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杜甫傳》讀后感400字篇一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考據。作品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胞惾诵小笔敲枥L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岸鸥鳌弊屓藗兏惺艿搅爽F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后感400字篇二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fā)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jié)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暫且不說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钡莱隽硕嗌偃说南<?,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fā)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fā)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里,,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涌動……
《杜甫傳》讀后感400字篇三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健督戏昀铨斈辍分械摹罢墙虾蔑L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紩r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傳》讀后感400字篇四
羨慕和向往李白的謫仙風度,、灑脫赤誠,但更敬佩杜甫的憂國憂民,、大氣博愛,。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我曾想過,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個官僚家族,,倘若他沒有熟讀詩書,,而是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憑著雙手辛勤勞動,,或許杜甫一生還能多吃上幾頓飽飯,,晚年也或許不至于那么凄涼吧??晌矣窒?,在那樣一個亂世,像杜甫這樣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賦稅,、徭役,他又是一個有名氣的詩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個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筆下“三吏三別”中人物的下場,,甚至更凄慘吧,。
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華和當時的社會共同造就了一個詩圣,,一個獨一無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讀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響起了這熟悉的歌詞,,歌聲凄婉,,聞之動容。
流亡天涯,,衣食無著,,舉目無親,故交不斷喪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親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鄉(xiāng),,盡是陌路,我不識你,,你不知我,。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無論多么艱難的日子,也會因為有親人和朋友的存在而變得容易堅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敵國,卻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義呢,?當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最害怕聽到的消息恐怕就是親朋故舊的死訊了吧,。
56歲的杜甫,,一身是病,。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不斷地纏繞著他,,牙齒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花白的頭發(fā)也快掉光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
57歲的杜甫,,耳聾了,。客人和他談話時需要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右臂偏枯了,,寫信需兒子代書。丑陋而衰老的容顏受盡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時去拜訪他們,,扶杖步行,傳達不肯通報,,想乘轎子,,又沒錢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歲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過的,,因為陸地上再沒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時候,他整整五天沒有吃到一點點東西,。公元770年的冬天,,這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岳州。
讀完了杜甫悲劇的一生,,心情無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現了詩人病臥孤舟的凄涼景象。
然而就是這個凄慘可憐的人,,卻留下了珍貴的史詩“三吏三別”,,留下來《春望》《赴奉先縣詠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就是這樣一個凄慘可憐的人,,臨死之前仍不忘憂心百姓的疾苦,,擔心國家的命運。
杜甫,,始終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偉大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