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師大有多重教學設計篇一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盤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對數(shù)學產(chǎn)生親切感,,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實物
學具準備: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課件)
1,、故事導入。
2,、建立物體質量的概念。
二,、實踐操作,,建立概念
(一)認識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見物品的質量,。
課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潔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師:看了這幾樣物體的重量,,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小結:千克和克是世界各個國家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還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號,!
(三)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介紹臺秤的使用方法,,認識臺秤稱物體所用的質量單位是千克。
1,、稱一稱,。小組合作稱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質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這袋1千克米的質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質量。
4,、猜一猜,。
(2)稱出石頭和棉花的重量是兩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從它的大小,、多少來判斷它的輕重,,而應該實際的去稱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剛才稱的兩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兩千克的質量怎樣,?
6,、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物品是以千克為單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認識克。
師:老師這有5個2分的硬幣,,它有多重誰來猜一猜? 生猜,。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我們來稱一稱吧?
2,、稱一稱,。稱出5個2分的硬幣。從而引出一個2分的硬幣是1克,。
3,、掂一掂,說一說一克2分硬幣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學具盒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東西跟剛才1千克的米比起來,感覺怎樣,?
(五)感受千克與克的關系
2,、稱一稱。把學生的糖跟老師的糖合在一起,,進行累加計算一下一共有幾克,?再拿到臺秤上去稱稱看。
生:因為臺秤上的質量單位是千克,,指針指著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關系,。
剛才我們知道這一大袋糖的質量是1000克,,而用臺秤稱的結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間可以用一個什么符號連接,?板書“=”,。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讀法,。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給商品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包餅干重150( ) 一條魚重2 ( ) 一顆糖10( )
一個西瓜重4( ) 一頭豬重150( )
2、單位換算,。
3,、把標簽貼到合適的物體上。
四,、課后實踐,,不斷延伸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為學生準備了稱質量工具(臺稱、彈簧稱等),,并給學生帶來了米,、硬幣、橘子,、蘋果,、石頭等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對質量的理解分為“模糊→體驗→明晰”三個階段,。為了使之落到了實處,,課前,我以學生最喜歡的動物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身邊的事,,感受質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通過掂,、估,、猜、稱,,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這樣的基本知識,,再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的不同質量,,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過渡,;體驗到千克、克這一數(shù)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開展相對集中(小組合作)。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當,出色地完成了教師預定的任務,;全課我感覺教得輕松,,學生“玩”得盡興,“學”得到位,。
值得改進的是:彈簧秤的使用上,,說明略顯倉促,學生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課前我能拿出一些時間進行專門,、細致的說明、操作,,我想活動的效果一定會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訴學生。
【課例點評】
一,、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愿望
1、引發(fā)稱物品的愿望,,認識“秤”
教師學生創(chuàng)設了動物比賽的場景,,并提出幫助小花貓在比賽中獲勝的問題,引出稱物品的愿望,,認識“秤”,,為下一階段的實踐活動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引發(fā)“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師通過準確估計4本新華字典約重1千克,讓學生興奮不已,,在“哇,!好準哦”聲中產(chǎn)生“估”物品的愿望,尋找出身邊的物體感受1千克,。
3,、引發(fā)更換工具的愿望,體會“克”
教師將這5個硬幣往臺秤托盤上一放,,學生發(fā)現(xiàn)指針 “沒動靜”,,從而喚起學生更換工具的愿望,,探討得出1個2分硬幣的質量是1克。
4,、引發(fā)找的愿望,,發(fā)現(xiàn)“進率”
在學習小組尋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師把10個小組的物品放在臺秤的托盤上一稱,,使學生在“哇,!”聲中自然的得出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拓寬學生體驗空間
1、創(chuàng)設情景,,感知輕重
一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動物馱物品比賽情境,為小花貓選一袋物品并說明理由,。二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組常見物品的質量,,讓學生根據(jù)這些物品標注的質量,,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感知千克與克的區(qū)別。
2,、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為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活動需要的基本物品作為教學資源,,如:臺秤,、天平、彈簧秤等測量工具,;米,、石頭;鈕扣,、螺絲釘?shù)葘嵨?,引導學生通過猜、稱,、掂,、拎、找,、估,、算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1千克和1克的質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實踐活動,,感受數(shù)學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shù)學的生命線?!睘槭箤W生明白物品的輕重不能從它體積的大小,、多少來判斷的道理,教師極其重視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為學生提供了實際質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觀察得到的物品輕重的數(shù)學問題轉變?yōu)閷W生可體驗的數(shù)學事實,使學生在猜,、稱,、想的活動中不斷地感受數(shù)學。
北師大有多重教學設計篇二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有多重》,。
一、說教材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 ,,根據(jù)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fā)現(xiàn),獲取新知,,同時還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并優(yōu)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創(chuàng)設了“背一背”這個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后揭示課題,,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戲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親切感,,并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4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秤,,了解盤秤的使用方法,,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學打好基礎。
第二步:認識千克,。首先通過稱兩袋鹽的質量讓學生認識1千克,。然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學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通過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重的活動感知物體的質量與大小無關,。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tài)度的一種信息反饋和檢驗,。
第三步:認識克??讼鄬ηЭ硕?,沒有那么直觀,感覺也不會那么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于是又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這一練習不僅是對新知的鞏固,,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第四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通過稱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思考并認識兩個單位的不同與聯(lián)系,。對“克和千克”的換算公式,通過教師讀,、學生聽,、學生讀、大家評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在讀和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并牢牢記在心中。
3,、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對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為了使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創(chuàng)設了闖關游戲。1,、估一估物體的重量,,進一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感知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應用,。2,、通過填一填鞏固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3,、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操作中思維達到最活躍,,情感達到最高潮,從而把本節(jié)課的感知,、體驗,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進一步升華,。
總之,,本節(jié)課在設計上盡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
北師大有多重教學設計篇三
“千克,、克”的認識(第五冊第三單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天平、稱的物品(鹽兩包,、蜜棗一包,、五個共約重一千克的蘋果、李子一個,、學生奶五瓶,、一角硬幣一個、一瓶500ml的水,、鉛筆一枝,、《新華字典》一本、花生米約50顆,,雞蛋一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口算
二、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一包蜜棗和一包鹽,,哪一樣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有重)
那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
明確:可以用秤來稱,,也可以看物體包裝袋上的凈重量。
三,、介紹秤和常用的質量單位:
同學們說一說,,你曾經(jīng)見過哪些秤?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先讓學生說,,再投影。(臺秤,、電子秤,、天平、磅秤,、彈簧秤,、桿秤等)
明確:在生活中,稱一般的物體有多重,,我們常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作單位,。(板書課題: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認識“千克”
1,、掂一掂兩包鹽。
2,、你知道有多重嗎,?我們來稱一稱。(放在臺秤上)
你會看嗎,?指針指著數(shù)字“1”表示什么,?單位呢?(表盤上標著:kg)
明確:兩包鹽約重1千克,,“千克”國際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兩包鹽,,感受1千克,,邊掂邊說“兩包鹽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計1千克有幾個蘋果,?
2,、掂一掂,比較這一袋蘋果(5個)和剛才的兩包鹽,,誰重,?
先猜再稱。明確:通常這么大的蘋果,,5個大約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個李子比一個蘋果重還是比蘋果輕,?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個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測,,即要有根據(jù))
明確:一個李子比一蘋果輕,,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數(shù)量比5個蘋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體?
例如:兩包鹽,、五個蘋果,、五瓶學生奶、兩瓶水等等,。
5,、思考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明確: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樣重。
六,、認識“克”
1,、那老師現(xiàn)在稱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幣(放在臺秤上)。咦,,怎么沒臺秤反應,?(太輕了)
用什么秤?明確: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當指針指著中間紅色的刻度,,就說明兩邊平衡了。
2,、那我把硬幣放在左邊,,右邊放砝碼,,因為怕砝碼被氧化,我們要求用小鑷子夾(說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們挑砝碼時該挑大的還是小的,?(小的)
根據(jù)一角硬幣的重量,,選擇適當?shù)捻来a。(教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
3,、放最小的10g砝碼也太重了,,怎么辦?用游標,。(指導如何看游標)
明確:約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輕得多的物體,,我們常用“克”作單位,,國際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體和1克的物體質量差距甚大,。
5,、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
500+500=1000(g) 1000g=1kg
剛才我們稱了大約5個蘋果1000克,那一個蘋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確: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學生奶也約重200g。
七,、分小組動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計,再稱一稱,。(填表格)強調:填好單位,!
八、鞏固練習:(口答)填單位,。
一枚一角硬幣重約1( ),,一枝鉛筆重約10( ),
一枚回型針重約2( ),,2個蘋果重約400( ),,
一個西瓜重約4( ),一頭大肥豬重約200( ),。
九,、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得開心嗎,?跟同學們分享一下,,你都學到了些什么,?
北師大有多重教學設計篇四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提高對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
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教材安排先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所以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概念,,我為學生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如:每個小組一個臺秤,、天平和一個體重計,還有許多鹽,、水果等物品,。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活動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起來,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開展各種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shù)學是來源于生活的,,使學生體會1克、1千克有多重,。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異質分組,為成員之間互相幫助提供了條件,,組內(nèi)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動手“做數(shù)學”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同時養(yǎng)成學生樂于與同學交流想法的習慣。
設計思路
1.創(chuàng)設情境,。
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為學生提供有趣的,、豐富的情境,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和數(shù)學價值,;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矛盾,引起思考,,激發(fā)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去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
2.構建新知。
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自主探索”為核心,,將“合作交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如猜盒子、稱物體,、稱體重等,,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和發(fā)展數(shù)學,。
3.應用拓展,。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生活中處處用數(shù)學”。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教師自制兩個相同的盒子,其中一個是空的,,另一個里面裝滿砝碼,,將每個盒子系上細繩。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哪一個盒子能將繩子拉斷?(學生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將繩子向上拉,,裝砝碼的繩子被拉斷。)
師:同樣的盒子怎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學生猜到一輕一重,,之后讓學生掂一掂這兩個盒子,,感受它們的輕重。)
(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猜測和判斷的機會,,讓他們在判斷中樹立自信心,。)
師: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游戲,現(xiàn)在我們做“背一背”的游戲好嗎?(教師選擇三名學生,,一位同學背另兩位同學,并說一說背的感受,。)
(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見的活動,讓學生感知物體的輕重,,并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愿望,。)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稱一稱。
師:誰能介紹一下你都見過哪些秤?(讓學生將課前搜集的圖片展示給大家,。教師也準備一些圖片,,如:玻璃體重計、嬰兒秤等,。)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師:今天我們要用臺秤和天平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認識臺秤嗎?(主要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向大家進行簡單介紹,教師補充,。)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對臺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重量,。(小組人數(shù)不宜太多,2~4人學習效果比較好,,要求小組長監(jiān)督每一位學生讀出臺秤上的數(shù)字,。)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給予指導和幫助,。小組匯報,。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這兩袋鹽有多重啊?
生1:我們小組稱的兩袋鹽是1千克。
生2:我們小組的鹽差一點點到1千克,。
師:也許是我們在調秤的時候有點誤差,,總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對嗎?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1千克。
師:在臺秤上你們看到“千克”的字樣了嗎?
生:沒有,,我們看到了“kg”,。
師:“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師在千克的下面板書:kg,。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兩袋鹽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師邊說邊示范,,然后學生開始活動。
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同時搜集來自學生的信息,。
師:感覺怎么樣?
生1:很重。
生2:掂時間長了感到很累,。
師:請記住這個感覺,,現(xiàn)在我就要考考你們的感覺準不準。
(3)估蘋果,。
師:請你估計幾個蘋果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然后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并把這幾個蘋果裝在袋子里,,輪流掂一掂,,找一找掂鹽的感覺。
學生選的數(shù)量各有不同,。
師:每個小組都選好了蘋果,,在臺秤上稱一稱吧,看你們估計得準不準,。
通過實踐,,驗證了自己估計的結果,有的小組估計的質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蘋果,。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再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
生1:老師,我發(fā)現(xiàn)我們小組選的蘋果差不多大,。
生2:我發(fā)現(xiàn)如果是小蘋果數(shù)量就多,,如果是大蘋果數(shù)量就少。
生1:我覺得2瓶水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生2:我認為4本書大約1千克,。
生3:老師,你的包大約是1千克,。
生4:10枝鋼筆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師:好,現(xiàn)在請你們把自己估計的物體拿過來,,實際稱一稱,,看看它們到底多重。
稱過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了自己估計的質量與1千克的差距,,教師要求差得多的同學再掂一掂兩袋鹽,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計,。估計兩瓶水的小組稱過之后,結果是1千克多一點,,當看到這個結果時,小組的成員都興奮得跳了起來,。
(4)稱體重,。
3.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猜一猜,,稱一稱,。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好嗎?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幣有多重?(學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師:我們來稱一稱。(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結果是11克,,教師板書:克和g,。
(2)掂一掂。
師:原來1枚1角錢的硬幣大約有1克重,,現(xiàn)在把這枚硬幣放在你們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質量,;然后再把小組同學的硬幣放在一起看是幾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師: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重?
生1:我的鉛筆頭,。
生2:一片藥。
教師將學生說的物體稱一稱來驗證他們估計的結果。
這時教師并沒有急于插話,,一番爭辯之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鐵重。小組討論之后一致認為同樣重,。
師:請你們做個手勢1千克鐵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師:再想想剛才的鈕扣問題,,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大的物體并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關系,。
學生活動后小組匯報,。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為我們小組的大袋鹽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組2:剛才我們稱這兩袋鹽是1千克,我們又稱了一袋鹽是500克,,所以我們小組也認為1千克=1000克,。
小組3:我們小組不是稱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一袋鹽上面寫著500克呢!
有的小組沒有得到這樣的結論,,教師讓他們用其他小組的方法驗證一下獲取這個結論。
師:今天你們開心嗎?有什么收獲呀?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講一講,,然后再稱一稱家里的物品,。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根據(jù)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從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整個教學比較成功,,具體表現(xiàn):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對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據(jù)自己的感知準確地估計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在學習活動中真正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全班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中,,共同體驗到了成功,。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肯于思考,樂于參與,。學生喜歡游戲,,以游戲的形式導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在猜一猜,、背一背中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數(shù)學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從而樹立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師設疑: “要想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呢?”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部需求,引起學生的思考,。
此外,,情境貫徹于這一節(jié)課的始終。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出發(fā)來激發(fā)孩子探究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從而感受到數(shù)學的魅力所在,。教師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來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讓情境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yōu)橛淇斓膶W習活動,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2.組織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數(shù)學要來源于現(xiàn)實,,應用于現(xiàn)實,。教學中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是1千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這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另外在實踐過程中,,明確了角色的分工,如小組內(nèi)有組長,、監(jiān)督員,、記錄員等,這就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實踐的全過程,。
整個活動都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jīng)歷觀察,、嘗試,、實踐、探索,、分析與驗證的過程,,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fā)揮,。
從學生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是積極的,。正是因為教師給學生搭設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才有機會去表現(xiàn);才會感覺學習很輕松,,思維得到了解放,,也有膽量設疑、有信心回答問題,,在這里找到了自信,,體驗到了成功。
3.適時的小組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在進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的活動時,有兩名學生因為扣子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爭執(zhí)時,,教師及時地鼓勵他們探討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的問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這個討論原來是設計在最后討論的,在這里教師并沒有按著教學設計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是隨著學生的思維改變了教學設計),。學生在討論時有點雜亂,有的認為鐵重,;有的認為同樣重,,并且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們的智力在接受挑戰(zhàn),,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是這種挑戰(zhàn)來自同學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給“扣子”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在教學中還要增加一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特別是同伴之間的評價,,這對每個學生都是很重要的,這樣會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使師生得到共同發(fā)展。
另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改善,,應該及時總結,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案例點評〗
這節(jié)課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掌握與運用,這節(jié)課是成功的,。
從教學設計看,,教師能夠關注學生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從學生興趣出發(f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師自制的兩個相同的小盒子讓學生猜輕重等,。另外,,情境貫穿整節(jié)課的始終,,使數(shù)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學生始終處于極為輕松,、愉快并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tài)中,,有序地合作交流,,自主地思考探究。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北師大有多重教學設計篇五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認識秤
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①稱一稱.用彈簧秤稱一下兩袋鹽的重量,知道兩袋鹽正好重1千克.
②掂一掂.小組內(nèi)每位同學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感受1千克.
⑥拎一拎.讓學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重量.
⑦說一說.以千克為單位說說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的重量.
⑧小結:舉例說明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哪些.
建立克的重量概念
參照千克的教學過程.
單位換算.
①稱一稱,算一算.稱2袋500克的鹽,理解1千克=1000克.
②用"kg"表示"千克",用表示"克",說一說你在哪見過這種符號.
鞏固練習,實踐活動
做練一練第1,2題
估一估自己身邊的物體的重量,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