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陋室銘讀后感100字篇一
劉禹錫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曾于貞元九年(793年)考上進士,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被德宗皇帝貶至和州(今安徽和縣)當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在衙門里三間三廈的房子,知縣見他被貶而來,,百般刁難,,安排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折磨,,但他抗歷不屈,遂憤然提筆寫下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銘》,,并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流傳千古,。
所謂“陋室”,即斗室,,蝸居也,,人不堪其憂,詩人把它寫成人間樂園,。他想求得一方凈土,,找一個世外桃源。在這里,,一切是那么和諧,、恬靜、閑雅和怡然,對于身心疲憊的詩人來說,,也是一種特有的享受,。盡管是“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牒之勞役”,。詩人把陋室寫得如此優(yōu)美,一方面表現(xiàn)出詩人的豁達大度,,氣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對當時官府的抗議和控訴。
住房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當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條件的好與差,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人們不會忘記,,在抗戰(zhàn)時期,國難當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哪有蹲身之處?即使是大學教授也難以安身,。當時華羅庚和聞一多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兩家合住一間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間用一塊木板隔開,。他們夜以繼日工作,,在教學、科研兩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就在這個時期,,華羅庚先生寫出了《堆壘素數(shù)論》和《數(shù)論導引》兩本專著及十幾篇論文,讓他成為數(shù)論學領域的新星,。
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一個民族的振興,離不開國民的共同奮斗,。第二次大戰(zhàn)后,,德國的城市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當時有兩個美國記者到柏林區(qū)采訪,。他們走到一個地洞里,,采訪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記者說:“我看德國沒有希望了,?!绷硪幻浾邊s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我看德國人還是有希望的,?!薄昂我砸姷谩保壳耙晃挥浾邌?。另一名記者說:“剛才你沒有看到,,住在地洞里的工人,還中了一盆蘭花,,這就是德國的希望所在,。”
戰(zhàn)后,,德國人勵精圖治,,經(jīng)過幾十年的奮斗,經(jīng)濟發(fā)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據(jù)報紙披露,,從1977年以來的三十多年,,房價平均每年上漲僅為1%,創(chuàng)世界奇跡,。另外,,據(jù)說德國年輕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陋室銘》一千多年來在我國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挫折或處于逆境,就應該有一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受到別人的尊嚴,詩人劉禹錫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