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清照傳讀后感50字篇一
想來對這本書并無太多印象,,這是因為從前思想太淺,只知詞美,、人美,、意美,不知詞或詩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潑的歡樂,,抑或是后來世事慘淡的悲涼。這本書里描繪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來的每一首詞作,,幾乎都在這故事中漸漸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詞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還是蘇軾的弟子。在那樣一個女子并不受重視的時代,,她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隨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詞,盡管朝廷之事擾人,依舊擾不亂她那顆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滅亡為明顯的分界線,詞作從此轉(zhuǎn)變了風格,,前半生的歲月靜好,,后半生雖是人走茶涼,但她還保留著自己那股子才情,。戰(zhàn)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難料,,讓她看透悲歡離合,,然而,歲月雖凄涼,,她卻從不絕望,。
她被譽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實,,她內(nèi)心深處的浩然正氣也時時刻刻影響著她,,不然又怎會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的千古名句呢,?她是個溫婉的女子,,曾經(jīng)乘舟采蓮,細嗅青梅,;后來與趙明誠結(jié)為夫妻,,煮酒論詩,醉心于金石書畫……世事不問,,毫不掛心,,歲月里是那樣的悠然自得。詩詞中無不透出的是活潑靈動,。到了后來,,卻讓她遇見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國家的風雨飄搖,,讓她何去何從,。
雖然命運多桀,經(jīng)歷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顯得更加圓滿,。然而,在這歷史長河中,,她真正沒有被忘卻的是什么,?是才華,。作為一位女詞人,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她的才氣縱橫才讓所有人記住了她,。如果她僅僅是一個平庸的女子,或許已被許多教條管住了腳步,,再也邁不開來,。她的才華,是她所擁有的驕傲,。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是那樣貼切,她的學識,,她對人生絲毫不屈服的態(tài)度,,對周圍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華,。她成為了一顆歷史中永不磨滅的明珠,。
并非歲月深情,而是她的才華驚艷了歲月,。
李清照傳讀后感50字篇二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知識世界的橋梁,,更是我們“缺一不可”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正是一本書幫我打開了歷史沉甸甸的寶箱,。而這本書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詞傳》,。
書中以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優(yōu)美婉轉(zhuǎn)的文字將全書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個時期——“少女時期”、“別君時期”,、“流離時期”和“晚年時期”,并收錄了她在各時期的經(jīng)典詩詞,。通過不同的作詞背景,,探索她內(nèi)心的世界,并生動地寫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初讀時,,我的心中總藏著很多的疑問。李清照溫婉多情,,才華橫溢,,語出了“綠肥紅瘦”的千古佳句,道出了“生當作人杰”的豪情壯志,,“尋尋覓覓”的悲哀凄涼,,“席卷西風”的悠閑舒適,又寫出了“凄凄慘慘戚戚”的離別愁緒……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了生命中無比浪漫的春,,閨中少女,如花如夢,;帶著火熱的愛,,來到了無比焦灼的夏,離人相別,,心不離,;在失去愛人的痛苦中,又來到了無比肅殺的秋,,國破家亡,,黍離之悲;最后,,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進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中無比凄冷的冬,凄慘晚年,,物是人非,。隨著時間的流逝,火熱的心變得冰冷,,烏黑的發(fā)變得雪白,。沒錯,她老了,。也許“一代詞宗”,,是后人對她的懷念與些許補償。但歷史與人性,,本就是錯位的,,歷史給李清照榮耀,也許并不是她所向往的,,而她苦苦追求的,,命運卻偏偏給不了……
讀到這,我想到了《紅樓夢》,。曾經(jīng)賈府的興盛繁榮,,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時期一樣嗎?可到了后來,,黛玉命歸黃泉,,賈母、王熙鳳駕鶴西去,,一個個悲哀的故事讓人垂憐,。讀完兩本書,,也許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們要珍惜大好春光。沒錯,,人的青春是可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正在少年時期的我們,,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來來去去皆優(yōu)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間經(jīng)歷風吹雨,,錦瑟年華與誰度,?人生恰似花一場,花開時節(jié)滿芬芳,。
李清照傳讀后感50字篇三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shù),,大多只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于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xiàn),,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著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著家族書香氣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著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shù)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著對汴京的無限向往,清照與母親隨后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jié)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悅,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里“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笨梢娗逭盏耐蛐那?!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于這個多事時節(jié)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著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傷之切,,悲之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諸如“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边@類的悼詞,任誰目觸都不禁催下數(shù)行淚,。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占據(jù)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