無謀(呂布)84,、阮囊羞澀(阮孚)85,、枕戈待旦(劉琨)86、奇貨可居(呂不韋)87,、拔山蓋世(項羽)88,、側目而視(蘇秦)
89、庖丁解牛(庖?。?/p>
90,、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劉邦)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機妙算(諸葛亮)93,、筆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韓信)95,、家徒四壁(司馬相如)96,、焚書坑儒(秦始皇)9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98,、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99、路人皆知(司馬昭)100,、百步穿楊(養(yǎng)由基)
100個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
(一)1.一鼓作氣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zhàn)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zhàn)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辨形] 作;不能寫作“做”,。[近義] 一氣呵成 趁熱打鐵
[反義] 一敗如水 一敗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 緊縮式,。[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墒墙Y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p>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饼R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說:“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zhàn)斗,,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
作氣,,斗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補充說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蹲髠?莊公十年》 2.一字千金
[釋義] 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 南北朝?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辨形] “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 一字千鈞 一字一珠 字字珠璣 青錢萬選 [反義] 一文不值
[用法] 多用作褒義。指對文章稍加改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用來稱贊詩文精妙,。一般作定語、賓語,。[結構] 主謂式,。
[例句] 魯迅先生的雜文;含義極深,;真可謂~,。
[英譯] a single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的一段時間,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便都養(yǎng)有食客數千人,,呂不韋想他的地位不次于別人,,也養(yǎng)了三千食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名有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呂氏春秋》,,備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鄭谷)
[釋義]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指改正別人詩文中的一個字或糾正一個誤讀,、誤寫的字,。[語出] 明?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用法] 一般作賓語,。[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明是我的同學,;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經他手改的。[成語故事]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xiāng)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编嵐扔殖烈髁艘粫f:“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饼R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一飯千金(韓信)
[釋義] 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唐?沉亞之《旌故平盧軍節(jié)士》:“當渴饑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成語故事]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補充說明] 這句成語就是出于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于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于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5,、東山再起(謝安)
[釋義] 東晉時謝安退職后曾在會稽東山隱居(今浙江上虞縣),;后來又出任要職。現以此比喻隱退后再度任職或失勢后又重新得勢,。
[語出] 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辨形] 再,;不能寫作“在”。
[近義] 重振旗鼓 卷土重來 死灰重燃 重作馮婦 [反義] 風流云散 一去不返 過眼煙云 急流能退
[用法] 多用于本來有勢力,、有地位或有影響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辨析] ~和“卷土重來”,、“死灰復燃”,;都有“失敗后重新出來活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和“卷土重來”偏重指失勢后重新得勢,;“死灰復燃”偏重指惡勢力,、壞現象。②~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來有勢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來 ”不限于此,;它的適用對象寬得多,;“死灰復燃”應用范圍更廣;既可指人,;也可指事與物,。[成語故事]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
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zhàn)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
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6,、圖窮匕見(荊軻)
[釋義]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語出] 《戰(zhàn)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正音] 見,;不能讀作“jiàn”,。[辨形] 圖,;不能寫作“途”,。[近義] 東窗事發(fā) 原形畢露 [反義] 顯而易見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后,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于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督亢地區(qū)(今河北涿縣東)的地圖,,表示燕國愿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著的地圖的最里面,。此外,還為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陽,。臨行時,太子丹等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
秦王得知燕國派人來獻兩樣他最需要的東西,非常高興,。在都城咸陽宮內隆重接見,。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陽在上臺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了解釋,,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里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 的地圖,,細細觀看??煺沟奖M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但是,荊軻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wèi),,卻又一時拔不出來。于是兩人繞著柱子轉,。衛(wèi)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yī)袋抽打荊軻,,并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后,,將匕首投向秦王,。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wèi)兵殺死,。
7,、紙上談兵(趙括)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近義] 坐而論道 華而不實 畫餅充饑 望梅止渴 [反義] 埋頭苦干 腳踏實地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夸夸其談”(582頁),。
[例句] 人們十分討厭那些只會~;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英譯] talk about stratagems on paper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惫唬?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
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負荊請罪(廉頗)
[釋義]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傲H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正音] 荊,;不能讀作“jīn”,。
[辨形] 負;不能寫作“赴”,;荊,;不能寫作“京”。[近義] 引咎自責 [反義] 興師問罪
[用法] 多用來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對方賠禮道歉,。一般用作謂語、定語,。[結構] 連動式,。
[例句] 只怪我們用錯了人;應當~,。[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zhàn)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墒巧滔嗳鐓s說:“我哪里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臥薪嘗膽(勾踐)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p>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近義] 發(fā)憤圖強 宵衣旰食
[辨析] ~和“發(fā)憤圖強”都有決心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勵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發(fā)憤圖強”只是淺顯的陳說,。[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墓和養(yǎng)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10,、揭竿而起(陳勝、吳廣)
[釋義]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正音] 竿;不能讀作“ɡàn”,。[辨形] 竿,;不能寫作“桿”。[近義] 逼上梁山 [反義] 忍辱偷生
[例句] 一旦到了他們活著比死亡還可怕的時候,;他們就會~,。
[成語故事]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p>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xié)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xiāng)占領了,。大澤鄉(xiāng)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11、三顧茅廬(劉備)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于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結構] 動賓式,。
[例句](1)劉廠長~;終于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2)新任廠長~,;終于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英譯] call on sb,。repeatedly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12,、孺子可教(張良)[釋義] 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
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睆埩悸犃耍B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13、四面楚歌(項羽)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近義] 腹背受敵 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 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腹背受敵”(329頁),。
[例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于~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英譯]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
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14,、老當益壯(馬援)
[釋義] 老:老年,;當:應當;應該,;益:更加,;壯:強壯;壯盛,;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 《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正音] 當,;不能讀作“dànɡ”。[辨形] 壯,;不能寫作“狀”,。[反義] 未老先衰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贊揚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 主謂式,。
[例句] 郭大夫雖然離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線上,。[英譯] have a green old age [成語故事]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 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15,、投筆從戎(班超)
[釋義]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
[語出] 東漢時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筆決心去邊疆從軍打仗,;建立功業(yè)。見《后漢書?班超傳》,。[正音] 戎,;不能讀作“jiè”。[辨形] 戎,;不能寫作“戊”,。[近義] 棄文就武 [反義] 解甲歸田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英譯]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16,、暴殄天物(商紂王)
[釋義] 暴:殘害;殄:滅絕,;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萬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 《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不能讀作“zhēn”,。[辨形] 殄;不能寫作“珍”,。[近義] 揮霍無度 揮金如土
[反義] 克勤克儉 精打細算 節(jié)衣縮食
[用法] 表示不愛惜財物,;隨意糟蹋。一般作謂語,、賓語,。[結構] 動賓式。
[例句]
(1)吃饅頭還要剝皮兒,;這不是~嗎,!
(2)敵人把大量食品倒入河內;簡直是在~,。[英譯] waste natural products
17,、暗渡陳倉(劉邦)
[釋義] 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寶雞市東;為關中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亦比喻軍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動,。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正音] 倉;不能讀作“chānɡ”,。[辨形] 渡,;不能寫作“度”。[反義] 明目張膽 明火執(zhí)杖
[用法] 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 動賓式,。[例句]
(1)我軍終以~之計奇襲了敵軍白虎團。
(2)許多軍事家,;都善于運用“明修棧道,;~"這一計謀,。
18,、嗟來之食(黔敖)
[釋義] 嗟:不禮貌的招呼聲。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讀作“jué”。[辨形] 嗟,;不能寫作“蹉”或“磋”,。[近義] 盜泉之水 殘羹冷炙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結構] 偏正式,。
[例句] 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的骨氣,;永遠值得贊揚,。[英譯] a handout [成語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于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1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釋義] 冠:帽子,。憤怒得頭發(fā)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近義] 大發(fā)雷霆 怒形于色怒火中燒 [反義] 喜不自勝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例句] 戰(zhàn)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fā)誓為班長報仇,。[成語故事]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fā)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并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p>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么辦,?”
“秦王已經許了愿,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p>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后,,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
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后,,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20,、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釋義]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正音] 卷,;不能讀作“juǎn”,。[近義] 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反義] 不學無術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學的樣子”,;但~是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大。
[例句](1)我們要學習他虛心好學,;~的好習慣,。
(2)那怕在公園里;他依然~,。[成語故事]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睂O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睆拇耍瑓蚊汕诿阕詫W,,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