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一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fā)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此地:原意為這里,,這個地方。這里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里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
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fā)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
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dāng)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diào)露(即調(diào)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fā)思古之幽情,,表達(dá)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托他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fù)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發(fā)沖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然后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quán)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lián)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fù)和苦悶,,表達(dá)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北磉_(dá)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dá)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fù)存在了,??蛇@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fēng)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之情,。復(fù)次,“寒”也是對現(xiàn)實的概括,。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皩殑λ即娉鹱翟S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yuǎn)大志向,,他愿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然而現(xiàn)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fù)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因意構(gòu)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rèn)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痹娙嗽谧匀粚ο螽?dāng)中,讀者在藝術(shù)對象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了美的客觀存在,,發(fā)現(xiàn)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xiàn),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zhuǎn)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shù)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欣賞當(dāng)中的“移情作用”?!敖袢账q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zhì)符號,這是此詩創(chuàng)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yōu)樵伿肥銘阎?。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后統(tǒng)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gòu)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qiáng)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fēng)影響,,標(biāo)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該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yuǎn),筆調(diào)蒼涼,。
第一聯(lián)“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皦咽堪l(fā)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dá)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nèi)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zhǔn)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lián)“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dá)了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受,?!昂弊郑⑶橛诰?,以景結(jié)情,,因意構(gòu)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rèn)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dāng)中,讀者在藝術(shù)對象當(dāng)中,,發(fā)現(xiàn)了美的客觀存在,,發(fā)現(xiàn)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xiàn),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zhuǎn)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shù)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欣賞當(dāng)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zhì)符號,,這是此詩創(chuàng)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fù)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后統(tǒng)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fù)和苦悶,表達(dá)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gòu)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nèi)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dá)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全詩以強(qiáng)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fēng)影響,標(biāo)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二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wù)有才者紛紛出來,。
連你這個像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
你應(yīng)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jì)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jié)你正經(jīng)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
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shè)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
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
遠(yuǎn)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
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1)綦毋潛:綦毋為復(fù)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2)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3)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6)既至金門遠(yuǎn),,孰云吾道非: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7)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后將取道洛陽經(jīng)過江淮回家鄉(xiāng),。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jié),斷火三日,。京洛:指東京洛陽,。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jīng)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9)行當(dāng):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10)未幾:不久,。
(11)“吾謀”句: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zé)o人,,吾謀適不用也,。’”適,,偶然的意思,。“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
(12)知音?。赫Z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p>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頁 .
2,、
鄧安生 等 .王維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頁 .
3,、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82-83頁 .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xiāng),,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復(fù)地進(jìn)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dá)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dāng)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yīng)考,,走向仕途?!笆ゴ币辉~充滿了對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賴和希望,。“盡來歸”,,是出仕不久,、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人對天下舉子投身科考的鼓勵,規(guī)勸綦毋潛不發(fā)歸隱,,而要振作精神,,樹立信心,爭取再考,。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盡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岸群场薄翱p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guān)切之情,。“江淮”“京洛”,,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爸镁啤毕嗨?、“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shè)想對方回鄉(xiāng)的快捷與沿途風(fēng)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后兩句規(guī)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于開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為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xù)仕進(jìn)。
這一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guān)心,、理解,、慰勉與鼓勵,也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而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diào)并不流于感傷,,相反顯得奮發(fā)昂揚。這樣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讀這樣一首送別詩,,會讓人有一波感動,有一份溫暖,,不僅被詩人對朋友的諄諄告別語所感動,,更被詩人對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溫暖。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三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dá)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dá)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dá)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dá)。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yuǎn)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dá)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四
一枝花·春日送別
元代: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楊柳在絲絲微風(fēng)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xì)雨中綻放,。雨點隨著花瓣飄落,,柳條在風(fēng)中顯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么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為春天景物作主。
絲絲楊柳風(fēng),,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yīng)花做主?
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yù),。全曲先寫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dá)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這首曲子的曲辭確實是“語極俊麗”。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xì)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fēng)襯楊柳,,顯楊柳更風(fēng)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圣潔,。楊柳隨風(fēng),梨花帶雨,,風(fēng)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風(fēng)乃“絲絲”風(fēng),,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著柳搖若風(fēng),,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shù)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diào)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fēng)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為雨打,,更因為風(fēng)吹;柳條稀疏,,因為風(fēng)拂,,也因為雨洗,?;淞瑁餐嘎冻鲭[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里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yuǎn)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zhì)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便由怨而轉(zhuǎn)為幽憤了,,亦暗扣了題旨“送別”。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五
李白〔唐代〕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
白馬金鞍誰家子,吹唇虎嘯鳳凰樓,。
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
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
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
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石頭山崖石高聳如虎踞,,山下波濤洶涌,猛虎欲趁勢凌波而去,。鐘山宛如巨龍盤旋逶迤而來,,山上樹木蔥蘢,橫江岸而下,,在歷陽縣內(nèi)蜿蜒延伸,。此地三百年來經(jīng)歷了四十多個皇帝,所有的功名事業(yè)都隨流水東去,。那騎白馬的是誰家的紈绔子弟,?原來是侯景啊,!吹著口哨,,虎嘯著登上鳳凰酒樓。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壯觀,,幾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這里,。可如今,,他們的皇冠都散為煙塵,,他們的金玉寶座都變?yōu)槔浠?。我為之扣劍悲歌,空自嘆息,;梁陳朝代交替,,戰(zhàn)爭殘酷,白骨滿地,。連皇帝也躲進(jìn)了水井,,最后被捕,誰還在詠唱多年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的曲子呢,?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只是離離的青草,。今日送你歸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萬里,來年有機(jī)會一定去終南山看望你,。
石頭:山名,,即今南京清涼山。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區(qū)東,。歷陽:縣名,即今安徽和縣,,與金陵隔江相望,。白馬金鞍誰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將,。關(guān)囚,,指囚武帝于臺城。天子:指陳代亡國之君陳叔寶,?!队駱浜笸セǎ合鄠鳛殛惡笾麝愂鍖毸?,其詞輕艷,,被稱為亡國之音。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為終南山支脈,,故曰“南山老”。老,,全詩校:“一作皓,。”
這首詩開篇以鐘山龍蟠,、是頭虎踞所地形之龍勝引入至對歷史所追思和感慨,。借“鐘山龍蟠,,是城虎踞”所典故道出金陵城所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quán)所入侵,,偏安于江左所六朝人飲酒)樂,詠歌尋歡,。但李白并非旨在寫六朝所輝煌,,頸聯(lián)中所“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八氖嗟廴偾?,功名事跡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xì)v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指出“自孫權(quán)定都建業(yè)(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歷時五十九年所“舊長安”,,隨后又經(jīng)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yè)共傳三百三十余年,。接著思維所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說,,從而引出對往昔所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雄英豪天下來”,,接續(xù)而后又轉(zhuǎn)寫豪華落盡所悲涼,,進(jìn)一步抒發(fā)面對歷史所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nèi)所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所情感基調(diào)由先前所氣勢雄大轉(zhuǎn)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所傷感凄涼,??蹌Ρ骺者袜担宏惏坠莵y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歷史所風(fēng)云變幻,、戰(zhàn)爭所離亂凄慘,、朝代所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是頭鐘山所形勝,,將大半部分用于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guān)所重要歷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在一篇之內(nèi)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鐘山龍蟠,、是頭虎踞所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所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八句詩詞借“鐘山龍蟠,,是城虎踞”所典故道出金陵城所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所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后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zhàn)爭離亂之凄慘,六朝人飲酒)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復(fù)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所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chuàng))帶有強(qiáng)烈所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所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所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六
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
白馬金鞍誰家子,,吹唇虎嘯鳳凰樓。
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
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
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
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南山老,。
《金陵歌送別范宣》是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chuàng)作帶有強(qiáng)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石頭山崖石高聳如虎踞,,山下波濤洶涌,猛虎欲趁勢凌波而去,。
鐘山宛如巨龍盤旋逶迤而來,,山上樹木蔥蘢,橫江岸而下,,在歷陽縣內(nèi)蜿蜒延伸,。
此地三百年來經(jīng)歷了四十多個皇帝,所有的功名事業(yè)都隨流水東去,。
那騎白馬的是誰家的紈绔子弟,?原來是侯景啊,!吹著口哨,,虎嘯著登上鳳凰酒樓。
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壯觀,,幾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這里,。
可如今,他們的皇冠都散為煙塵,他們的金玉寶座都變?yōu)槔浠摇?/p>
我為之扣劍悲歌,,空自嘆息,;梁陳朝代交替,,戰(zhàn)爭殘酷,,白骨滿地。
連皇帝也躲進(jìn)了水井,,最后被捕,,誰還在詠唱多年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的曲子呢?
在此聽聞,,真是傷心難言,,眼前看到的只是離離的青草。
今日送你歸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萬里,,來年有機(jī)會一定去終南山看望你。
①石頭:山名,,即今南京清涼山,。
②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區(qū)東,。據(jù)張勃《吳錄》載,,諸葛亮使至建業(yè),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保ā短接[》卷一五六引),。
③歷陽:縣名,即今安徽和縣,,與金陵隔江相望,。
④四十馀帝三百秋:蕭士赟注“按史書,自吳大帝建都金陵,,后歷晉宋齊梁陳,,凡六代,共三十九主,。此言四十馀帝者,,并其間推尊者而混言之也。自吳大帝黃武元年壬寅歲至陳禎明三年乙酉,,共三百六十八年,。吳亡后歇三十六年,只三百三十二年,此言三百秋者,,舉成數(shù)而言耳,。”
⑤白馬金鞍誰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將,。《梁書·侯景傳》:“普通中,,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后景果乘白馬,,兵皆青衣,。”
⑥吹唇虎嘯鳳皇樓:《梁書·武帝紀(jì)》注“太清二年秋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蕭士贊注:“泰清,,梁武帝年號,。時遭侯景之亂,困于臺城,,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崩于凈居殿,,乃泰清三年五月丙辰也,。”關(guān)囚,,指囚武帝于臺城,。全詩校:“一作吹唇虎嘯鳳皇樓?!?/p>
⑦天子:指陳代亡國之君陳叔寶,。《陳書·后主紀(jì)》:“后主聞(隋)兵至,,從宮人十馀出后堂景陽殿,,將自投于井,袁憲侍側(cè),,苦諫不從,,后閣舍人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后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zhí)?!?/p>
⑧玉樹后庭花:相傳為陳后主陳叔寶所作,,其詞輕艷,被稱為亡國之音,。
⑨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為終南山支脈,故曰“南山老”,。老,,全詩校:“一作皓,?!?/p>
這首詩開篇以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地形之固勝引入至對歷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quán)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并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lián)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八氖嗟廴偾?,功名事跡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xì)v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指出“自孫權(quán)定都建業(yè)(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歷時五十九年的“舊長安”,,隨后又經(jīng)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yè)共傳三百三十余年,。接著思維的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說,,從而引出對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接續(xù)而后又轉(zhuǎn)寫豪華落盡的悲涼,,進(jìn)一步抒發(fā)面對歷史的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nèi)的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由先前的氣勢雄大轉(zhuǎn)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的傷感凄涼??蹌Ρ骺者袜?,梁陳白骨亂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庭花,。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戰(zhàn)爭的離亂凄慘,、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石頭鐘山的形勝,將大半部分用于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guān)的重要歷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在一篇之內(nèi)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八句詩詞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的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后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zhàn)爭離亂之凄慘,,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復(fù)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chuàng)作帶有強(qiáng)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七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么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nèi)含奧秘,,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xì)加指點,。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jìn)發(fā)。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里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個中:此中,。
下語:評說,,講說。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鑒別辨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痹~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說著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nèi)涵復(fù)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說自己沒有做出什么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xiàn)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zé)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zāi),,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并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fēng)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p>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按司鞍倌陰鬃?,個中下語千難?!痹~人說西湖山景千變?nèi)f化,,百年數(shù)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里,,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nèi)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圍內(nèi),與其他(如政治)無關(guān),,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nèi)涵隨著風(fēng)景的變化而復(fù)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F(xiàn)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dāng)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愿望,,他說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jǐn)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說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zhì),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dāng)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并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xiàn)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柜生,,宛曲味永。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wù)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寫下這首詞。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八
[元代]王實甫
(夫人,、長老上云)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云)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yīng),,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zhǔn)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云)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云)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長吁科)
[脫布衫]下西風(fēng)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勐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云)小姐把盞者?。t遞酒,,旦把盞長吁科,云)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比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輕遠(yuǎn)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qiáng)如狀元及第,。
(夫人云)紅娘把盞者?。t把酒了)(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們當(dāng)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里,,險化做望夫石。
(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云)紅娘,甚么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云)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云)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zhǔn)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jīng)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保ㄏ拢ǖ┏?/p>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
(旦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末云)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云)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dāng)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保┰疲┬〗阒獠钜?,張珙更敢憐誰,?謹(jǐn)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yuǎn)別,,孰與最關(guān)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拇逵曷兑嗣咴纾暗觑L(fēng)霜要起遲,!鞍馬秋風(fēng)里,,最難調(diào)護(hù),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jù)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語囑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云)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fēng)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nèi),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紅云)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ǖ┏?/p>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云)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下)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jìn)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zhǔn)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jìn)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jié),,多么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p>
【正宮】【端正好】碧藍(lán)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fēng)勐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jīng)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yuǎn)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jié)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鶯鶯說)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L鶯唱)
【叨叨令】看見準(zhǔn)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zhǔn)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后,,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后,,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dá)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鶯鶯長嘆)
【脫布衫】西風(fēng)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fā)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qiáng)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fā)覺,;勐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幺篇】雖然久后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么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癡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xì)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tuán)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jié)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
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并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yuǎn)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t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回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說)紅娘,,什么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里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里,,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后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準(zhǔn)備買科舉后的錄取名冊看,,你結(jié)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dāng)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后我無心誦習(xí)佛經(jīng),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jīng)結(jié)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余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么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xiàn)在何處,?想當(dāng)初對我那么親熱。現(xiàn)在又用原來對我的情意,,去愛憐眼前的新人,。”(張生說)小姐的想法錯了,,我張珙怎么敢去愛憐新人,?我續(xù)上一首絕句詩,來表達(dá)我的真心:“人生難免有遠(yuǎn)別,,我跟誰更親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誰可憐我張生呢,?”(鶯鶯唱)
【耍孩兒】濕淋淋的衣袖上沾滿眼淚,,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濕。伯勞鳥向東飛去燕子向西飛,,還沒有啟程倒先問歸期,。雖然眼前人要遠(yuǎn)別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這一杯酒,。沒有喝酒心卻先醉,,眼里流血,內(nèi)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適應(yīng)水土,,及時趕路,節(jié)制飲食,,順應(yīng)時節(jié),,保重自己的身體?;拇逡暗陸?yīng)早點休息,,風(fēng)霜雨雪天氣應(yīng)起得遲!在秋風(fēng)中遠(yuǎn)行,,身體最難調(diào)護(hù),,也就最要照顧好自己。
【四煞】這憂愁向誰去訴說,?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爺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淚水使九曲黃河都泛濫起來,,怨恨能將華岳三峰都壓低,。到黃昏獨自悶倚西樓,只見那夕陽古道,依依楊柳,,千里長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來,哭啼啼獨自回,?;丶液笕羰侨肓_幃,昨夜繡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繡被冰冷難成夢,。留戀你不為別的,只是見你攀鞍上馬,,忍不住淚水橫流,,緊鎖眉頭。
(張生說)有什么話要囑咐我嗎,?(鶯鶯唱)
【二煞】你不要擔(dān)心“有文才而沒有福氣”,,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無音訊”,!我這里有信經(jīng)常寄給你,,你千萬不要“考不中就堅決不回來”。這一點你必須記?。喝绻錾夏撬l(xiāng)女子,,不要像在這里似的逗留迷戀。
(張生說)還有誰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會產(chǎn)生這種念頭,。(鶯鶯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擋住我目光,,淡淡炊煙和那傍晚的霧氣相互掩映。殘陽斜照的古道沒有人聲,,秋風(fēng)吹過莊稼傳來馬的嘶鳴,。我為什么懶得上車呢,來的時候多么急切,,別離獨回卻又多么遲緩,?
(紅娘說)夫人回去好一會兒了,姐姐,,咱們回家去?。L鶯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馬遠(yuǎn)去殘陽里,。整個人間的煩惱都填在我胸中,,估量這樣大的小車子怎么能載得起呢?
(鶯鶯、紅娘下場)(張生說)仆童趁早趕一路程,,早些找個住處,。淚水隨著流水更加多了,憂愁追逐著野云四處飄飛,。(張生下場)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cè)面展示主人公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薄坝耱嫛笔侵笍埳T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暉”,指斜照的陽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掛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榜R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薄啊本褪锹囊馑肌埳T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后,,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皡s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边@兩句是說,,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奥牭玫酪宦暋ヒ病?,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金釧”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鐲子,;“長亭”是古代設(shè)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別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所以叫“十里長亭”,。這三句是說,鶯鶯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鐲子就松下來了,;遠(yuǎn)遠(yuǎn)看見送別的十里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別恨有誰能知道?。窟@里作者運用了高度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來形容當(dāng)時鶯鶯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shè)上是不大相同的,?!径苏谩恐饕遣捎靡蚓吧榈氖址ǎ云鄾龅哪呵锞跋髞硪鳅L鶯的離愁別恨,?!緷L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兒,、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金釧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fā)出來的。
對鶯鶯內(nèi)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tǒng)統(tǒng)拿來,,賦予豐富的聯(lián)想和夸張,作為表情達(dá)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具體真實,,細(xì)膩動人,。
【叨叨令】這段曲詞,先是說鶯鶯看見送行的車馬,,心中非常難過,、悶氣;進(jìn)而又說無心梳妝打扮,,從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來熬度時光,。緊接著,是無可奈何的悲嘆:“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就是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是曲詞中的襯字,,沒有實在的含義。這兩句疊句是說:怎么不煩悶死人???怎么不煩悶死人啊,?然而煩悶和悲嘆也無法挽回她和張生的離別,,所以最后只好叮囑張生:“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惶惶的寄,。”這里的“索”,,是必須,、應(yīng)該的意思;“惶惶”,,匆忙,、趕緊的意思。這兩句是囑咐張生分別后趕緊寄書信回來,。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huán)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nèi)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語,如車兒馬兒,、花兒靨兒,、被兒枕兒、衫兒袖兒,、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這些日常的口語巧妙地組合起來,用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zhuǎn),產(chǎn)生“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效果,。
當(dāng)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會見后,,送別的酒宴開始了,。當(dāng)著嚴(yán)厲無情的老夫人,鶯鶯不能盡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嘆,、悲傷。酒宴完畢以后,,老夫人先走了,。這個時候,鶯鶯和張生能談?wù)勚脑捔?。這里,,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兒】的曲子。
這段曲詞的開頭,,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鶯鶯內(nèi)心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紅淚”,,古代傳說,,曾經(jīng)有一個少女被選入皇宮,在同她的父母分別時,,哭得很傷心,,用玉壺接下她的眼淚,玉壺都染成紅色的了,。后來把女子非常悲傷時流的眼淚叫“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融化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最后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薄敖菟抉R”是白居易當(dāng)時擔(dān)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這兩句是說,,鶯鶯為離別之苦而流的眼淚濕透了衣衫,,比當(dāng)年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時流的眼淚還要多。接下來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進(jìn)一步抒寫鶯鶯的心緒:“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伯勞”是一種鳥,。這兩句是說,,伯勞和燕子就要一個飛東一個飛西了,還沒有起飛分開就問今后相會的日子,。經(jīng)過這些鋪張描寫,,人物的感情已成奔騰之勢向高潮發(fā)展。這時候,,作者卻避過潮頭,,另敷新筆:“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笨v然馬上就要相別千里,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酒吧,。這是由極度悲哀轉(zhuǎn)向無可奈何時的一句寬慰話,。這一筆,雖在意想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它使得整段曲詞錯落有致,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也顯得波瀾起伏,。經(jīng)過這樣的跌宕回旋,,作者才放縱筆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未飲心先醉”,,是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飲心如醉”。王實甫把它改成“未飲心先醉”,,語意就更加沉重,。這三句是說,哪里還要飲什么送行酒啊,,還沒飲酒,,心早已如癡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這顆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樣了,。這同上面“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相對照,是感情上的一個突變,,由一剎那間的寬慰,,轉(zhuǎn)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實際上,,前兩句是后三句的映襯對比,,可以說這是一種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淳凉}上去,新月到應(yīng)圓,。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zhàn)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yuǎn)走,,到那個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zhàn)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xì)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⑴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zhàn),是魏吳相持的象征,。
⑵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十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東風(fēng)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春風(fēng)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hù)城河兩岸呈現(xiàn)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應(yīng)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東門:即長安青門,唐朝時出京城多東行者,,多用于送別,。有的'版本作東風(fēng)。
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御河:指京城護(hù)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xí)俗。
苦:過于,,過份,。
別離:離別,分別,。
王之渙與友人在長安城外離別時,,正好是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送別》,。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睂懢?,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皷|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yuǎn)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yuǎn)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边@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xì)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v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十一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如今住在哪兒?你說因為過得不好,,要到終南山邊疆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云沒有窮盡的時候,。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guān)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xiàn)了詩人復(fù)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hù),,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xiàn)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shè)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hù)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薄安坏靡狻比郑@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xiàn)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表達(dá)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
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jié),,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dāng)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jié)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qiáng)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jìn)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十二
赤壁歌送別
李白〔唐代〕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周瑜于此破曹公?/p>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譯文:猶如二龍爭戰(zhàn)以決雌雄,,赤壁一戰(zhàn),,曹操云樓船被一掃而空,。烈火熊熊硝煙沖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君去長江觀看青碧澄明云江水,曹操倚仗權(quán)勢,,想吞食東吳時爭斗云遺跡,。請您一定要將實地云觀感發(fā)信告訴我,使我看過信后大壯心膽與氣魄,。
注釋:⑴二龍:指爭戰(zhàn)之雙方,。此指曹操和孫權(quán)。雌雄:指輸贏,。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劉備與孫權(quán)聯(lián)合與曹操在赤壁作戰(zhàn)。周瑜用黃蓋詐降計,,“蓋放諸船同時發(fā)火,,時風(fēng)威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⑶滄江:指長江,,因古時長江較清澈呈青蒼色,故稱,。望:一作“弄”,。⑷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云不義之人,?!蹲髠鳌ば辍贰肮耪呙魍醴ゲ痪?。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倍蓬A(yù)注:“鯨鯢,,人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贝酥覆懿倥c孫劉聯(lián)軍鏖兵云軍隊。
此詩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zhàn),,突出周瑜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有感而發(fā),,希望友人經(jīng)常來信報告佳音。全詩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nèi)容藝術(shù)地統(tǒng)一起來,,并突出前者,。作品風(fēng)格慷慨雄壯,蘊含了作者濟(jì)時救民的思想感情,。
從此詩題目可以看出,,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于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nèi)容藝術(shù)地統(tǒng)一起來,并突出前者,。
全詩八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zhàn)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fā),,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使人驚異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詠史的任務(wù),。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背啾谥畱?zhàn),曹操用大量軍隊,,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戰(zhàn),“爭”雌雄,。周瑜雖處于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上述內(nèi)容在這兩句詩里藝術(shù)地得到表現(xiàn)。
上句化用《周易》里“龍戰(zhàn)于野”的典故,?!岸垹帒?zhàn)”是魏吳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zhàn)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jié)局,。“樓船掃地空”五字頗見妙思,。曹軍樓船云集江面,,構(gòu)成龐大的水上陣地,自謂堅如金城,。不料這陣“地”頃刻間就被橫“掃”一“空”,。詩人不說樓船在水上安營,,而說在“地”上扎寨,這既是對曹操水師在吳地徹底完蛋的如實刻畫,,也是對他吞并東吳土地夢想落空的含蓄諷刺,。
“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鼻懊嬖娙擞谩皹谴瑨叩乜铡蔽遄诸A(yù)示了戰(zhàn)爭的結(jié)局。這兩句才把造成這結(jié)局的緣由具體說出,。但“烈火”句絕不僅僅是對“樓船掃地空”的原因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對古戰(zhàn)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實寫照,。
上句“張”“照”二字,極大地渲染了吳軍的攻勢,。詩人把因果關(guān)系顛倒處理,,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顯示了詩人對穩(wěn)操勝券者的輝煌戰(zhàn)果的深情贊許,。赤壁之戰(zhàn)的勝敗,,成因固然是吳方采用火攻法,但歸根到底取決于兩軍統(tǒng)帥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的水平,。下句詩人以凝重之筆指出:善于決戰(zhàn)決勝的周瑜,,就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lián)羝撇懿賻资f大軍的。這句雖然加入了議論成分,,但周瑜的儒將風(fēng)度,,卻樸實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后半的送別,,是在詠史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的,。字?jǐn)?shù)雖與前半相等,實則等于前半的附庸,?!熬娼伪獭保@位友人就要離他而去,,望著清澄碧綠的江波,,少不了要興起南浦送別的感傷,。但古戰(zhàn)場上“二龍爭戰(zhàn)”的“馀跡”還在腦際留存,。“鯨鯢唐突留馀跡,?!薄蚌L鯢”,,是由《左傳》上的典故引起的聯(lián)想?!蚌L鯢”是“大魚名”,,以喻那“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疤仆弧绷x同觸犯,。這里李白大約是喻指曹操倚仗權(quán)勢,想吞食東吳,。李白在送別的詩行中,,并沒有完全割裂詠史的情感線索。
但詩人又立即回到現(xiàn)實中來,,“一一書來報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經(jīng)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yè)抱負(fù)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jié)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qū)”(《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fù),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jì)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jié)合起來并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里。
此詩韻腳“平仄相半”,,在形式上與王勃《滕王閣詩》一類“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體,變婉麗和平之調(diào)為慷慨雄壯之聲,,這又是與王勃異趣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十三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yuǎn)去,,兩岸是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
傍晚酒醒人已遠(yuǎn)去,,只有滿天風(fēng)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里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蜕⑶嗵煸?,山空碧水流?!?/p>
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葉:一作“樹”。水急流:暗指行舟遠(yuǎn)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fēng)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
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后兩聯(lián)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diào)的場景組成,。前聯(lián)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聯(lián)以風(fēng)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fā)與人遠(yuǎn),,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tǒng)一,。
“勞歌一曲解行舟”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xí)俗,?!皠诟琛保局冈趧趧谕ぃㄅf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紅葉青山水急流”句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jī)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shù)辯證法。
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凹薄弊职低赋鏊托姓摺傲魉翁薄钡男睦頎顟B(tài),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dāng)時那種并不和諧安閑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遠(yuǎn),,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句則是表明詩的前后聯(lián)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yuǎn)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jīng)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fēng)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huán)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fēng)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jié)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jié)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此詩主要表達(dá)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二句以風(fēng)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dá)情感,,筆法富于變化,。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里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shù)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后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送別古詩翻譯及原文篇十四
送別詩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yuǎn)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fā)的那份戀戀不舍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jù)說,,折柳送別的風(fēng)俗始于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xì)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于這種“習(xí)俗”,。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yuǎn)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注:古人常折楊柳枝表送別
也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dá)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這又另一種解釋: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yuǎn)人,。飛花,,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涌而出,。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