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一
1,、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地理地質實習報告。
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北京概況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為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群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qū)河流多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fā)現(xiàn)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實習報告《地理地質實習報告》。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qū),,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采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梁處
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6月26日: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shù)榇逦鞴愤?->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6月27日: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6月28日:房山區(qū)石花洞6月29號: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巖采石場
附:交通位置圖
二,、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fā)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tǒng),、三迭系及上白堊統(tǒng)外,,其它地層都有發(fā)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fā)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云質灰?guī)r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云質灰?guī)r,、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巖——頁巖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wěn)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為含礫粗石石英砂巖,;下中部為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巖(局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巖,交錯層理發(fā)育,;上部為黃褐,、灰綠色薄——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巖及石英砂巖與粉砂巖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為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巖,。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qj)
本組底部為石英粗砂巖(含灰?guī)r角礫),,呈現(xiàn)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為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云質灰?guī)r,;中部為黃綠色薄層泥灰?guī)r或白云質泥灰?guī)r夾灰色灰?guī)r透鏡體
,;上部為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guī)r,、白云質泥灰?guī)r,致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wěn)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wěn)定淺海沉積,。本區(qū)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tǒng),,而上奧陶統(tǒng)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qū)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為砂巖、頁巖,、豹皮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鮞狀灰?guī)r和純厚石灰?guī)r等,,總厚約1600余米。
(1)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tǒng),;
(1.1)下寒武統(tǒng)
[1]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2]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為角礫狀泥灰?guī)r,,含角礫泥灰?guī)r,;中部為紫紅色頁巖夾砂質頁巖,泥質白云巖與白灰質灰?guī)r,;上部為紫紅色砂質頁巖,、頁巖及綠色頁巖,夾薄層細粒結晶灰?guī)r,。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為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1.2)中寒武統(tǒng)
[1]徐莊組
本組以鮞狀灰?guī)r為主,,可劃分為五個沉積韻律,。每個韻律起始于細砂巖,經鮞狀灰?guī)r與細砂巖或泥質條帶灰?guī)r互層,,到大量的巨厚層鮞狀灰?guī)r出現(xiàn)結束,。厚約60-100米,與下浮地層整合接觸,。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二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yè)本科學生來說是一次啟蒙教育,,是以認識為重點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為以后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深們對上學期所學習的關于土壤和植物的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們環(huán)旅學院09級地理科學與地信學生在辛曉十等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淮源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為期五的野外實習考察,。
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種類,、觀察土壤剖面及劃分土壤剖面的層次(水簾洞東),、垂直帶觀察(太白嶺),、采取與制作植物樣本(桐柏山腹地)、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的變化及對植物群落的調查(桐柏縣城郊鄉(xiāng)劉灣村龍?zhí)讹L景區(qū))。
桐柏縣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km2,,轄9鎮(zhèn)7鄉(xiāng),總人口42萬,。千里淮河于此處發(fā)源,南北氣候在這里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資源豐富,區(qū)位優(yōu)越,。桐柏地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種類繁多,,宜林山坡164萬畝,連片草場40萬畝,,森林覆蓋率50.1%,,被專家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資源富集,,尤以旅游,、礦產、林果,、畜牧,、水產、土特產著稱,,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探明礦藏56種,全縣人均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堿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譽為“中國天然堿之都”,。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銀洞坡金礦、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盛產木瓜,、板栗、茶葉等農副土特產,,被稱為“木瓜之鄉(xiāng)”,。
桐柏山屬于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間經過加里東運動。大致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其西為長江流域,,東為淮河流域,其分水嶺大致為固廟——太白頂盤山公路一線,。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地貌結構復雜,,由南向北,溝谷發(fā)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數(shù)的14倍。這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堿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采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fā)現(xiàn),,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里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qū)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shù)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溫泉,,為景區(qū)不可多得的勝景,。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區(qū)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qū)一大獨特的景觀,。
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選擇標準: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帶性,還要盡量減少人為的影響,,不應在道路兩旁,,也不能位于山腳因為山腳有山上土壤堆積,不具代表性,。應該選擇在山腰地帶,。
②挖掘標準:土壤剖面應挖掘一個寬 1m、深達母質的坑,,必須沿山坡垂直與水平挖下去,,剖面與山坡的等高線平行,為了便于觀察剖面應呈斗型,。還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葉層,。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則會影響腐殖質層性狀,。
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一).認識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護區(qū)內有植物種類20xx多種,,我們在實習的第一天主要是認識一些植物,然而我們所認識的植物卻不足100種,。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們所認識的部分植物種類:
1,、國槐:豆科,,喬木,奇數(shù)羽狀復葉,,葇狀花序,,豆粒狀果實。
刺槐:豆科,,喬木,,又稱洋槐,帶托葉刺,。
龍爪槐:豆科,,喬木,是國槐的變種,,在生長期時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狀復葉,,卵形、基部圓形,,兩邊都有白色柔毛,、穗狀花須。
2,、辛夷:木蘭科木蘭屬,,又名木蘭、紫玉蘭,,為中國特有植物,,年幼時皮光滑,年長時皮粗超,?;ㄗ仙淙~,,是優(yōu)良的綠化植物,,可入藥。
3,、梧桐:樹干通直,,樹皮淺綠色光滑。葉子厚紙質,,有缺刻,。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三
為了配合自然地理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成果,,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知識有更加感性直觀的認識,我們山西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地理科學專業(yè)10級的同學們在高老師,、郭老師和衛(wèi)老師的帶領下,,到西部進行了為期13天的自然地理實習。
本次暑假實習從8月7日開始,,從山西師范大學出發(fā),,途徑楊凌鎮(zhèn)、西安市,、蘭州市,、青海省、中衛(wèi)市,、銀川市,、包頭市,經過了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單元。到8月20日結束,,返回臨汾市,。主要認識了崩塌地貌、堰塞湖,、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背斜,、向斜,、斷層、草原,、沙漠等,,不僅使我們見識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和壯觀,也使我們對已學過的地貌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1,、翠華山崩塌地貌、冰洞與風洞,、堰塞湖翠華山是自然風景名勝區(qū),,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嶺北脈,海拔2132米,,面積1785公頃,。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游景區(qū)由碧山湖景區(qū),、天池景區(qū)和山崩石海景區(qū)三部分組成,。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于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冰洞較深,,洞內地勢低陷,,形成形狀不規(guī)則的外洞與內洞。由于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余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游人進入洞內,,便覺涼風嗖嗖,。
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類型保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qū)由于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跡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后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蓜澊⒋贯灥?。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
2、劉家峽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發(fā)育于中上,、白堊系紅色陸相砂礫巖地層中,、由流水侵蝕、溶蝕,、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墻,、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巖穴等造型地貌,是紅層地貌的一種類型,。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F(xiàn)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的巖層叫做“砂巖”,。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fā)育于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粵北地區(qū)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tài)最豐富,、風景最優(yōu)美。
丹霞地貌發(fā)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fā)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qū)。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guī)r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fā)育有石鐘乳,。3,、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到200萬年前形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胡。至13萬年前,由于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于是青海湖逐漸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咸水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
4,、中衛(wèi)騰格里沙漠,、草方格沙障
中國第4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區(qū)東南部,介于北緯37°30′至40°,,東經102°20′至106°,。面積約4.27萬平方公里。行政區(qū)劃主要屬阿拉善左旗,,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于甘肅民勤,、武威和寧夏的中衛(wèi)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習慣統(tǒng)稱騰格里沙漠,。
沙漠內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錯分布。其中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殘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動沙丘占93%,,余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為10至20米,主要為格狀沙丘及格狀沙丘鏈,,新月形沙丘分布在邊緣地區(qū),。高大復合型沙丘鏈則見于沙漠東北部,高度約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圍與湖盆的邊緣,,其上植物多為沙蒿和白刺。在流動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蘆葦、沙拐棗,、花棒,、檉柳、霸王等,,生長較巴丹吉林沙漠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崗地區(qū)還有大片麻黃,在梧桐樹湖一帶沙丘間有天然胡楊次生林,,頭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后營造的人工林,。
騰格里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風。加上人們?yōu)E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氣候條件與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物質來源,,它們多分布在沉積物豐厚的內陸山間盆地和剝蝕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來自古代或現(xiàn)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如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沖積物,;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小騰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與現(xiàn)代的沖積物和湖積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庫爾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來自現(xiàn)代河流沖積物,;騰格里沙漠和賀蘭山、狼山-巴音烏拉山前地區(qū)的沙丘來源于洪積-沖積物;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來源于基巖風化的殘積物,。
氣候終年為西風環(huán)流控制,,屬中溫帶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終年盛行西南風,,主要害風為西北風,風勢強烈,,風沙危害為主要自然災害,,但光熱資源豐富,發(fā)展農業(yè)具有潛在優(yōu)勢,。
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shù)炔牧显谏衬性煞礁裥螤睢T谥袊牡湫蛻檬菍幭牡纳称骂^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為了保護此地鐵路線(如附近的包蘭線)免受沙漠淹埋,。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減小風力,,再一個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費工大,,但對于保護交通干線非常有效。
大學的第一次長途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自然地理學知識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自然地理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四
為配合植物地理學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使同學們對學科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我們在周興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針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野外實習,。20xx年5月30日我們在校園內認識校園植物種類及分科情況;20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們從學校出發(fā),先后到達大明山,、馬山縣弄拉風景區(qū),,最后一天我們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廣西的植物的主要類型,、性狀及分布規(guī)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規(guī)律及生長環(huán)境;學會群落的抽樣調查,。
野外實習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措施,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印證課堂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分布規(guī)律;學會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礎,。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等內容,,激發(fā)對祖國,、對廣西大好河山的熱愛,增強珍惜資源,、合理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5月30日:廣西師范學院
6月16日:廣西大明山腳(武鳴)
6月17日: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qū)
6月18日:廣西大明山(上林)
(一)5月30日,我們在校園開始植物實習,,主要認識校園內植物種類,,并對植物進行分類,。學校地處南寧,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歸屬南亞熱帶氣候范圍,,因此植物種類繁多,,且以熱帶植物居多。同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布許多人工樹種及引進樹種,。
(二)6月16日,我們來到武鳴大明山山腳進行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大明山位于上林,、馬山、賓陽,、武鳴等縣交界地區(qū),,居北緯23deg;10′—23deg;8′,東經108deg;18′—108deg;5′,,處于南亞熱帶向北熱帶過渡地帶,,恰恰落在北回歸線上。該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同時大明山也是我國南亞熱帶森林植被保護較好的區(qū)域之一。區(qū)內地貌復雜,,土壤為赤紅壤,,微團粒性和滲透性較好。氣候條件多樣,,森林植被茂密,,為眾多植物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根據(jù)大明山氣候特點,,原生植被群落應屬于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現(xiàn)植被類型主要是以馬尾松—桃金娘灌叢為主,。通過觀測,山腳森林由于人類大面積栽種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破壞了原有的森林結構和生態(tài)結構植被,,但植被生長良好,覆蓋較好,,但植物群落簡單,,植物種類較為單一,主要森林植被優(yōu)勢種為馬尾松,,灌木層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則有鐵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處退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正處在恢復當中,,處在馬尾松先鋒林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明山原生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得到較好的恢復,。
當天,,我們在武鳴縣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緯23度31分28秒,,東經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對當?shù)氐闹参锶郝溥M行了抽樣調查,。在樣方面積為10*10㎡的觀察內,,我們主要對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及層間植物的數(shù)量及生長狀態(tài)進行了調查,, 結果分析如下:
喬木調查表:(見表2)
灌木層調查表:(見表3)
草本層調查表:(見表4)
層間層調查表:(見表5)
喬木層的建群種是馬尾松,郁閉度大約為0.5左右,,層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層的優(yōu)勢種是桃金娘,郁閉度大約為0.38左右,,層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層主要代表植物為鐵芒箕,其生長活力旺盛,,郁閉度大約為0.1左右,,層度多在0.1到0.6米 左右,且多數(shù)處于孢子期,。
層間植物多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類,。層高遍布整個植物樣方。
(三)6月17日,,我們來到廣西弄拉自然保護區(qū),。弄拉自然保護區(qū)是位于馬山縣東部,以古零鎮(zhèn)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區(qū),,與大明山的不同,,這里是由白云巖、龍巖,、石灰?guī)r發(fā)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現(xiàn)象,,屬峰叢洼地型地貌,。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5公里,,保護區(qū)總面積8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3.7%。該保護區(qū)也是石灰?guī)r地區(qū)適生樹種造林技術推廣示范區(qū),,該地石山區(qū)原生植
植被類型屬于,,其中分為實驗區(qū)、緩沖區(qū)和核心區(qū),。其中保護區(qū)海拔最高山峰為766m,。弄拉林區(qū)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同時為了發(fā)展經濟,,在保護區(qū)中有許多用材林,、經濟林和農作物。蘊藏的生物種類較多,,同時由于土壤性質特點,,不利于植被的生態(tài)恢復,因此建立保護區(qū)對保護原生態(tài)植被和野生動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們觀察到了許多植物,,包括內容如下: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是最原始的維管束植物,。大都為草本,少部分為木本,。孢子體發(fā)達有根,、莖、葉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護區(qū)內的蕨類植物主要有蜈蚣蕨,、烏蕨等,。
雙子葉植物是被子植物門中兩大類之一。種子的胚有兩枚子葉,。植物體各異,葉脈網(wǎng)狀,,花的各部多為五數(shù),。保護區(qū)內包括的雙子葉植物主要有豆科,、馬鞭草科、大戟科,、無患子科,、蕓香科、薔薇科等,。
單子葉植物葉脈常為平行脈,,花葉基本上為3數(shù),種子以具1枚子葉為特征,。絕大多數(shù)為草本,,極少數(shù)為木本,維管束分散,,莖及根一般無次生肥大生長,,葉一般為單葉、全緣,,葉片與葉柄未分化,,或已明顯分化,井常有葉柄的一部抱莖成葉鞘,。區(qū)內包括的單子葉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龍舌蘭科等。
在保護區(qū)的山腳樹木覆蓋率達到30%左右,,多為人工種植的用材樹種,,有高大的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在山腳優(yōu)勢種主要是頂果木,、狗骨木、圍涎樹,、任豆,、肥牛樹、墨西哥柏等,。
隨著海拔的升高,,大約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guī)r山地區(qū),由于坡度變陡,,植被開始發(fā)生變化,。主要的優(yōu)勢群落變成灌木層,優(yōu)勢種為老虎刺,,還有吊絲竹,、蕓香竹、米念芭,、菜豆樹,、相思樹,、苦楝樹等。
海拔大約500m左右,,山體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沒有高大的喬木,。優(yōu)勢種是蕓香科的蕓香竹。其他為五節(jié)芒,、粽葉蘆等,。這些植被都表現(xiàn)為矮小、莖細,,適應土層薄的地方生長,。
因為石山地區(qū)土壤比較貧瘠且總量較少,土壤堆積在石縫中,,為提高存活率和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也為獲取更多的營養(yǎng)以保證植物本身的生長需要,在此種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下,,植物經過自然選擇進化出了發(fā)達的根系,,這在整個石山地區(qū)都比較普遍。
我們并沒有到達入核心區(qū),,老實說該地區(qū)經過長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經恢復成石山地區(qū)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其中山頂以殼斗科青崗櫟為建群種,,而山腰以下則栽種較多的竹子,、菜豆樹、龍眼等經濟林與用材樹種,,這種種植模式已經成為石山地區(qū)資源立體化應用的典范,,對石山地區(qū)的植被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護區(qū)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保護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態(tài)植被得到恢復,。保護區(qū)內保存著原生性很強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闊葉林水源涵養(yǎng)豐富,,對維護生態(tài)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不斷深入,國家對于生態(tài)建設越來越重視,提升自然保護區(qū)的級別,,以更好地保護好保護區(qū)內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觀,,對于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農業(yè)穩(wěn)產、高產和進行科考等項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6月18日,,我們來到上林縣,該縣位于大明山的東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上林地區(qū)的大明山脈地處北回歸線以北,擁有良好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和豐富的植物種類,。我們跟隨老師從山腳一路行走一路學校認識植物,,直到到達海拔650米的緩沖區(qū)。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決定于某個單一因素,,既有緯度地帶性的痕跡,,也存在著經度地帶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又是受水平地帶性的制約,,即服從緯度和經度地帶性規(guī)律綜合的影響。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xiàn)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xiàn)差異,,并與整個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相關。理論上大明山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事實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為季風常綠闊葉林,(800-900)——(1200-1400)m,,為山地常綠闊葉林,,1200-1400m以上的為山頂矮曲林。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明山現(xiàn)狀植被垂直分布規(guī)律大致為:海拔200 m以下多為人工農業(yè)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積的馬尾松林,、崗松等次生灌叢及少量的次生溝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闊葉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著次生常綠闊葉林或局部的針闊混交林;1000 m 以上為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次生常綠闊葉林(1000-1400 m)及山頂苔蘚矮林(1400 m以上)。
當天因為時間原因,,我們未能登上山頂,。但通過一路上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明山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其原生植被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八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原因,,將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和演替過程,。人類的長期活動,會導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淪為各類次生林、次生灌叢,、草叢等的逆行演替;另一類是,,經過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開發(fā)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著復生的方向演替,,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對環(huán)境條件改變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斷變化,使其朝著地帶性頂級群落發(fā)展的順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實習中,,我們認識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專業(yè)知識,。
通過這次植物實習中,,讓我們認識了許多植物的科屬和種類,掌握了一些辨認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調查方法,。同時提高了我們對植被特點及分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據(jù)當?shù)匕l(fā)展需要對植被進行生態(tài)恢復和利用,,以及自然保護區(qū)的特點和維護,。這次實習為期四天,其中一天為校內實習,,另外三天是野外實習,,雖然比較辛苦,但是讓我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做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另外在此我想對我們的植物地理學老師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謝,是您二十多年來的不辭辛苦,,換來了我們的博學多聞!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五
今年7月中旬,,為了深刻認識和鞏固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知識,我們級人文城規(guī)跟隨著唐院長來到韶關進行我們大一暑假的實習。韶關位于間歇上升區(qū),,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而且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fā)育基本齊全,,巖溶地貌廣布,、種類多樣,,巖類以紅色砂礫巖,,砂巖、變質巖,、花崗巖和石灰?guī)r為主,,丹霞山更以獨特的紅巖地貌聞名于世。
第一天我們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觀察到典型的平臥褶皺,,沉積時是水平的,,后來由強烈的擠壓力和構造變動使地表發(fā)生塑性變動,主要是碳酸鹽巖和石灰?guī)r,,厚度都大于1米,,屬于巨厚層沉積。
馬路的對面采石場,,有典型的斷層構造,,中間接近水平,兩邊近于直立,,根據(jù)山體兩側巖石的顏色和巖性差異,,判斷可能為正斷層。不難看出,,這一帶的泥盆紀的地質運動比較活躍,。可以推出,,平臥褶皺受到斷層干擾,。
隨后,我們來到帽峰公園南部,,沿著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層由新到老,觀察巖層產狀及性質,,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開始是以泥灰?guī)r為主,,伴有粉砂巖、泥質灰?guī)r、頁巖,,后來以石灰?guī)r為主,。中部存在較多層間揉皺,小型斷層,,考慮到屬于海相沉積,,初步判斷為潮間帶到潮下帶過渡類型,地層由幾厘米的薄層變?yōu)閹酌椎暮駥?,說明沉積環(huán)境由復雜多變變?yōu)榉€(wěn)定,,北側為帽子峰組,南側為天子嶺組,。
最后,,我們來到武江邊觀察河流的發(fā)育,河流在彎道處存在橫向環(huán)流,,使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生長,而在河流一側可觀察到三級河流階地,。
7月10號我們乘車到達廣東韶關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首先觀察的是石炭系下統(tǒng)、石凳子組的斷層構造,,觀察到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所以判斷為逆斷層,。返回出口的路上觀察到灰白色帶狀的方解石脈,。
步行到達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統(tǒng)測水組的煤窯所在地,()主要成分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達古生物化石的沉積地點,,圖示為挖掘化石所獲。
在登山終點,,我們觀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蝕洼地,、峰叢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觀。芙蓉湖岸邊,,我們觀察到山體的向斜構造,,向斜判斷依據(jù)為巖層受到水平地質運動擠壓后巖石由老變新以及地形起伏狀況。
第三天,,我們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巖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不過在去的路程中,,我們先在國道106線2202公里+250米的地方下了車,,這里有一個性質為古湞江河流階地沉積的地貌點。我們對其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它是二元相結構,,地層的上部為河漫灘相沉積,地層的下部為河床相沉積,,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鵝卵石、泥沙,,而且從鵝卵石有規(guī)律地朝同一方面排列這一現(xiàn)象,,可看出古湞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隨后,,我們進入了丹霞山景區(qū),。一路往上走,我們來到了著名的陽元石景區(qū),。陽元石已經有30萬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絕景”.它的性質是蝕余石柱,,其巖性屬于碎屑巖類(包括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礫石巖),。陽元石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兩組巖層相互交叉,,流水沿著節(jié)理面侵蝕搬運,,即是由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而形成的。在陽元石的表面我們能看出水平層理,,這是由于巖層巖性軟硬不一,,軟層被侵蝕凹陷,硬層不易侵蝕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來我們又坐上車,,來到了一處性質為水平韻律層理與節(jié)理發(fā)育的地貌點。它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巨大巖塊由錯落方法墜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錯的巖塊形似向上爬行的鱷魚,,故稱“鱷魚上山”.其巖石的本色是紅色和白色,但因雨水沖刷而發(fā)黑,。巖石的沉積層基本上為水平層理,,其上的黑色條帶上有鵝卵石,反映了河流相與湖泊相轉換的古地理環(huán)境,;巖石的紅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錯層理和斜層理,,其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們來到馬壩人遺址、大峽谷,,這是實習內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們還看到一個滑坡體現(xiàn)場,我們親自爬到滑坡體的對面進行觀察,,老師們給我們介紹了滑坡體形成的特征以及我們面對滑坡體可以采取的一些防護措施,。真正到野外實習了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就蘊含知識,。在你經過一大堆黃土的時候,你絕不會想到那叫滑坡體,,也不會想到我們還總結出它們的特征以及應對措施,。
要觀察大峽谷,光有觀察力還不夠,,還要有體力,。在大峽谷中我們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浹背之際感受水流沖下來引起的氣流,,真的是應了那句廣告詞“透心涼,心飛揚”.當然,,那一千多級的階梯更是考驗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去實習不僅僅是收獲知識,更是磨練人的一個過程,。當有想偷懶的同學問院長可不可以不爬的時候,,院長調侃地說,你可以不上來,,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峽谷下面沒有纜車,,所以只能通過爬樓梯的方式上來,。但是當你重返“地面”的時候,你會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馬壩人故址,。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會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為時五天的實習,,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僅僅在思維能力上得到極大提高,更能練就堅持的毅力,。和組員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樣的視覺來看生活!
地理實踐報告表篇六
江蘇省蘇州市與南京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1度14分—32度37分,、東經118度22分—119度14分。
南京為江蘇省會,,地處長江下游平原景色優(yōu)美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城市,,地理優(yōu)越,風景佳麗,,有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qū)——長江三角洲,、寧鎮(zhèn)丘陵小區(qū)、江淮平原,,屬北亞熱帶季風區(qū),,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資源充足,,平均氣溫15.7度,南京市面積為6516平方公里,。
從南京向東到鎮(zhèn)江再折向南東東抵武進縣境孟河一帶,,綿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稱為寧鎮(zhèn)山脈,。它全長約100余公里,標高一般為100—200米,,最高峰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區(qū)內其它較高的`山頭還有:棲霞山,、幕府山,、孔山、湯山,、侖山,。這里地層發(fā)育齊全,從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構造變形程度中等,,構造現(xiàn)象清楚典型,巖漿巖類,、火山巖類眾多且出露廣泛,。加之這里地質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觀察容易,,已成為地質旅游和教學實習的良好場所,,在國內享有盛譽。
1,、六合方山
1,、南京長江北岸六合、儀征一帶,,聳立著十余座由玄武巖構成的錐狀火山丘及平頂方山,,如瓜埠山、靈巖山等,,屬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組成火山錐的巖層及其特征:
構成該火山基底的巖石是第三紀中新世的浦鎮(zhèn)組(相當于洞玄觀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東南坡,,為一套膠結疏松的砂礫層,中,、上部為棕黃色砂礫層夾砂質層,,礫石形狀圓滑,成分以石英巖,、石英砂巖及燧石等為主,,有清晰的大型單向斜層理,含硅化木化石,,屬河流相沉積物,。覆蓋在浦鎮(zhèn)組之上的巖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塊巖及火山角礫巖等火山碎屑巖?;鹕剿樾汲煞种饕歉鞣N形態(tài)的火山彈,、火山渣、火山礫,,此外還有少量磨圓度很高浦鎮(zhèn)組礫石,,填隙物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巖之上為橄欖玄武巖,。它呈新月狀圍繞山頂分布(北坡火山口開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頂部的懸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巖石呈暗紫紅色和深灰色,。微晶質或隱晶質,具氣孔構造,。
此外,,玄武巖在此處柱狀節(jié)理明顯,形成了石柱林,,多為六棱柱,,少數(shù)五棱,、七棱柱。這是因為玄武巖溢出地面后圍繞結晶中心收縮冷凝裂開,,最終形成六棱柱,。石柱多垂直于巖層層面,相對于地面傾斜,。
2,、湯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區(qū)
湯山位于南京東郊寧鎮(zhèn)褶皺束南帶,由三列山組成,,其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與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一般標高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簡稱湯山,,其主峰標高為292.3米,。三列山之間是兩個谷地。
1)地層
這里地層出露齊全而清楚,,易于觀察,。寒武系、奧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統(tǒng)均分布在湯山,。中列山與南列山體之間的谷地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該地巖性軟弱,易受侵蝕所致,。
下中泥盆統(tǒng)茅山群很不發(fā)育,,僅零星見于中列山。
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至下二疊統(tǒng)孤峰組發(fā)育良好,,均產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達山頂,,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豐富。
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地層位于中列山北側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該組地層巖性軟弱,,易受侵蝕所致。在谷地中段黃花岸附近因公路穿過,,有龍?zhí)督M下部的頁巖與砂巖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疊統(tǒng)青龍群組成并列山體,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層剖面十分清晰,,盛產瓣腮類及頭足類化石,。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疊統(tǒng)頂部的大隆組地層。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緩的丘崗,,是由中上三疊統(tǒng)黃馬青群與下中侏羅統(tǒng)象山群組成,。
(1)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孔山北坡)
底部為灰白色石英礫巖及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薄層粉沙巖,。具有縫合線構造以及單向斜層理。上部為黃褐色砂巖及粉砂巖,,夾有較多灰白色粘土巖及灰黑色碳質頁巖,,局部夾扁豆狀薄層赤鐵礦。在灰黑色頁巖及灰黃色砂巖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亞鱗木及楔葉木等化石,。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十分發(fā)育,。在距此地約100米的地方觀察到波紋構造,,是流水作用產生的波浪狀構造保存在沉積巖層的層面上。該處的波痕為流水波痕,。流水的波痕形態(tài)不對稱,,波峰波谷均較圓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統(tǒng)高驪山組(孔山北坡)
假整合與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部的侵蝕面起伏不平,因受過氧化,,顏色發(fā)紅,,面上有鐵錳質薄層堆積。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屑微晶灰?guī)r透鏡體,,含腕足類化石碎片,。中部是灰黃色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shù)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上部是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灰黑色粘土質及粉砂紙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總厚約36米。
(3)上石炭統(tǒng)船山組(孔山組兩邊)
與黃龍組為假整合接觸,。黃龍組頂面因受到侵蝕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顏色發(fā)紅。但厚度約40米,。為淺灰色與深灰色互層的厚層生物屑灰?guī)r,、微晶生物屑灰?guī)r及微晶灰?guī)r。具有縫合線構造,,可借以判識剖面,。中部及上部產有核形石,為圓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見于深灰色灰?guī)r中,,也見于淺灰色灰?guī)r中,,是藻類生物聚集而成的。它是識別船山組的重要標志,。頂部有一層及富海百合莖的生物屑灰?guī)r,。本組產有麥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大石碑北壁斷層下圖)
與船山組為假整合接觸,。厚度約為130米,。分為四部分:
①臭灰?guī)r段,為灰黑色富含瀝青質生物屑微晶灰?guī)r,,中厚層狀,,發(fā)育縫合線構造。風化面上有沿層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狀及扁豆狀小溶溝,。產米斯蜓,。底部有一層數(shù)十厘米厚的灰黃色泥質頁巖及生物屑灰?guī)r,其中產介形類化石,。
②下硅質層段,灰黑色燧石巖夾同色具紋層構造的含硅質生物微晶灰?guī)r,露頭零星,。
③棲霞本部段,,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guī)r,中厚層狀,。盛產灰黑色燧石結核,。具有縫合線構造。有時還見微層理,,化石豐富,常見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國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巖石表面,,極易找到,。
④上硅質層段,為灰黑色燧石巖夾同色具紋層狀生物屑微晶灰?guī)r,。露頭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擬紡錘蜓等蜓類化石。
(5)下,、中三疊統(tǒng)青龍群(棒槌山)
與大隆組為整合接觸,,厚約500米。分為上青龍組與下青龍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龍組,,可分為四部分:下部是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guī)r,,產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層微晶灰?guī)r及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清晰,產佛來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層及薄層微晶灰?guī)r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guī)r,、鈣質頁巖、薄層瘤狀微晶灰?guī)r及微晶礫屑灰?guī)r,。頂部是厚層微晶灰?guī)r,,多被覆蓋,僅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龍組未見在此出露,。棒槌山巖性是頁巖夾雜砂巖。巖層走向:東北西南220度,傾向:東南西北332度,,傾角:65度,。
2)構造
(1)湯侖背斜是寧鎮(zhèn)山脈南帶的主體構造。核部由上寒武統(tǒng)觀音臺組構成,,兩翼由奧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組成。有時在翼部還有次一級褶曲構造出現(xiàn),。軸向主要為北東向,,往東逐漸變?yōu)楸睎|東向,為背斜,。該背斜延長約60~70公里,,寬度約為4~5公里。該褶皺北翼較陡,,南翼較緩,。
北翼:走向:東南西北87度,傾向:南北0度,,傾角:84度,。
南翼:走向:東南西北87度,傾向:南北180度,,傾角:19度,。
(2)陽山碑林
在陽山的這個采石場遺址,朝南的石壁上還可以看到一處明顯的斷層,,這個是一個正斷層,。大石碑斷層兩盤位移明顯,上盤下降,,下盤上升,。垂直底層距約三米左右。因為斷層面傾角較陡,,故往往引起錯覺,。斷裂面張開寬度不一,最寬處約一米多,。裂隙內填著再結晶方解石與紅褐色粘土,。內長有小樹和雜草,起著生物風化的作用,。使該裂縫慢慢變大,,根據(jù)以上特征,推斷該斷層為正斷層,。
3,、鐘山地區(qū)
1)地層
(1)中,、上三疊統(tǒng)黃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紅色鈣質頁巖、粉砂巖,、砂質頁巖和頁巖,,夾有數(shù)層細礫巖、含礫砂巖,,巖層有明顯的沉積韻律。有蟲跡,、交錯層理,、波痕和微層理等原生構造。巖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為礫巖層,。中部為紫紅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頁巖,發(fā)育大量蟲跡及交錯層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質砂巖夾黃色砂質頁巖,,波痕發(fā)育。紫金山巖性是石英砂巖,,巖層走向:東西94度,,傾向:南北183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