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一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二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實,掌握唐太宗的治國方法,,了解他對唐朝的貢獻,,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唐太宗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正確評價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發(fā)揮的作用,,使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的人格品質,。
2、了解“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的穩(wěn)定,,離不開忠臣良將的輔佐和廣大人民的勤勞,,當然也離不開唐太宗的個人政治才干。
3,、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進步性改良措施,,將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讓學生體會,,今天祖國繁榮發(fā)展的盛世景象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實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
貞觀之治,;科舉制度
對唐太宗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中,有針對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唐太宗的統(tǒng)治方式等基本知識,。采用自學討論,,老師歸納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初步繁榮的“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難點是評價唐太宗,。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針,、一系列統(tǒng)治政策和出現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通過預習能說出“貞觀之治”的含義及內容,,能夠準確的表達,,及提問“為什么會出現貞觀之治”,,既突出了重點,從而也了解決難點,。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三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2.思考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fā)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斗爭的首要目標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反抗侵略和壓迫永遠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強大力量,。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后,,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fā)憤學習,,努力奮斗,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3.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及列強侵華罪行。
難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1,、復習提問法。
2,、說,、看、議結合法,。
3,、分析歸納法。
4、連環(huán)提問法,。
復習提問: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采用一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一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列強的罪行
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引發(fā)的斗爭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四
》
學科:初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節(jié)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后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后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后成就的圖片,,引出為改革開放喝彩,。
②、培養(yǎng)并鍛煉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了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系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fā)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了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②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周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 ,。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⑴,、說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么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fā)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五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白話文·》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六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yè)、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yè)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fā)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qū),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guī)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qū)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點時間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fā)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椤百量堋薄?/p>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zhàn),,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wèi)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zhàn)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教師資格考試初中歷史面試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題篇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fā)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本期教學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上學期上課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效果差距較大,。有的學生基礎很好,,視野開闊,并能對歷史事件發(fā)表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也讓教師必須加大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課堂回答積極,。大部分學生歷史基礎基礎差,,所以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這學期的教學,,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
1,、教材特點:本學期歷史下冊選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勺x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本學期繼續(xù)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fā)展,,共21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開皇之治;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唐朝與新羅,、日本的關系;唐朝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北宋的統(tǒng)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zhàn),;宋與金的對峙,;南方這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況,;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與民族融合,;明清兩朝的專制統(tǒng)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的疆域,;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的政策,;《資治通鑒》,;佛教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發(fā)明,;《本草綱目》;趙州橋,;北京城,;
教學難點: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代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北宋時期,政府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間復雜的關系,;對蒙古族統(tǒng)一中國應如何看待,;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yǎng),。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fā)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讀讀”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tǒng)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fā)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實踐能力,。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7,、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后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