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之歌讀后感50字篇一
我在讀《青春萬歲》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認為王蒙是那個年代的郭敬明,但讀楊沫的時候實在拿不準到底該稱她是那個年代的饒雪漫還是安妮寶貝,,后來想了想覺得雖然都是小資產階級調調,,安妮寶貝的萎靡頹廢跟她畢竟不妥切,還是青春疼痛系列的饒雪漫老阿姨最適合她,。這群人的共同特征倒很明顯,,都是一群末人,一種無希望﹑無創(chuàng)造﹑平庸畏葸﹑淺陋渺小的人,,與超人相反的病態(tài)的人群,,信奉奴隸道德,限制了超人的人,。
就像康德看來,世界上的一切只對人才有價值,,單純的東西離開人就無所謂價值一切道德法則和義務要求,,道德律令之所以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為了人本身,,以人為“最高絕對目的”。人之為人,,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理性的人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供這個那個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不是說人們沒有為宏大敘事,、崇高理念獻身的自由,但善良的人們切切不可忘記獻身之目的何為,,不能最終本末倒置,。
然而末人敗壞了人之為人的德性,,由于畏懼,所以匍匐在世,。與世界相比,,末人渺渺小小,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份心力孤身面向世界,,所以人才會有悶,、煩、畏,,所以需要依靠,,需要集體,需要安全感,,以是有了組織有了社會有了塵世的國家,,個人的孤苦無依在集體中因為蟲豸一般多的人數(shù)而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哪怕再多的凡人在上帝的威能,宇宙的浩瀚,,光陰的變遷面前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多么可笑。但這集體在個人的面前,,似乎亦如同宇宙在這集體前,。末人之中于是有了集體主義,,于是將尊嚴,,將肉體,,將靈魂獻祭于塵世國家的祭壇,,就是為了一份安全,,在白日煊赫的天光中,,燃起一點燭光。盡管這燭光實在渺若塵埃,遙不可言,。
因此讀楊沫小說,就仿佛整日整夜地圍觀廣場上孳生的群蠅倒人胃口,,這六百頁的故事同樣只具有文學史意義,不具有我心目中的文學意義,一個被我們認定是好的作品確實有被建構的成分,,但最重要的還是它具有文學性,,能帶動我們悲傷與哭泣,讓我們歡笑與愉悅,觸動人心中最柔軟與剛硬之弦主人公,,這是可以不分時間地域的共鳴,,讓我們打開身體讓記憶走出去,,在搖搖晃晃的現(xiàn)世安安靜靜地棲居,。往昔的紅色經(jīng)典刨除身上或許令人肅然起敬的理想主義外衣,又有多少內涵可以在我們心田發(fā)生共鳴呢?這不僅是時代不同的問題,,更在于文本當中被描繪的人與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的距離之遠近的問題,。海德格爾說神從語言中來,價值觀可以崩塌敗壞,,但語言中走不出人自然也就不能從語言當中召喚出神,從輕靈與沉重中召喚出愛與夢。
我們回過頭來看楊沫筆下的末人,小說的主人公林道靜看上去仿佛一直在追求自由,在從一個可能的生活里呼喚遠古的聲音,,那聲音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但真正堅強的人從不會匍匐在他人之下,,循規(guī)蹈矩在他人的腳步下汲取溫暖與力量,,一個獨立的個體或許依然會對天上的神祇,、人間的王權、自然的威能心存一點敬畏,,但他活下去的勇氣來自于自身,無所依靠自然無所掛礙,,因而敢于獨自面對世界。堂吉訶德挑戰(zhàn)風車素來被人嘲笑,,然而據(jù)說歐洲醫(yī)生素來以堂吉訶德挑戰(zhàn)風車自比面對病魔的勇氣,。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是一個末人泛濫的小時代,,庸眾依賴心靈雞湯與延參法師來滋潤他們貧瘠的內心,我很好奇他們究竟有無意識到向這群逃避現(xiàn)世的凡人汲取溫暖根本毫無意義,,他們又能學到什么呢?
林道靜的一生算來也是跌宕起伏,,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起初生母的悲慘身世和異母的非人虐待,,迫使她為抗婚離家出走,,流蕩到社會上尋找個人出路,,之后兜兜轉轉間結識了共產黨員盧嘉川,信服于馬列主義,,遂與戀人余永澤徹底決裂,,最終在革命的狂風暴雨中,,徹底成為一名左翼知識分子,在神性的歷史中迎接胡風筆下的“時間開始了”,。在傳統(tǒng)的文學敘事里,,這被視為一個覺醒的人為無產階級事業(yè)艱難奮斗的覺悟史,但事實或許恰恰相反,,這只不過是處在洞穴當中的人誤將照壁上火把的光澤當作洞外太陽的光線,,一個閉著眼睛的人一直面向東邊然后張開眼轉了一圈面向西邊接著閉著眼睛罷了。一個壓抑個人的革命敘事,,又如何與馬列原典里個人的自我解放相對應?黨員林道靜,,堅定不移的戰(zhàn)士林道靜早已是剛強如鐵的物,與作為人的林道靜早已不相干,。
世人憐其堅強,,我愛其軟弱。我倒是覺得起初“娜拉出走”后的林道靜更有人味,,與自縛革命重擔的林道靜相比更招人喜歡,,尤其是面對苦厄絕望地想自殺的時候。吳飛曾指出過,,與摒棄自殺行為的___不同,,自殺在中國是一個正常行為而非偏常行為,在中國每一個人的自殺都帶有政治性的意圖,,是在權力之網(wǎng)上的奮力掙扎,,因為認同權力序列而自殺。我想,,如果說生長在___環(huán)境下的人自殺是永恒的絕望,,放棄了救贖,對一切感到虛無,,那么中國人自殺反而是在肯定塵世的意義,,是雙重肯定棲居于此的世界所奉行的價值,只是自己對價值不能得到貫徹感到不滿,,但不論怎么說,,當一個人選擇自殺的時候他的主體性是高揚的,是從我出發(fā)的,,雖然這高揚很難說對現(xiàn)實世界二律背反的解決有何意義,,可人的自我意識在板蕩之中其實是真正在覺醒,頓悟到生與死的分野,,自殺已遂的人徹底拋棄塵世,,一刀兩斷,自殺未遂的人則有那么一瞬間同時徘徊在過去未來之中,對自我與他人有新的體悟,。
自殺是絕望之舉,,亦是為了反抗絕望,自殺將“娜拉出走”喚醒的自我推向了極致,,然而之后林道靜卻選擇了消弭自我,,融入集體,心力憔悴之下不再敢于單身面對世界的黑暗,。如果將林道靜的“娜拉出走”比作查拉斯圖拉下山,,那么她放棄自我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就好像下山的查拉斯圖拉成為他原本不屑的廣場上的群蠅。末人終究是末人,,不論她掛上什么好聽的名字,,她都是在背棄人是目的的鐵律,這鐵律盡可以被踐踏被無視,,因為最終都會有所報應。末人就算奪取地獄,,他們建立的國家最終也只會訇然倒地,,無所依歸。
信奉奴隸道德的人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多數(shù),,就算查拉斯圖拉天天下山,,也不可能教牧得盡。更何況希冀查拉斯圖拉使自己得自由,,本身就違背查拉斯圖拉的教義,。但被同化成末人的查拉斯圖拉到時或許會說:“想來這倒也是極好的,非如此如此,,方不負恩澤,。”
青春之歌讀后感50字篇二
40多萬字的大部頭,,如果情節(jié)和語言上不對胃口,,看起來真是一段不甚美好的體驗。前半部分看得是生氣著急,,后半部分是冷笑不屑,。非常不喜歡人物時不時地眼里就流涌著淚水,感性地讓人厭煩,。想起結尾“一二一六”運動中打擊學生運動的軍警對年老的教授敬禮,,表示自己也是中國人這樣做是因為上級的任務自己也很無奈,然后用袖子擦去眼角的淚水戀戀不舍地走了這段話,,我就笑了,。。心理活動瑣碎復雜,,景物描寫也是頻頻出現(xiàn),,這些文字不可或缺,,關鍵在于如何應用,作者的應用我認為是不成功的,,總體感覺非?,嵥槠接埂H珪蟾啪椭挥辛值漓o一個主人公,,伴隨女主的成長身邊不斷出現(xiàn)愛人,,同志或是敵人,過了他們應該出現(xiàn)的階段后,,他們的不甚清楚的面目更加模糊,。
至于我為何在看后半段的時候冷笑不屑,大多是因為政治斗爭的簡單和群眾的烏合,。在林道靜領導北大學生運動的時候,,作者一直交待運動艱難,可是我從文字中看出來的確是學生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反派一上臺說幾句話,,馬上就出現(xiàn)后退的人群,正派一反詰,,馬上情緒又轟然起來,。種種諸如此類的情況總讓人忍不住發(fā)笑。
再加之,,作者的語言描寫也過于書面,。特別是寫到黨員一起開會發(fā)言的時候,總是長篇大論,,各種政治詞匯各種革命道理堆積在一起,,我著實不喜干正事的時候要說這么多廢話,能不能簡單明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啊,。語言上有一個奇怪之處應該是方言的搭配,,譬如“夠多美麗”“這多學生”的用法。
有兩處細節(jié)我也是極不舒服的,。一是林道靜在定縣王彥文處時,,“尤其對于王校長,她更想法叫這位守舊謹慎的老處女喜歡她”,,文中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陳述語氣,,卻將校長稱為老處女,老處女又不犯法也不涉及政治吧,,這個稱呼挺令人難受的,。到了林道靜在北大以路芳的身份活動的時候,反動派同學罵林“無恥的女光棍”,不懂作者為何設計北大(被反派影響)同學這樣攻擊異己,,很有力量嗎?
總的來說,,就是這本書并不屬于現(xiàn)實主義作品,它雖然緊密地與一些政治事實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它的寫法更多是浪漫主義的,,理想主義的。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激起了很多人的理想和熱情,,而放在現(xiàn)在看來,,它的政治色彩和不切實際的想象倒是互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