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是一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涌現(xiàn)出的一代物理學家重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重要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楊振寧的人物事跡簡短-楊振寧作文素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經(jīng)供參考。
楊振寧的人物事跡
1.群英薈萃
楊振寧本科畢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lián)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guī)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lián)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jīng)常跑到數(shù)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lián)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yè)時,,選了《用群論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yè)論文,并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tǒng)計物理發(fā)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yè)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fā)來唁電說:“我對統(tǒng)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后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tǒng)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后,,開始注意“場論”,,并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并說后來包括宇稱守恒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楊振寧的貢獻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chuàng)立了“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
宇稱不守恒理論
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并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后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方程
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基礎理論,。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chuàng)建性強,眼光深遠,。
美國鮑爾獎授予楊振寧時的頒獎詞說楊-米爾斯方程和牛頓,、麥克斯韋及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論,必將對未來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
楊-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數(shù)學結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慢慢在物理方面顯示出深層的意義。1990年菲爾茲獎頒給四位數(shù)學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楊-巴克斯特方程有關,。
粒子物理學
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xiàn)代規(guī)范場理論(包括電弱統(tǒng)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tǒng)一理論,、引力場的規(guī)范理論)打下了基礎。楊-密耳斯場方程被數(shù)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后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并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并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fā)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統(tǒng)計力學
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關于相變的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關于數(shù)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態(tài)物理
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個人文章
《鄧稼先》是楊振寧為《英雄大愛》中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曠世愛情作的序,《鄧稼先》選入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和江蘇中職語文第一冊(江蘇教育出版社),。
學術講座
《物理學的誘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論文報告
楊振寧發(fā)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代表作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曙光集》和《鄧稼先》,。
翻譯會歌
亞運會歌確定《重逢》英文由楊振寧、翁帆翻譯,。著名音樂人撈仔撈仔透露,,徐榮凱和楊振寧夫婦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詞交給兩人,,請他們幫忙找專業(yè)人士譯成英文,,沒想到兩人對歌詞愛不釋手,很快就傳回了譯好的英文歌詞,。
其他貢獻
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于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恒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規(guī)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guī)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楊振寧人物評價
有人說楊振寧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shù)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網(wǎng)易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楊振寧對數(shù)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shù)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楊振寧的人物事跡簡短-楊振寧作文素材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yōu)質文章,,如果想要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xù)關注,。
【楊振寧的人物事跡簡短-楊振寧作文素材】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楊振寧的作文素材 關于楊振寧的作文范文
關于鐘南山的人物事跡作文素材大全(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