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閱讀《孟子》有感收獲50字篇一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读夯萃跎稀肥紫戎v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qū)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tǒng)治,、管理和服務(wù)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guān)系問題轉(zhuǎn)到心理與行為的關(guān)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jù)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guān)系的探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zhàn)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jīng)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guān)系,,強調(diào)愛物節(jié)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jié)”,,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zhàn)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shè)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xiàn)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yīng)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和構(gòu)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yīng)如何構(gòu)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的思路,。
閱讀《孟子》有感收獲50字篇二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變的,是思想,。作為一代亞圣——孟子,,這位儒家宗師,,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張,,游說各國,后來隱退著書立說,,為后世留下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頤曾說過:“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yǎng)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绷攘葦?shù)語,卻將《孟子》精要概述無疑,。可見,,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繼承,更是升華,。孟子也強調(diào)仁義,,仁是人心的本質(zhì),義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導“性善論”,,并以此為基礎(chǔ)提出仁政學說和修養(yǎng)學說。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謂之本心,且與仁義禮智分別相對應(yīng),。孟子對梁惠王說“仁者無敵”以強調(diào)“仁”的作用,;對齊宣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推廣仁愛之心,;孟子還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可見“仁義”在孟子學說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論”則是說人性本善,通過自覺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為圣人。
《孟子》中也出現(xiàn)了大篇幅的君主與孟子的對話,。孟子作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齊宣王均問事于他。而孟子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貫高高在上的思想,,講究“民為邦本”,這種民權(quán)駕于君權(quán)之上的說法比法國盧梭的民權(quán)論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認識到了人民才是政權(quán)的根基,。其次,,孟子認為君為人父母,不僅要有賢德,、重義輕利,,更重要的是與民同樂,所以喜愛音樂的齊宣王才能明了“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道理,。又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p>
在學習方法上,,孟子也有諸多主張。他認為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們今天科學學習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覺學習:“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覺地有所得,才能徹底領(lǐng)悟才能將知識變?yōu)樽约核?。另外,,還要廣泛地學習,達到融會貫通,。而在教學方法上,,孟子與孔子一樣善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善于使用問答,,從不代替學生作結(jié)論,,而是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潛能,,使其開動腦筋。孟子還提倡“專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其中很多部分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視的啟發(fā)作用,。另外,孟子對為人師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諷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卻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師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學生明白,,在提升學習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來談?wù)剛€人修養(yǎng)問題,。我們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與有信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社會環(huán)境固然重要,,然而個人意愿還是起著決定性作用,類似于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可見人的思想道德并不總是以外界環(huán)境為轉(zhuǎn)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傷廉”“與傷惠”“死傷勇”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取傷廉:取了有損于廉潔之稱,,大家都能夠理解,。而“與傷惠”是指給了有損于惠愛的稱號,是叫人們在尊重他人的基礎(chǔ)上不濫施恩惠,。至于“死傷勇”,,是指死了有損于勇敢的稱號,有時活下來比死去更需要一種勇氣,,這也教導人們要珍愛生命,,永遠不要輕生。
現(xiàn)代人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會遇到許多難以決斷的時候,,《孟子》一書給了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人們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遇到難以抵抗的誘惑,,孟子告訴我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誘惑時時存在,,關(guān)鍵在于我們怎么抉擇,,孟子又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時候要“舍魚而取熊掌”,、“舍生而取義”,。人生在世,總有失意的時候,這個時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決問題。孟子告訴我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還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而“養(yǎng)氣”要在平日里合乎道義,,不可拔苗助長;他也教會我們知足常樂,,“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堅持到底的難能可貴之處,,“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地方放棄,,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時化為烏有;他還提出了個人對自身的要求,,對國家,、對社稷的貢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長于論辯,,他能掌握對方的心,,讀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就走進了他用語言布下的圈套,,這就是孟子語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為面對君主的說客,孟子這么做也體現(xiàn)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諱的諫臣,孟子的話更易被君主們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辯才能,,才出現(xiàn)了“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幾句話便能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貴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議中還包含了當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個平衡狀態(tài),孟子思想之先進可見一斑,。他以“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告訴齊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個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說“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以此類比人心,,就更需細細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發(fā)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語言中放射出的藝術(shù)魅力是無法讓人忽略的,,在歷史積淀下一直熠熠生輝,,愈發(fā)珍貴。盡管當時孟子無法將他的理想實現(xiàn)——改變諸侯割據(jù)局面,,一統(tǒng)中國,,養(yǎng)名教民,可后人能從《孟子》中汲取更多精華,,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將孟子學說沿用到當今社會建設(shè)及立身處世之道中,。
閱讀《孟子》有感收獲50字篇三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guān)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guān)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薄ⅰ懊駷橘F,,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yīng)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guān)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chǔ),,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辈⑾铝顚⒚献訌奈拿畹罾镏鸪觯〈撕蟮慕ㄎ牡叟橙?,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wù)機構(gòu)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guān),。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閱讀《孟子》有感收獲50字篇四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guān)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
《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恕叭柿x”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yīng)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U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
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zhuǎn),。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歸順而非霸天下,王與霸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愛人,,仁政的中心在于愛民。
孟子的抱負,在于使諸侯國施行仁政進而王天下,,雖然其很多地方都說到七十里而王,,但實際上還是認為大國施行仁政進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雖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諸侯國,,感覺上他對滕、鄒,、魯?shù)刃粔虮M心,,而在魏、齊兩個諸侯國花費較多的心神,,特別是齊國,。孟子根據(jù)對當時形勢的把握,認為春秋以來連年的征戰(zhàn)使民不聊生,,人們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來解救,,就如同被倒懸的人希望得到別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個國君能夠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歸順,從而達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這個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沒有實現(xiàn),,短短的魏國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繼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個能施行仁政的人,。而當時的齊國,國勢正盛,,土地寬廣,,人口眾多,賢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兩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齊國,,而且時間很長,第二次去已經(jīng)71歲高齡,,仍然試圖說服齊宣王施行仁政,,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但結(jié)果與齊宣王的意見相左,,郁郁而去,,齊宣王甚至沒有派人來挽留。
如果說王天下是孟子的終極目標,,那么起點就是在國內(nèi)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個層面:一,、保護現(xiàn)有的資源,實現(xiàn)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從而保證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離開國土;
二,、教導百姓自給自足,,保證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時國家要重視生產(chǎn)的季節(jié),,使百姓能安心生產(chǎn),;
三,減免賦稅,,減輕百姓的負擔,;
四,在前三個方面都實現(xiàn)之后,,再進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的社會風尚。這四個層面是逐步遞進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這個國家君主的仁德就會聲名遠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這個國家來,,到那個時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實際上戰(zhàn)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說統(tǒng)一天下在當時并不實際,只有到戰(zhàn)國后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tǒng)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說的王天下,,其實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國,必出于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說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并不完全,,其更多說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說到商湯更詳細,。如對于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jīng)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脫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zhàn)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說“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xiàn)理想,,但其對于民心的重視及其對于仁政的闡釋對后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閱讀《孟子》有感收獲50字篇五
讀大學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也許就是因為這特別的機緣,,我一直特別喜歡《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喜歡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勢,。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yǎng),剛健的氣質(zhì),,機智應(yīng)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我常??畤@,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shù)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經(jīng)驗的律師去質(zhì)問對方律師的委托人時,,只要求回答“yes”or“no”,從而讓自己處于主動地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著鼻子走,,從而成功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zāi)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巧妙地將話題轉(zhuǎn)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明白并承認,,自己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為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zhuǎn)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fā)揮,,巧妙把音樂話題轉(zhuǎn)為政治話題,從而激發(fā)了齊王的興趣,,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并沒有就此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容易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shù)人樂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于是他滔滔不絕地“為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jié)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guān)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著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張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借著他的口才說服了齊宣王,成功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后人要尊他為“亞圣”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guān)注的目光放在了結(jié)果上:齊宣王傾心于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yè),,即位后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后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采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我還想到我們這些從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們雖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維,,那么雄辯的口才,但面對學生,,我們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許學生所持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完全相反,但我們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說服他們,,可是我們過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學生表態(tài)挺好的,,過后落實在行動中卻效果不佳,,有時甚至收效甚微,我們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尷尬”嗎,?
當然,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們就會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這不也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和家長來反思嗎,?如何用一種最有效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領(lǐng)悟,、去選擇,,而不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去規(guī)定、去限制。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是卓有成效,我們才能解決這口才的尷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