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閱讀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一
今天,,是一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如何調(diào)適對他人的心態(tài),,是首要解決的一個人生觀問題。面對這個爾虞我詐的世界,,對敵人仁慈就是對敵人殘忍,。《論語》中,,長者們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閑的時候,,多多去翻一翻這種薄薄的卻又沉甸甸的古書,,每次掩卷沉思,都會使你的思想升華,。
“吾十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耳熟能詳?shù)拿涫强鬃釉谥v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軌跡:三十歲能夠自強自立,,四十歲對各種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歲就一切坦然面對,,任何“忠言”也不會逆耳了,。對此,我們當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們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種樂觀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轉(zhuǎn)眼間我已在教室里度過了8個春秋;回首過去,,不禁反躬自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負著“祖國的希望”這一使命,,就會由心底涌動起動力的源泉,,激勵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學習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飯疏食陋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鬃映灾植璧垼碇觳菜X,,而另一方面,,卻兢兢業(yè)業(yè)誨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業(yè)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終樂觀地迎接未來,,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當成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目標,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樂中去了,。難怪他的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讀到此處,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為一個學生,,我到底有沒有做到學生應盡的責任。我有沒有學習著并快樂著呢?我有沒有對學習產(chǎn)生抱怨呢?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工地,,許多人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那個人沒好氣的回答說:“你看不見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態(tài)度比第一個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說:“我在砌墻啊!”改革家又去問第三個人,只見第三個工人擦了擦頭上的汗,,微笑著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這三個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樣,,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卻不同:第一個的態(tài)度是悲觀主義態(tài)度,,他把任何事都當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guān)注的是當前的苦難也是確實存在的,。第二個的態(tài)度稱為職業(yè)主義態(tài)度,,因此他知道這一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資,。第三個人則是理想主義態(tài)度,,也就是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他都認為有價值,??鬃釉啤鞍l(fā)憤忘食而知老之將至!”和第三個人一樣,,都是用快樂的心態(tài)在工作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滿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賢的英名,。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圣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論語》的內(nèi)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讀之,、領(lǐng)悟運用之,、發(fā)揚光大之,讓這顆國學經(jīng)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論語閱讀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二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模呛筇臁靶奚怼?、“克己”的結(jié)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論語閱讀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三
每當我打開《論語》,,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的話,這句話告訴我對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應該是很快樂的,。大家應該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們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樂,,最后還留下了一段美史,。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睖亓曇呀?jīng)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對于學過的知識,,要不斷的復習,從中尋找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就要思考,只學不動腦永遠只會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匯貫通,,只空想,不學習,,不努力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記住天上沒有白掉餡餅的事,。這就拿我自身來說,,數(shù)學老師教我做一道應用題,他說一步,,我做一步,,碰到類似問題該不會還是不會,有些題知道做題方法,,卻不動手實踐,,還是做錯,相信你也有這種情況,,那是就要想著這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這句話說明,,只有經(jīng)歷磨難,,才能顯示真本事。一塊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錘百煉才能成為精美的裝飾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我曾有一個好朋友,,我們一起去買東西,。店主向我們介紹一種產(chǎn)品,我不是很喜歡我看店主給我們介紹了這么長時間,,不好意思不買,,我就讓她去買,當時我能清楚地記住她滿臉的委屈,,后來,,我后悔極了,每次見了她,,我都繞著走,。所以自己不喜歡的,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
讀《論語》,,學做人,走天下,,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