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永久免费_欧美日本五月天_A级毛片免看在线_国产69无码,亚洲无线观看,精品人妻少妇无码视频,777无码专区,色大片免费网站大全,麻豆国产成人AV网,91视频网络,亚洲色无码自慰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2022年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13篇)

2022年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07 10:42:58
2022年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13篇)
時間:2022-12-07 10:42:58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一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0xx年設(shè)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dāng)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fēng)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fēng)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fēng)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fā)源地之一,,當(dāng)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xué),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jié),,走出了一條“以商養(yǎng)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dāng)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xùn)示下,使婺源“-室之內(nèi),,必有俊才”,。在訓(xùn)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fēng),,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xué)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xué)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大學(xué)者胡適,,現(xiàn)代教育家江謙,、現(xiàn)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程門雪......。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dāng)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dāng)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xiāng)民故居,應(yīng)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shù)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chǎn)豐富,當(dāng)?shù)氐木G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已開放了“一區(qū)四線”20個旅游景區(qū),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二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罩菖品皇桥c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罩菖品环N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dāng),,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dāng)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dāng)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保看箝T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dāng)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隆K郧閷捄?,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因為篁嶺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dāng)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dāng)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妫唬骸熬`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dāng)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dāng)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dāng)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dāng)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三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嶺,這個被稱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地方,。因為,,篁嶺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樹,、曬秋文化、徽派建筑,、風(fēng)俗傳說...這些都是婺源的精華,,而篁嶺全都有。

篁嶺,,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它地處婺源石耳山脈之間,整個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順著進村步道可輕松到村落水口,篁嶺枕山面水,,山后來龍,,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排布,,屬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約有128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墻,,飛檐拱門,,沿坡而建,,層層疊起,,高低錯落。它們“向上生長”,,幾近山頂,,層次極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邊山體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有千米之長的街道,,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天街”。因為古村時常會被山間的濃霧所籠罩,,時隱時現(xiàn)的街道,,猶如天上的街市一樣。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修建起的山間梯田,,彎曲回繞,密如斑馬條紋,。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jīng)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周邊千棵古樹環(huán)抱,、萬畝梯田簇擁,,四季花海展示驚艷的“大地藝術(shù)”。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傳著婺女的美麗傳說:堯帝時,,天下洪水滔滔,婺源這樣一個山區(qū),,也家家戶戶被水淹沒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圍、無處逃離的時候,,遠方漂來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騎在一條巨大的鳙魚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個個孤立無援的山里人拉上魚背,,逃出了洪水包圍。后來,,水消退了,,大鳙魚干死了,化為婺源境內(nèi)的大鳙山,,那個美麗的女子,,也飛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們眨著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話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園,。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墻黛瓦仍舊是徽味十足,,較現(xiàn)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于傳統(tǒng)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過問題來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饒的嗎?怎么會與江南徽州糾纏不清呢?這可是婺源人的一個結(jié),。

婺源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千余年,。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記載:“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边@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這就是說,,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于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說自己是徽州人這點沒錯,,不過意思是指古徽州這一府六縣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這個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運動中,他們強調(diào),,婺源從文化,、軍事、經(jīng)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并標語要求:重回徽國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边€有“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薄皩幾霭不展恚蛔鼋魅??!蔽依諅€去,可見民間對于徽州的認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婺源劃歸江西的呢?這要說到民國時期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于所謂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婺源縣紫陽書院以及旅京、旅滬,、旅(無)錫,、旅休(寧)等處婺源同鄉(xiāng)會疾聲力呼,紛紛請求免于改隸。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績溪人胡適的參與下,,婺源終于劃回安徽。據(jù)說,,原先該縣買食江西鹽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變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興高采烈,,認為還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贛東北等地區(qū)由解放軍“二野”解放,,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地區(qū)由“三野”接管,。在兩支軍管會分割的體制下,婺源縣于同年 5月再次脫離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梁專區(qū)。

呵呵,,就這樣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變成了熱情的江西老表。

篁嶺的故事

篁嶺的老祖宗是來自中原的曹姓人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戰(zhàn)亂時往往引發(fā)了大量的北人南遷,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篁嶺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黃巢起義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南遷的。曹氏一脈相傳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他們先在歙縣停留六代,,后輾轉(zhuǎn)反復(fù)二百余年才最終在這片幽篁之地——篁嶺駐足。

不僅是篁嶺,,整個婺源,,甚至整個徽州府都是北人為避戰(zhàn)亂南遷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許是這兒的如畫山水,、也許是這兒的溫潤氣候,,顛沛流離幾個世紀的心靈累了,他們停下來,、靜下來去欣賞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這兒也許是最像他們老家的地方。

曹氏傳人曹文侃是篁嶺古村的先祖,,創(chuàng)始人,。傳說,一日他在篁嶺的山腳下耕田欲返家時,耕牛卻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說:明早吾歸,,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孫后世生生不息,。這個傳說發(fā)生在明朝宣德年間,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孫繁衍,成為篁嶺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時,,篁嶺成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倆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權(quán)利,,呵呵,,民間至今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俗諺,。

說到篁嶺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縮影。所謂“水口”,,風(fēng)水書籍這么說:“水口者,,水既過堂,與龍虎案山內(nèi)諸水相會合流而出之處也”,。形象地說,,水口的很多作用與今天的城市廣場、公共綠地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體建筑格局中有“門戶”和“靈魂”之譽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嶺水口不僅指水源所從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當(dāng)于村口,,更在于對風(fēng)水的訴求,是村民命運,、前程的象征,,也寄托著群落、宗族美好希望,。為了達到自然環(huán)境與風(fēng)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調(diào)整,如溪流架橋“關(guān)鎖”作用;輔亭閣,、牌坊,、水碓以鎮(zhèn)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貓”紅豆杉,,這僅靠“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約束是不夠的,。

“山居人家”篁嶺,共有“三橋六井(塘)九巷與天街”,,構(gòu)造村莊的主體,。“三橋”,,即步蟾橋,、安泰橋和通福橋。六井·塘”,,有五色魚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熬畔铩?,即大豐巷、擔(dān)水巷,、添丁巷,、廳屋巷、團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們在以天街為“主軸”的基礎(chǔ)上縱橫交織,,曲折延伸,,通達于村莊的每家每戶,每個角落,。已有百年歷史的天街歷來是古村落原住民商業(yè)交往,、聚集議事、廟會采風(fēng)交流場所,。

篁嶺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廳”和“五桂堂”最為有名。

“官廳”,,顧名思義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的地方,。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嘉慶年間官廳雙層構(gòu)造,,頂帶軒棚,氣勢較大,,顯示了主人的身份,。規(guī)避戰(zhàn)火,、擇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時期活躍在士界商界,他們“商而兼士,,賈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與鄉(xiāng)土觀念促使其一有積蓄便攜資奉親歸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興土木修園林,、建廣廈頤養(yǎng)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體系的輝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從一張封條說起,。在篁嶺村落的歷史里,家家戶戶每逢嫁女,,都會在嫁妝上貼上封條,,上面書寫“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為何在幾百年的歷史里,,一個南方村落嫁女會寫一個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實前面的字不重要,重點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處宅院之名,,但更深遠地講,它是曹氏族人的榮光,。記不清過了多少代,,篁嶺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員,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宮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個篁嶺曹氏族人的榮譽,,也成了他們身處于大山之地,,不廢耕讀、勤于奮進的寫照,。從此篁嶺一脈的曹氏,,就用一張封條——“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為自己的出身還有名望做了名片。

曬秋文化

春秋季節(jié)的篁嶺似打翻的顏料桶,,漫山遍野大紅,、大黃、深綠,、淺白,。人們將一年勞作成果用竹篩匾晾曬,才有了聞名遐邇,、世界獨一無二的“篁嶺曬秋”,,成為最美中國符號。

在古時,,勞動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獲的糧食農(nóng)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陽下晾曬干燥,以便可以長時間保存,。

然而篁嶺因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guī)缀鯖]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曬,,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本世紀初,有寫生的畫家來到這個山村,,立馬被村民晾曬的場景所折服,,這也是“篁嶺曬秋”最早的版本了。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種村民晾曬農(nóng)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篁嶺曬秋已經(jīng)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化符號”地方,。曬秋,使人真切聽到了大地萬物同太陽之間亙古的呼喚和應(yīng)答,。

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四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fēng)純樸,,文風(fēng)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fēng)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nèi)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fēng)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shù),、攝影的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五

[石牌坊]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罩菖品环N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文革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dāng),,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dāng)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dāng)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dāng)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dāng)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dāng)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辈芟@Ь吹乩^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曰:“君誤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dāng)自大,?!崩闯懈钢荆婕訑U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dāng)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爸裆綍骸敝鲜恰跋采厦飞摇?,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dāng)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dāng)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六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嶺,,這個被稱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地方。因為,,篁嶺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樹,、曬秋文化,、徽派建筑、風(fēng)俗傳說...這些都是婺源的精華,,而篁嶺全都有,。

篁嶺,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它地處婺源石耳山脈之間,,整個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順著進村步道可輕松到村落水口,,篁嶺枕山面水,,山后來龍,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排布,,屬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約有128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墻,,飛檐拱門,沿坡而建,,層層疊起,,高低錯落。它們“向上生長”,,幾近山頂,,層次極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邊山體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有千米之長的街道,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天街”,。因為古村時常會被山間的濃霧所籠罩,,時隱時現(xiàn)的街道,猶如天上的街市一樣,。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修建起的山間梯田,彎曲回繞,,密如斑馬條紋,。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jīng)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周邊千棵古樹環(huán)抱,、萬畝梯田簇擁,四季花海展示驚艷的“大地藝術(shù)”,。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傳著婺女的美麗傳說:堯帝時,天下洪水滔滔,,婺源這樣一個山區(qū),,也家家戶戶被水淹沒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圍、無處逃離的時候,,遠方漂來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騎在一條巨大的鳙魚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個個孤立無援的山里人拉上魚背,,逃出了洪水包圍。后來,,水消退了,,大鳙魚干死了,化為婺源境內(nèi)的大鳙山,,那個美麗的女子,,也飛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們眨著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話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園。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墻黛瓦仍舊是徽味十足,,較現(xiàn)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于傳統(tǒng)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過問題來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饒的嗎?怎么會與江南徽州糾纏不清呢?這可是婺源人的一個結(jié),。

婺源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千余年。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罩莞奈髂弦唤峭怀?,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記載:“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边@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這就是說,,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于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說自己是徽州人這點沒錯,,不過意思是指古徽州這一府六縣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這個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運動中,,他們強調(diào),,婺源從文化、軍事,、經(jīng)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并標語要求:重回徽國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边€有“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寧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蔽依諅€去,可見民間對于徽州的認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婺源劃歸江西的呢?這要說到民國時期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于所謂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婺源縣紫陽書院以及旅京、旅滬,、旅(無)錫,、旅休(寧)等處婺源同鄉(xiāng)會疾聲力呼,紛紛請求免于改隸,。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績溪人胡適的參與下,婺源終于劃回安徽,。據(jù)說,,原先該縣買食江西鹽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變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興高采烈,認為還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贛東北等地區(qū)由解放軍“二野”解放,,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地區(qū)由“三野”部隊接管。在兩支部隊軍管會分割的體制下,,婺源縣于同年 5月再次脫離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梁專區(qū),。

呵呵,,就這樣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變成了熱情的江西老表,。

篁嶺的故事

篁嶺的老祖宗是來自中原的曹姓人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戰(zhàn)亂時往往引發(fā)了大量的北人南遷,,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篁嶺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黃巢起義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南遷的,。曹氏一脈相傳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他們先在歙縣停留六代,后輾轉(zhuǎn)反復(fù)二百余年才最終在這片幽篁之地——篁嶺駐足,。

不僅是篁嶺,,整個婺源,甚至整個徽州府都是北人為避戰(zhàn)亂南遷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許是這兒的如畫山水,、也許是這兒的溫潤氣候,顛沛流離幾個世紀的心靈累了,,他們停下來,、靜下來去欣賞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這兒也許是最像他們老家的地方,。

曹氏傳人曹文侃是篁嶺古村的先祖,,創(chuàng)始人。傳說,,一日他在篁嶺的山腳下耕田欲返家時,,耕牛卻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說:明早吾歸,,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孫后世生生不息,。這個傳說發(fā)生在明朝宣德年間,,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孫繁衍,,成為篁嶺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時,篁嶺成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倆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權(quán)利,,呵呵,,民間至今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俗諺,。

說到篁嶺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縮影。所謂“水口”,,風(fēng)水書籍這么說:“水口者,,水既過堂,與龍虎案山內(nèi)諸水相會合流而出之處也”,。形象地說,,水口的很多作用與今天的城市廣場、公共綠地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體建筑格局中有“門戶”和“靈魂”之譽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嶺水口不僅指水源所從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當(dāng)于村口,更在于對風(fēng)水的訴求,,是村民命運,、前程的象征,也寄托著群落,、宗族美好希望,。為了達到自然環(huán)境與風(fēng)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調(diào)整,,如溪流架橋“關(guān)鎖”作用;輔亭閣,、牌坊、水碓以鎮(zhèn)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貓”紅豆杉,,這僅靠“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約束是不夠的。

“山居人家”篁嶺,,共有“三橋六井(塘)九巷與天街”,,構(gòu)造村莊的主體?!叭龢颉?,即步蟾橋、安泰橋和通福橋,。六井·塘”,,有五色魚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熬畔铩保创筘S巷,、擔(dān)水巷,、添丁巷、廳屋巷,、團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們在以天街為“主軸”的基礎(chǔ)上縱橫交織,曲折延伸,,通達于村莊的每家每戶,,每個角落。已有百年歷史的天街歷來是古村落原住民商業(yè)交往,、聚集議事,、廟會采風(fēng)交流場所。

篁嶺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廳”和“五桂堂”最為有名,。

“官廳”,顧名思義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的地方,。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嘉慶年間官廳雙層構(gòu)造,,頂帶軒棚,,氣勢較大,顯示了主人的身份,。規(guī)避戰(zhàn)火,、擇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時期活躍在士界商界,,他們“商而兼士,,賈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與鄉(xiāng)土觀念促使其一有積蓄便攜資奉親歸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興土木修園林、建廣廈頤養(yǎng)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體系的輝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從一張封條說起,。在篁嶺村落的歷史里,家家戶戶每逢嫁女,,都會在嫁妝上貼上封條,,上面書寫“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為何在幾百年的歷史里,,一個南方村落嫁女會寫一個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實前面的字不重要,重點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處宅院之名,,但更深遠地講,它是曹氏族人的榮光,。記不清過了多少代,,篁嶺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員,,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宮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個篁嶺曹氏族人的榮譽,,也成了他們身處于大山之地,不廢耕讀,、勤于奮進的寫照,。從此篁嶺一脈的曹氏,就用一張封條——“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為自己的出身還有名望做了名片,。

曬秋文化

春秋季節(jié)的篁嶺似打翻的顏料桶,,漫山遍野大紅、大黃,、深綠,、淺白。人們將一年勞作成果用竹篩匾晾曬,,才有了聞名遐邇,、世界獨一無二的“篁嶺曬秋”,成為最美中國符號,。

在古時,,勞動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獲的糧食農(nóng)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陽下晾曬干燥,以便可以長時間保存,。

然而篁嶺因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guī)缀鯖]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曬,,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本世紀初,,有寫生的畫家來到這個山村,,立馬被村民晾曬的場景所折服,這也是“篁嶺曬秋”最早的版本了,。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種村民晾曬農(nóng)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篁嶺曬秋已經(jīng)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化符號”地方,。曬秋,,使人真切聽到了大地萬物同太陽之間亙古的呼喚和應(yīng)答。

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七

[石牌坊]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罩菖品皇桥c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罩菖品环N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dāng),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dāng)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dāng)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dāng)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dāng)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dāng)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辈芟@Ь吹乩^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曰:“君誤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dāng)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dāng)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dāng)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dāng)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八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梯云村落·曬秋人家”的篁嶺景區(qū),,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dān)任向?qū)?,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jīng)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農(nóng)耕文明時代特征,。整個篁嶺景區(qū),,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shù)對視覺的沖擊;二是“云中漫步”,彰顯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xiàn)篁嶺古村的村落構(gòu)造,古民居上的曬秋傳統(tǒng),,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游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fēng)、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纜車,。在觀賞風(fēng)景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纜車]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條載人觀光索道,全長960米,,高差195米,,空中運行時間為16分鐘,各位在纜車上就已經(jīng)小小領(lǐng)略了多彩的梯田風(fēng)光,,但“好戲還在后頭”,,下面將一幕幕呈現(xiàn)給大家。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qū)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這里,,而今全都搬遷到由我們公司出資興建的嶺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們游客中心對面的那些整齊的新房子,。

[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xiàn)大地藝術(shù)的農(nóng)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蘊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jié)點標志,。

春和樓: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于徽建五鳳樓構(gòu)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筑,,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筑廣泛用于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節(jié),,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兩次回鄉(xiāng)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懵懵懂懂,,清明下種,。”這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勞動中總結(jié)出來的農(nóng)諺,。左手邊文化墻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qū)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卜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愿每個游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溫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臥,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敝饩场N幕瘔ι鲜窍募緞谧鲌鼍暗慕榻B,,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墻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jié),,尤其是地?zé)o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曬曬,,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曬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jīng)濟作物,,我們當(dāng)?shù)亟小皺f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冬蘊坊(篁嶺牌坊):冬蘊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與祠堂并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為冬季的節(jié)點標志,,并成為篁嶺村的門頭,寓意深遠,。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為官的彰顯。左手邊文化墻上是冬季生活場景介紹,,冬季是婺源的“休閑季”,,人們過著“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蘿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歡樂季”,,民俗活動和鄉(xiāng)村飲食文化成了主角,過大年,,走親朋,,舞龍燈,出抬閣,,鬧元宵.....人們在自釀的農(nóng)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龍舞動的弧線中,聊慰終歲的辛勞,。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篁嶺村的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認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還必須密密地種上樹木,,這樣才能達到“關(guān)鎖”的效果,從而為整個村莊“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縮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紅豆杉是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guī)模的紅豆杉群,,實屬罕見。印象中竹都是圓的,,方竹,,見過么?除了紅豆杉,香樟,、香楓,、翠柏、桂花樹,、香榧樹,,還有難得一見的方竹等等名貴樹木和竹子,在我們篁嶺水口這兒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樹養(yǎng)人丁,水養(yǎng)財”,,“赤膊龍脈光水口,,子孫代代往外走”的古訓(xùn),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這些,是我們水口林保存這么完整的原因,。

“殺豬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個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樹,,如果砍了,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要把自家養(yǎng)的豬殺了分給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飽,養(yǎng)豬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卻要殺自家養(yǎng)的豬,,可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因此沒有人會去砍樹,。

“生子植樹”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出生,,都會為其種下一棵樹。特別是在女孩出生時,,會為其種下一棵樟樹,,等到出嫁時,再把那樟樹砍了做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妝,。

〔五顯廟〕左手邊是一座五顯廟,,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顯神。在婺源老縣志中,,記載了唐代光啟年間,,居住在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王瑜家有五位神人從天而降的傳奇。王瑜動員城中百姓傾力建廟,,塑像供奉,,虔誠祈禱,無不應(yīng)驗,。南宋時五顯神期跨越海峽傳到中國臺灣,,現(xiàn)在中國臺灣還有200多萬的信眾。宋元明三代,,五顯被歷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為“顯”,故稱為五顯神,。

〔步蟾橋〕“步蟾”的意思是月宮折桂,,比喻科舉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鄉(xiāng)民對子孫的祈望,。讓我們步蟾橋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頭,。

〔如來佛柱〕這是如來佛柱,如來佛柱的正式名稱是“佛家八面多寶臺”,。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樹〕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兩棵樹是楓香,因為他們長到一塊了,,我們當(dāng)?shù)厝擞址Q為“夫妻樹”,。俗話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大概就這意思吧,。

〔雷擊紅豆杉〕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棵紅豆杉是被雷擊過的,,現(xiàn)在只剩下半邊樹干。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爭一層皮?!睒涫强繕淦砦震B(yǎng)分,,因此它依然還存活著,真是“樹堅強”啊,。

[農(nóng)業(yè)觀光園]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村落,,除了少數(shù)士子習(xí)儒讀書之外,,大多數(shù)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nóng)業(yè)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層一層重疊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還要繁密,。

看到遠處那座煙云繚繞的高山了嗎?它叫石耳山,,山腳下就是上曉鳙村,而篁嶺則是從上曉鳙分遷出來的,。婺源地處萬山中,,境內(nèi)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個江南山脈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則是婺源的東部屏障,。翻過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開化縣地界,。在沒有公路的漫長歲月里,,人們出行,要么靠兩條腿走,,要么坐船,,而對婺源人來說,往往都是靠著雙腳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號觀景臺]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景區(qū)的1號觀景臺,,這是個360o全畫幅觀景平臺,,周邊是層層疊疊、流光溢彩的千畝梯田,。右下方的這口塘,,當(dāng)?shù)厝朔Q為“篁嶺的酒窩”。在這里,,人們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春賞油菜夏觀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彼募净êT谶@不斷演變著各種“斷魂”主題,大地藝術(shù)在這里成就了最強音符,。請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說不定你的倩影,,也會融入別人的鏡頭,,成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臥云懸索橋]

現(xiàn)在我們進入篁嶺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開始了對諸位膽量與氣魄的考量。前方就是臥云懸索橋,,全長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長的懸索橋。橋很牢固,,承載量達20噸,,大家盡管放心邁步。你也可以唱著“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歌上橋,,不過請不要在橋面上跑動,,也不要搖晃以免影響他人。走過這段橋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區(qū)還有溜索和高空熱氣球等娛樂項目,,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魚塘]

現(xiàn)在我們回到了古村落,,開始探尋篁嶺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邊的這個不規(guī)則圓形水塘,,叫五色魚塘,。傳說這方魚塘是篁嶺進士曹升開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經(jīng)歷,,離職退休時,,從杭州帶回五色魚放養(yǎng)在這個魚塘里。但為什么修在這里呢?按五行說法,,南方屬火,篁嶺山高缺水,,又朝著火向,,早年的篁嶺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zāi)。曹升精通風(fēng)水術(shù),,在此修口水塘,,讓篁嶺村的建筑倒映在魚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從此篁嶺村就很少發(fā)生火災(zāi)了,。右邊的這棵紅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稱“團圓樹”,,因為它是由無數(shù)細根簇擁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古戲臺]

一個偏遠的山野村落,居然還有古戲臺,,想不到吧?

過去,,篁嶺因交通不便,非常閉塞,,民眾的文化娛樂很少,。但篁嶺人好熱鬧,熱情好客,,于是每逢婚喪嫁娶,,生日壽誕,村里的大戶人家,,就會出資聘請鄰近省份的戲班來這戲臺上演戲慶賀,。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戲,,一家有喜,,全村快樂。以后景區(qū)也會有民俗表演,,如徽劇,、儺舞、茶藝等,。

[培德堂]

這棟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鳴鶴。他是篁嶺進士曹鳴遠的族兄,,在篁嶺村是家喻戶曉的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培德堂整個占地約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內(nèi)有魚池,、假山,院墻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為三間兩廂二層樓結(jié)構(gòu),,大門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較少見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人物眾多,形態(tài)逼真,。一樓有房間4個:進門兩邊有2個小耳房,,堂前兩邊為2個廂房。這種房屋結(jié)構(gòu),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對朝堂”格局,。二樓在天井兩邊還有2個小姐繡樓,,邊上的“美人靠”為小姐繡樓增添秀色。關(guān)于美人靠,,婺源歷來就有這樣的俗語,,說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別是美女們,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曬秋景觀]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xié)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慶皇帝出巡時,,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因此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

秉承祖上遺風(fēng),,篁嶺先民習(xí)慣用平和的心態(tài)與“地?zé)o三尺平”的崎嶇地形交流,。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曬農(nóng)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嶺曬秋”已成為固定習(xí)俗,,春曬茶葉蕨菜,夏曬茄子豆角,,秋曬稻谷辣椒。時令變化,,竹曬匾里所曬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曬秋作品。這里也是景區(qū)的觀景臺,,整個篁嶺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為來龍去脈,以水口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簡直是縮寫版的“清明上河圖”。

[攝影吧]

如果朋友們覺得站在天街拍攝還不過癮,,還想拍到更好的畫面,,喏,邊上的這棟房子就是“攝影吧”,。那是我們景區(qū)專為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交流創(chuàng)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視攝影創(chuàng)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視作品展示,、業(yè)內(nèi)互動交流等服務(wù)。

攝影吧共三層,,一層為攝影輔助器材配件銷售出租;二層為休閑展廳,,可以休閑娛樂,展示攝影作品,,攝影經(jīng)驗交流;三層為創(chuàng)作觀景臺,,是村落曬秋景觀最佳拍攝點之一。

[樹和堂]

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官廳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之地,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官廳建于清嘉慶年間,,它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xiāng)撫州府臨川知縣,。

根據(jù)徽州民居的傳統(tǒng),,這個院落里種了梨樹、棗樹,,“梨”在婺源話的諧音為“利”,,意為吉祥,、吉利之意;“棗”寓意“早生貴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經(jīng)商前會在院子里種下梨樹,,或帶走一捧土,,寓意離鄉(xiāng)不離土。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dāng)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yīng)有盡有,,“杰應(yīng)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帐矫窬觾蛇呍簤σ愿咭恍?,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又稱封火墻,。

樹和堂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進門有一塊石雕,是以游龍飛鳳構(gòu)成福字,,代表福臨門,,大福大貴之意。官廳內(nèi)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風(fēng),天井下擺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lián)“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中堂的擺設(shè),堂名為“樹和堂”,,意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有這樣的堂匾。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有沒有名堂的來歷,,就是說它是一個有名字的堂,。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高花風(fēng)墮赤玉盞,,老蔓煙濕蒼龍鱗”,,為曾國藩題寫,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死后謚號為文正,,后人稱之為“曾文正”或“文正公”。

邊上掛的是唐伯虎的一幅書法《吳門避暑》,,這首詩,,描繪的是他剛進入避暑的“密遮竹葉涼冰檐”佳境時,忽遭“風(fēng)雨”的喜出望外心情與美妙場景,,可謂活靈活現(xiàn),。字畫下長條案桌,中間擺放了自鳴鐘,,兩邊擺花瓶和屏風(fēng)鏡,,意為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自鳴鐘也叫長鳴鐘,,寓意為長壽之意,。

院子里的這墻上嵌有一個焚紙爐,以前寫過字的紙或用過的紙都必須燒掉,,不能亂扔,,亂扔是對文化的不敬重。

[許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從許村鎮(zhèn)搬移到篁嶺來的文化站老屋,。這是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該種模式,,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啊,。

[香榧樹]

這株古樹叫香榧樹,,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食用價值,、營養(yǎng)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果實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潤肺、消痔,、驅(qū)蛔蟲等藥用功效,。這里是篁嶺村的最高點。站在這里,,可以俯看篁嶺村的全貌,,當(dāng)然也是最佳的拍攝點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是大戶人家。堂名取自院內(nèi)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樹,,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內(nèi)屋外都充盈著清雅的桂花香氣,。

正屋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屋內(nèi)的木雕相當(dāng)大氣而精致,??墒牵藗冎劣谶€沒能解讀出那些木雕圖案所表現(xiàn)的主題,,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此屋原主人曹廷啟,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顯貴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以報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為生身父親興建了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則捐資興建了篁嶺的竹山書院,,就在曹氏宗祠邊,,等會兒我們會經(jīng)過那兒,再為朋友們細說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被朝廷有司旌表為“孝友”的曹孜學(xué)的宅第。慎德堂總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館,、正堂和書房4個主要部分,,另有魚池3口,整體結(jié)構(gòu)小巧雅致,,功能多樣,,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門上“淮興里”就是說不管你在外面經(jīng)商,,還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葉歸根,,榮歸故里。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八卦”是道教的象征,,兩塊地袱石分別雕刻了丹鳳朝陽和魚化龍,。進門同樣是四水歸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構(gòu)成福字,。兩邊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對聯(lián)“地靈人秀誕豪杰,,絳闕清都想盛容”為晚清重臣左宗棠題寫。

后進院落有幽靜書房和觀魚池,。我們再來客館參觀,,客館正中橫匾為“繡窗入靜”,兩邊對聯(lián)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書法家吳清望所寫,。客館的邊廂墻壁上還掛有“吳門四杰”之一文征明的書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寫過幾首同題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們來看看,這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張床,。不錯,它確實是一張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繡榻”,,周圍刻滿了繡花紋,,是過去大戶人家老爺、太太睡覺用的床,。床上這個像茶幾的東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臺”。它本來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覺之前,,得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踏臺上。

客館門面是晚清時期的“全雕扇”樣式,,雕工精細,修飾華麗,,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較為罕見,。內(nèi)屋回字圍嵌入八仙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屋外上門檐與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嶺村空間布局別致:一條長388米的天街橫貫?zāi)媳?、三座橋崗?fù)ㄍ鍍?nèi)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順,、九條巷道蜿蜒曲折,。我們現(xiàn)在走的這條巷,,是篁嶺最重要最平坦最寬闊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篁嶺的“商業(yè)一條街”,。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當(dāng)?shù)乩习傩臻e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稱之為“新聞發(fā)布中心”。

[眾屋·繡樓]

這幢建筑就是篁嶺的眾屋,,也就相當(dāng)于村委會,,是長輩,,族群開會議事之地,。門額上“圣旨”兩字體現(xiàn)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大門為牌樓門,,徽居比較注重風(fēng)水,,一般朝南朝東,如受限制會在門口加小院落或改變朝向,,避免直沖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將會進駐中式廳堂。眾屋隔壁是繡樓,,以前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般只能呆在樓上,有護欄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拋繡球選夫婿之地。門樓下“奕挹”二字,,就告誡了繡樓小姐自己要舉止端莊,、知書達理,選擇的夫婿要門當(dāng)戶對,、恪守禮教,。

[茶禪一味·京衛(wèi)府]

這棟房子名叫京衛(wèi)府,現(xiàn)在改造成一個品茶,、賞茶,、購茶的場所,所以掛了“茶禪一味”的牌匾,。

京衛(wèi)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慶年間,擔(dān)任京城軍事總機構(gòu)“都指揮使司”的六品銜“京衛(wèi)經(jīng)歷”,,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局長,。主人任職滿期后退休回家鄉(xiāng),修建了這座京衛(wèi)府,,作為接見官員,、會客聚友的場所,。

京衛(wèi)府臨街及外沿的兩面都做成木門窗,木雕線條簡潔大方,,與京衛(wèi)府的莊重相協(xié)調(diào),,也體現(xiàn)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門上方的4個圓“門頭”,,是等級的象征,,說某人“有來頭”,來源就出在這里,。

[竹虛廳]

竹虛廳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竹虛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為三間結(jié)構(gòu),,但一樓沒有廂房,,這與它作為讀書、教育的場所有關(guān),。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復(fù),,極盡奢華,,令人嘆為觀止。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guān)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訪賢”,,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升、節(jié)節(jié)高之意,。整個竹虛廳,,簡直就是一座木雕藝術(shù)的寶庫啊!

中堂畫《喜上眉梢圖》是“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畫的,配的詩是:“爾性何靈異,,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報與主翁知,。報與主翁知,,雙雙集鳳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時,。”

竹虛廳的屋外有木樓梯通到二樓,,二樓的外側(cè)有一個大曬臺,,也是觀景臺,站在樓上眺望遠山的景色,,真是心曠神怡,。樓內(nèi)還有2間相通的房間,作為住宿之用,。

[客館]

對面這幢房子是客館,,也就是現(xiàn)在的賓館、飯店,,上檐板雕刻的是“雙龍戲珠”,,挑檐枋則雕刻了“八仙過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釣魚”,。四根托柱則雕了四個象頭,代表吉祥吉利之意,。兩邊還雕有雌雄獅子,,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后頭”,,代表好運連連之意,。

[結(jié)束語]

朋友們,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dǎo)游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著各位再次光臨,再續(xù)今緣,,共同譜寫我們新的“篁嶺故事”,。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九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0xx年設(shè)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dāng)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fēng)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fēng)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fēng)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fā)源地之一,當(dāng)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xué),,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jié),,走出了一條“以商養(yǎng)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dāng)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xùn)示下,,使婺源“-室之內(nèi),,必有俊才”。在訓(xùn)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fēng),,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xué)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xué)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大學(xué)者胡適,,現(xiàn)代教育家江謙、現(xiàn)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程門雪......,。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dāng)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dāng)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xiāng)民故居,,應(yīng)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shù)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chǎn)豐富,,當(dāng)?shù)氐木G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已開放了“一區(qū)四線”20個旅游景區(qū),,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十

[游客接待中心·歡迎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梯云村落·曬秋人家”的篁嶺景區(qū),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dān)任向?qū)?,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jīng)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農(nóng)耕文明時代特征,。整個篁嶺景區(qū),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shù)對視覺的沖擊;二是“云中漫步”,,彰顯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xiàn)篁嶺古村的村落構(gòu)造,,古民居上的曬秋傳統(tǒng),,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游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fēng),、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纜車。在觀賞風(fēng)景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纜車]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條載人觀光索道,,全長960米,高差195米,,空中運行時間為16分鐘,,各位在纜車上就已經(jīng)小小領(lǐng)略了多彩的梯田風(fēng)光,但“好戲還在后頭”,,下面將一幕幕呈現(xiàn)給大家,。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qū)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這里,,而今全都搬遷到由我們公司出資興建的嶺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們游客中心對面的那些整齊的新房子。

[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xiàn)大地藝術(shù)的農(nóng)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蘊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jié)點標志,。

春和樓: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于徽建五鳳樓構(gòu)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筑,,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筑廣泛用于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贝禾焓擎脑醋蠲赖募竟?jié),,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兩次回鄉(xiāng)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薄绑@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薄般裸露?,清明下種?!边@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勞動中總結(jié)出來的農(nóng)諺,。左手邊文化墻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qū)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卜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愿每個游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溫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臥,,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敝饩?。文化墻上是夏季勞作場景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墻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jié),,尤其是地?zé)o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曬曬,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曬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jīng)濟作物,,我們當(dāng)?shù)亟小皺f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冬蘊坊(篁嶺牌坊):冬蘊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與祠堂并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為冬季的節(jié)點標志,,并成為篁嶺村的門頭,,寓意深遠。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為官的彰顯,。左手邊文化墻上是冬季生活場景介紹,,冬季是婺源的“休閑季”,人們過著“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蘿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歡樂季”,民俗活動和鄉(xiāng)村飲食文化成了主角,,過大年,,走親朋,舞龍燈,,出抬閣,,鬧元宵.....人們在自釀的農(nóng)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龍舞動的弧線中,,聊慰終歲的辛勞,。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篁嶺村的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罩萑苏J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還必須密密地種上樹木,這樣才能達到“關(guān)鎖”的效果,,從而為整個村莊“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縮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紅豆杉是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guī)模的紅豆杉群,實屬罕見,。印象中竹都是圓的,,方竹,見過么?除了紅豆杉,,香樟,、香楓、翠柏,、桂花樹,、香榧樹,還有難得一見的方竹等等名貴樹木和竹子,,在我們篁嶺水口這兒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樹養(yǎng)人丁,,水養(yǎng)財”,,“赤膊龍脈光水口,子孫代代往外走”的古訓(xùn),,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這些,,是我們水口林保存這么完整的原因,。

“殺豬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個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樹,如果砍了,,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要把自家養(yǎng)的豬殺了分給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飽,,養(yǎng)豬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卻要殺自家養(yǎng)的豬,,可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因此沒有人會去砍樹。

“生子植樹”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出生,,都會為其種下一棵樹,。特別是在女孩出生時,會為其種下一棵樟樹,,等到出嫁時,,再把那樟樹砍了做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妝。

〔五顯廟〕左手邊是一座五顯廟,,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顯神,。在婺源老縣志中,記載了唐代光啟年間,,居住在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王瑜家有五位神人從天而降的傳奇,。王瑜動員城中百姓傾力建廟,塑像供奉,,虔誠祈禱,,無不應(yīng)驗。南宋時五顯神期跨越海峽傳到中國臺灣,,現(xiàn)在中國臺灣還有200多萬的信眾,。宋元明三代,五顯被歷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為“顯”,,故稱為五顯神。

〔步蟾橋〕“步蟾”的意思是月宮折桂,,比喻科舉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鄉(xiāng)民對子孫的祈望,。讓我們步蟾橋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頭。

〔如來佛柱〕這是如來佛柱,,如來佛柱的正式名稱是“佛家八面多寶臺”,。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樹〕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兩棵樹是楓香,,因為他們長到一塊了,,我們當(dāng)?shù)厝擞址Q為“夫妻樹”。俗話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大概就這意思吧,。

〔雷擊紅豆杉〕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棵紅豆杉是被雷擊過的,現(xiàn)在只剩下半邊樹干,。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爭一層皮,?!睒涫强繕淦砦震B(yǎng)分,因此它依然還存活著,,真是“樹堅強”啊,。

[農(nóng)業(yè)觀光園]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nóng)業(yè)村落,,除了少數(shù)士子習(xí)儒讀書之外,,大多數(shù)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nóng)業(yè)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層一層重疊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還要繁密。

看到遠處那座煙云繚繞的高山了嗎?它叫石耳山,,山腳下就是上曉鳙村,,而篁嶺則是從上曉鳙分遷出來的。婺源地處萬山中,,境內(nèi)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個江南山脈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則是婺源的東部屏障,。翻過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開化縣地界。在沒有公路的漫長歲月里,,人們出行,,要么靠兩條腿走,要么坐船,,而對婺源人來說,,往往都是靠著雙腳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號觀景臺]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景區(qū)的1號觀景臺,這是個360?0?2全畫幅觀景平臺,,周邊是層層疊疊,、流光溢彩的千畝梯田。右下方的這口塘,,當(dāng)?shù)厝朔Q為“篁嶺的酒窩”。在這里,,人們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春賞油菜夏觀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彼募净êT谶@不斷演變著各種“斷魂”主題,,大地藝術(shù)在這里成就了最強音符。請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說不定你的倩影,,也會融入別人的鏡頭,,成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臥云懸索橋]

現(xiàn)在我們進入篁嶺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開始了對諸位膽量與氣魄的考量。前方就是臥云懸索橋,,全長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長的懸索橋。橋很牢固,,承載量達20噸,,大家盡管放心邁步。你也可以唱著“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歌上橋,,不過請不要在橋面上跑動,,也不要搖晃以免影響他人。走過這段橋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區(qū)還有溜索和高空熱氣球等娛樂項目,,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魚塘]

現(xiàn)在我們回到了古村落,,開始探尋篁嶺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邊的這個不規(guī)則圓形水塘,,叫五色魚塘,。傳說這方魚塘是篁嶺進士曹升開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經(jīng)歷,,離職退休時,,從杭州帶回五色魚放養(yǎng)在這個魚塘里。但為什么修在這里呢?按五行說法,,南方屬火,,篁嶺山高缺水,又朝著火向,,早年的篁嶺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zāi),。曹升精通風(fēng)水術(shù),在此修口水塘,,讓篁嶺村的建筑倒映在魚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從此篁嶺村就很少發(fā)生火災(zāi)了。右邊的這棵紅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稱“團圓樹”,,因為它是由無數(shù)細根簇擁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古戲臺]

一個偏遠的山野村落,,居然還有古戲臺,想不到吧?

過去,,篁嶺因交通不便,,非常閉塞,民眾的文化娛樂很少,。但篁嶺人好熱鬧,,熱情好客,于是每逢婚喪嫁娶,,生日壽誕,,村里的大戶人家,就會出資聘請鄰近省份的戲班來這戲臺上演戲慶賀,。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戲,一家有喜,,全村快樂,。以后景區(qū)也會有民俗表演,如徽劇,、儺舞,、茶藝等。

[培德堂]

這棟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鳴鶴,。他是篁嶺進士曹鳴遠的族兄,在篁嶺村是家喻戶曉的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培德堂整個占地約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內(nèi)有魚池,、假山,,院墻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為三間兩廂二層樓結(jié)構(gòu),,大門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較少見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人物眾多,,形態(tài)逼真,。一樓有房間4個:進門兩邊有2個小耳房,,堂前兩邊為2個廂房,。這種房屋結(jié)構(gòu),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對朝堂”格局,。二樓在天井兩邊還有2個小姐繡樓,,邊上的“美人靠”為小姐繡樓增添秀色。關(guān)于美人靠,,婺源歷來就有這樣的俗語,,說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別是美女們,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曬秋景觀]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xié)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慶皇帝出巡時,,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因此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

秉承祖上遺風(fēng),,篁嶺先民習(xí)慣用平和的心態(tài)與“地?zé)o三尺平”的崎嶇地形交流,。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曬農(nóng)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嶺曬秋”已成為固定習(xí)俗,,春曬茶葉蕨菜,夏曬茄子豆角,,秋曬稻谷辣椒,。時令變化,竹曬匾里所曬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曬秋作品,。這里也是景區(qū)的觀景臺,整個篁嶺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為來龍去脈,,以水口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簡直是縮寫版的“清明上河圖”,。

[攝影吧]

如果朋友們覺得站在天街拍攝還不過癮,還想拍到更好的畫面,,喏,,邊上的這棟房子就是“攝影吧”。那是我們景區(qū)專為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交流創(chuàng)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視攝影創(chuàng)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視作品展示,、業(yè)內(nèi)互動交流等服務(wù),。

攝影吧共三層,一層為攝影輔助器材配件銷售出租;二層為休閑展廳,,可以休閑娛樂,,展示攝影作品,攝影經(jīng)驗交流;三層為創(chuàng)作觀景臺,,是村落曬秋景觀最佳拍攝點之一,。

[樹和堂]

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官廳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之地,,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官廳建于清嘉慶年間,它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xiāng)撫州府臨川知縣。

根據(jù)徽州民居的傳統(tǒng),,這個院落里種了梨樹,、棗樹,,“梨”在婺源話的諧音為“利”,意為吉祥,、吉利之意;“棗”寓意“早生貴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經(jīng)商前會在院子里種下梨樹,或帶走一捧土,,寓意離鄉(xiāng)不離土,。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dāng)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yīng)有盡有,,“杰應(yīng)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帐矫窬觾蛇呍簤σ愿咭恍?,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又稱封火墻,。

樹和堂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進門有一塊石雕,是以游龍飛鳳構(gòu)成福字,,代表福臨門,,大福大貴之意。官廳內(nèi)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風(fēng),天井下擺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lián)“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中堂的擺設(shè),堂名為“樹和堂”,,意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有這樣的堂匾,。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有沒有名堂的來歷,就是說它是一個有名字的堂,。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高花風(fēng)墮赤玉盞,老蔓煙濕蒼龍鱗”,,為曾國藩題寫,,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死后謚號為文正,,后人稱之為“曾文正”或“文正公”,。

邊上掛的是唐伯虎的一幅書法《吳門避暑》,這首詩,,描繪的是他剛進入避暑的“密遮竹葉涼冰檐”佳境時,,忽遭“風(fēng)雨”的喜出望外心情與美妙場景,可謂活靈活現(xiàn),。字畫下長條案桌,,中間擺放了自鳴鐘,兩邊擺花瓶和屏風(fēng)鏡,,意為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自鳴鐘也叫長鳴鐘,寓意為長壽之意,。

院子里的這墻上嵌有一個焚紙爐,,以前寫過字的紙或用過的紙都必須燒掉,不能亂扔,,亂扔是對文化的不敬重,。

[許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從許村鎮(zhèn)搬移到篁嶺來的文化站老屋,。這是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該種模式,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啊。

[香榧樹]

這株古樹叫香榧樹,,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食用價值、營養(yǎng)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果實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潤肺、消痔,、驅(qū)蛔蟲等藥用功效,。這里是篁嶺村的最高點。站在這里,,可以俯看篁嶺村的全貌,,當(dāng)然也是最佳的拍攝點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是大戶人家。堂名取自院內(nèi)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樹,,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內(nèi)屋外都充盈著清雅的桂花香氣,。

正屋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屋內(nèi)的木雕相當(dāng)大氣而精致,??墒牵藗冎劣谶€沒能解讀出那些木雕圖案所表現(xiàn)的主題,,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此屋原主人曹廷啟,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顯貴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以報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為生身父親興建了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則捐資興建了篁嶺的竹山書院,,就在曹氏宗祠邊,,等會兒我們會經(jīng)過那兒,再為朋友們細說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被朝廷有司旌表為“孝友”的曹孜學(xué)的宅第。慎德堂總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館、正堂和書房4個主要部分,,另有魚池3口,,整體結(jié)構(gòu)小巧雅致,功能多樣,,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門上“淮興里”就是說不管你在外面經(jīng)商,還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葉歸根,,榮歸故里,。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琴棋書畫”,?!鞍素浴笔堑澜痰南笳鳎瑑蓧K地袱石分別雕刻了丹鳳朝陽和魚化龍,。進門同樣是四水歸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構(gòu)成福字。兩邊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對聯(lián)“地靈人秀誕豪杰,,絳闕清都想盛容”為晚清重臣左宗棠題寫,。

后進院落有幽靜書房和觀魚池。我們再來客館參觀,,客館正中橫匾為“繡窗入靜”,,兩邊對聯(lián)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書法家吳清望所寫,??宛^的邊廂墻壁上還掛有“吳門四杰”之一文征明的書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寫過幾首同題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們來看看,,這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張床,。不錯,,它確實是一張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繡榻”,周圍刻滿了繡花紋,,是過去大戶人家老爺,、太太睡覺用的床。床上這個像茶幾的東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臺”,。它本來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覺之前,,得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踏臺上,。

客館門面是晚清時期的“全雕扇”樣式,雕工精細,,修飾華麗,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較為罕見,。內(nèi)屋回字圍嵌入八仙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屋外上門檐與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嶺村空間布局別致:一條長388米的天街橫貫?zāi)媳?、三座橋崗?fù)ㄍ鍍?nèi)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順,、九條巷道蜿蜒曲折,。我們現(xiàn)在走的這條巷,是篁嶺最重要最平坦最寬闊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篁嶺的“商業(yè)一條街”,。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當(dāng)?shù)乩习傩臻e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稱之為“新聞發(fā)布中心”,。

[眾屋·繡樓]

這幢建筑就是篁嶺的眾屋,也就相當(dāng)于村委會,,是長輩,,族群開會議事之地。門額上“圣旨”兩字體現(xiàn)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大門為牌樓門,,徽居比較注重風(fēng)水,一般朝南朝東,,如受限制會在門口加小院落或改變朝向,,避免直沖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將會進駐中式廳堂,。眾屋隔壁是繡樓,,以前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般只能呆在樓上,,有護欄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拋繡球選夫婿之地,。門樓下“奕挹”二字,,就告誡了繡樓小姐自己要舉止端莊、知書達理,,選擇的夫婿要門當(dāng)戶對,、恪守禮教。

[茶禪一味·京衛(wèi)府]

這棟房子名叫京衛(wèi)府,,現(xiàn)在改造成一個品茶,、賞茶、購茶的場所,,所以掛了“茶禪一味”的牌匾,。

京衛(wèi)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慶年間,,擔(dān)任京城軍事總機構(gòu)“都指揮使司”的六品銜“京衛(wèi)經(jīng)歷”,,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局長。主人任職滿期后退休回家鄉(xiāng),,修建了這座京衛(wèi)府,,作為接見官員、會客聚友的場所,。

京衛(wèi)府臨街及外沿的兩面都做成木門窗,,木雕線條簡潔大方,與京衛(wèi)府的莊重相協(xié)調(diào),也體現(xiàn)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門上方的4個圓“門頭”,,是等級的象征,說某人“有來頭”,,來源就出在這里,。

[竹虛廳]

竹虛廳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竹虛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為三間結(jié)構(gòu),,但一樓沒有廂房,這與它作為讀書,、教育的場所有關(guān),。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復(fù),,極盡奢華,令人嘆為觀止,。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guān)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訪賢”,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升,、節(jié)節(jié)高之意。整個竹虛廳,簡直就是一座木雕藝術(shù)的寶庫啊!

中堂畫《喜上眉梢圖》是“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畫的,,配的詩是:“爾性何靈異,,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報與主翁知,。報與主翁知,雙雙集鳳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時?!?/p>

竹虛廳的屋外有木樓梯通到二樓,,二樓的外側(cè)有一個大曬臺,也是觀景臺,,站在樓上眺望遠山的景色,,真是心曠神怡。樓內(nèi)還有2間相通的房間,,作為住宿之用,。

[客館]

對面這幢房子是客館,也就是現(xiàn)在的賓館,、飯店,,上檐板雕刻的是“雙龍戲珠”,挑檐枋則雕刻了“八仙過?!?,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釣魚”。四根托柱則雕了四個象頭,,代表吉祥吉利之意,。兩邊還雕有雌雄獅子,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后頭”,,代表好運連連之意。

[結(jié)束語]

朋友們,,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dǎo)游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著各位再次光臨,,再續(xù)今緣,,共同譜寫我們新的“篁嶺故事”。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十一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嶺,,這個被稱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地方,。因為,,篁嶺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樹,、曬秋文化、徽派建筑,、風(fēng)俗傳說...這些都是婺源的精華,,而篁嶺全都有。

篁嶺,,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它地處婺源石耳山脈之間,整個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順著進村步道可輕松到村落水口,篁嶺枕山面水,,山后來龍,,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排布,,屬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約有128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墻,,飛檐拱門,,沿坡而建,層層疊起,,高低錯落,。它們“向上生長”,幾近山頂,,層次極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邊山體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有千米之長的街道,,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天街”。因為古村時常會被山間的濃霧所籠罩,,時隱時現(xiàn)的街道,,猶如天上的街市一樣。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修建起的山間梯田,彎曲回繞,,密如斑馬條紋,。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jīng)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周邊千棵古樹環(huán)抱,、萬畝梯田簇擁,,四季花海展示驚艷的“大地藝術(shù)”。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傳著婺女的美麗傳說:堯帝時,,天下洪水滔滔,婺源這樣一個山區(qū),,也家家戶戶被水淹沒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圍、無處逃離的時候,,遠方漂來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騎在一條巨大的鳙魚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個個孤立無援的山里人拉上魚背,,逃出了洪水包圍。后來,,水消退了,,大鳙魚干死了,化為婺源境內(nèi)的大鳙山,,那個美麗的女子,,也飛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們眨著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話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園。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墻黛瓦仍舊是徽味十足,,較現(xiàn)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于傳統(tǒng)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過問題來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饒的嗎?怎么會與江南徽州糾纏不清呢?這可是婺源人的一個結(jié),。

婺源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千余年,。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記載:“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边@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這就是說,,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于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說自己是徽州人這點沒錯,,不過意思是指古徽州這一府六縣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這個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運動中,他們強調(diào),,婺源從文化,、軍事、經(jīng)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并標語要求:重回徽國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边€有“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薄皩幾霭不展恚蛔鼋魅??!蔽依諅€去,可見民間對于徽州的認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婺源劃歸江西的呢?這要說到民國時期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于所謂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婺源縣紫陽書院以及旅京、旅滬,、旅(無)錫,、旅休(寧)等處婺源同鄉(xiāng)會疾聲力呼,紛紛請求免于改隸,。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績溪人胡適的參與下,婺源終于劃回安徽,。據(jù)說,,原先該縣買食江西鹽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變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興高采烈,認為還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贛東北等地區(qū)由解放軍“二野”解放,,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地區(qū)由“三野”部隊接管。在兩支部隊軍管會分割的體制下,,婺源縣于同年 5月再次脫離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梁專區(qū)。

呵呵,,就這樣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變成了熱情的江西老表。

篁嶺的故事

篁嶺的老祖宗是來自中原的曹姓人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戰(zhàn)亂時往往引發(fā)了大量的北人南遷,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篁嶺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黃巢起義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南遷的。曹氏一脈相傳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他們先在歙縣停留六代,,后輾轉(zhuǎn)反復(fù)二百余年才最終在這片幽篁之地——篁嶺駐足。

不僅是篁嶺,,整個婺源,,甚至整個徽州府都是北人為避戰(zhàn)亂南遷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許是這兒的如畫山水,、也許是這兒的溫潤氣候,,顛沛流離幾個世紀的心靈累了,他們停下來,、靜下來去欣賞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這兒也許是最像他們老家的地方。

曹氏傳人曹文侃是篁嶺古村的先祖,,創(chuàng)始人,。傳說,一日他在篁嶺的山腳下耕田欲返家時,,耕牛卻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說:明早吾歸,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孫后世生生不息。這個傳說發(fā)生在明朝宣德年間,,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孫繁衍,成為篁嶺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時,,篁嶺成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倆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權(quán)利,,呵呵,,民間至今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俗諺,。

說到篁嶺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縮影。所謂“水口”,,風(fēng)水書籍這么說:“水口者,,水既過堂,與龍虎案山內(nèi)諸水相會合流而出之處也”,。形象地說,,水口的很多作用與今天的城市廣場、公共綠地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體建筑格局中有“門戶”和“靈魂”之譽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嶺水口不僅指水源所從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當(dāng)于村口,更在于對風(fēng)水的訴求,,是村民命運,、前程的象征,也寄托著群落,、宗族美好希望,。為了達到自然環(huán)境與風(fēng)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調(diào)整,,如溪流架橋“關(guān)鎖”作用;輔亭閣,、牌坊、水碓以鎮(zhèn)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貓”紅豆杉,,這僅靠“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約束是不夠的,。

“山居人家”篁嶺,共有“三橋六井(塘)九巷與天街”,,構(gòu)造村莊的主體,。“三橋”,,即步蟾橋,、安泰橋和通福橋。六井·塘”,,有五色魚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熬畔铩?,即大豐巷、擔(dān)水巷,、添丁巷,、廳屋巷、團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們在以天街為“主軸”的基礎(chǔ)上縱橫交織,,曲折延伸,通達于村莊的每家每戶,,每個角落,。已有百年歷史的天街歷來是古村落原住民商業(yè)交往、聚集議事,、廟會采風(fēng)交流場所,。

篁嶺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廳”和“五桂堂”最為有名,。

“官廳”,,顧名思義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的地方。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嘉慶年間官廳雙層構(gòu)造,頂帶軒棚,氣勢較大,,顯示了主人的身份,。規(guī)避戰(zhàn)火、擇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時期活躍在士界商界,,他們“商而兼士,賈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與鄉(xiāng)土觀念促使其一有積蓄便攜資奉親歸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興土木修園林,、建廣廈頤養(yǎng)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體系的輝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從一張封條說起,。在篁嶺村落的歷史里,,家家戶戶每逢嫁女,都會在嫁妝上貼上封條,,上面書寫“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為何在幾百年的歷史里,,一個南方村落嫁女會寫一個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實前面的字不重要,重點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處宅院之名,,但更深遠地講,它是曹氏族人的榮光,。記不清過了多少代,,篁嶺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員,,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宮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個篁嶺曹氏族人的榮譽,,也成了他們身處于大山之地,不廢耕讀,、勤于奮進的寫照,。從此篁嶺一脈的曹氏,就用一張封條——“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為自己的出身還有名望做了名片,。

曬秋文化

春秋季節(jié)的篁嶺似打翻的顏料桶,,漫山遍野大紅、大黃、深綠,、淺白,。人們將一年勞作成果用竹篩匾晾曬,才有了聞名遐邇,、世界獨一無二的“篁嶺曬秋”,,成為最美中國符號。

在古時,,勞動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獲的糧食農(nóng)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陽下晾曬干燥,以便可以長時間保存,。

然而篁嶺因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guī)缀鯖]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曬,,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本世紀初,有寫生的畫家來到這個山村,,立馬被村民晾曬的場景所折服,,這也是“篁嶺曬秋”最早的版本了。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種村民晾曬農(nóng)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篁嶺曬秋已經(jīng)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化符號”地方。曬秋,,使人真切聽到了大地萬物同太陽之間亙古的呼喚和應(yīng)答,。

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十二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罩菖品环N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文革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dāng),,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dāng)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dāng)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dāng)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隆K郧閷捄?,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dāng)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dāng)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辈芟@Ь吹乩^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妫唬骸熬`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dāng)自大,?!崩闯懈钢荆婕訑U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dāng)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爸裆綍骸敝鲜恰跋采厦飞摇保率恰巴映升垺?,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dāng)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dāng)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婺源篁嶺導(dǎo)游詞篇十三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嶺,,這個被稱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地方,。因為,篁嶺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樹、曬秋文化,、徽派建筑,、風(fēng)俗傳說...這些都是婺源的精華,而篁嶺全都有,。

篁嶺,,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它地處婺源石耳山脈之間,,整個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順著進村步道可輕松到村落水口,,篁嶺枕山面水,,山后來龍,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排布,,屬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約有128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墻,,飛檐拱門,沿坡而建,,層層疊起,高低錯落,。它們“向上生長”,,幾近山頂,層次極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邊山體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有千米之長的街道,,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天街”,。因為古村時常會被山間的濃霧所籠罩,時隱時現(xiàn)的街道,,猶如天上的街市一樣,。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們祖祖輩輩修建起的山間梯田,,彎曲回繞,,密如斑馬條紋。

篁嶺因“曬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jīng)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周邊千棵古樹環(huán)抱,、萬畝梯田簇擁,四季花海展示驚艷的“大地藝術(shù)”,。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傳著婺女的美麗傳說:堯帝時,天下洪水滔滔,,婺源這樣一個山區(qū),,也家家戶戶被水淹沒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圍,、無處逃離的時候,,遠方漂來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騎在一條巨大的鳙魚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個個孤立無援的山里人拉上魚背,逃出了洪水包圍,。后來,,水消退了,大鳙魚干死了,,化為婺源境內(nèi)的大鳙山,,那個美麗的女子,也飛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們眨著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話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徽州仍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心靈故園,。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均極豐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墻黛瓦仍舊是徽味十足,較現(xiàn)在的徽州核心地帶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極為直觀地看出婺源人對于傳統(tǒng)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過問題來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饒的嗎?怎么會與江南徽州糾纏不清呢?這可是婺源人的一個結(jié)。

婺源從唐宋以來就一直隸屬于徽州,,歷時已千余年,。翻開清代的地圖,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罩莞奈髂弦唤峭怀?,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記載:“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休寧祁門婺源角,績溪府北黟西守,?!边@是用詩歌的形式,對徽州一府六縣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這就是說,,徽州府所轄的六縣中,歙縣是首縣,,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縣則恰恰處于整個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說自己是徽州人這點沒錯,不過意思是指古徽州這一府六縣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這個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運動中,,他們強調(diào),婺源從文化,、軍事,、經(jīng)濟及民生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與徽州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并標語要求:重回徽國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隸贛,,死不隸贛,生生死死決不隸贛,?!边€有“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寧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我勒個去,,可見民間對于徽州的認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時候?婺源劃歸江西的呢?這要說到民國時期了,。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紛爭,,婺源兩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蔣介石出于所謂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劃歸江西省管轄,。這引起了徽州人強烈的不滿,婺源縣紫陽書院以及旅京,、旅滬,、旅(無)錫、旅休(寧)等處婺源同鄉(xiāng)會疾聲力呼,,紛紛請求免于改隸,。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績溪人胡適的參與下,,婺源終于劃回安徽,。據(jù)說,原先該縣買食江西鹽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變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興高采烈,,認為還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贛東北等地區(qū)由解放軍“二野”解放,以屯溪為中心的徽州地區(qū)由“三野”部隊接管,。在兩支部隊軍管會分割的體制下,,婺源縣于同年 5月再次脫離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強制劃入江西,隸屬浮梁專區(qū),。

呵呵,,就這樣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變成了熱情的江西老表,。

篁嶺的故事

篁嶺的老祖宗是來自中原的曹姓人家,。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戰(zhàn)亂時往往引發(fā)了大量的北人南遷,,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移民,。篁嶺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黃巢起義這一歷史背景下,開始南遷的,。曹氏一脈相傳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脈,,他們先在歙縣停留六代,后輾轉(zhuǎn)反復(fù)二百余年才最終在這片幽篁之地——篁嶺駐足,。

不僅是篁嶺,,整個婺源,甚至整個徽州府都是北人為避戰(zhàn)亂南遷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許是這兒的如畫山水,、也許是這兒的溫潤氣候,顛沛流離幾個世紀的心靈累了,,他們停下來,、靜下來去欣賞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這兒也許是最像他們老家的地方,。

曹氏傳人曹文侃是篁嶺古村的先祖,,創(chuàng)始人。傳說,,一日他在篁嶺的山腳下耕田欲返家時,,耕牛卻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說:明早吾歸,,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孫后世生生不息,。這個傳說發(fā)生在明朝宣德年間,,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孫繁衍,,成為篁嶺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時,篁嶺成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倆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wù)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權(quán)利,,呵呵,民間至今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俗諺,。

說到篁嶺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縮影,。所謂“水口”,,風(fēng)水書籍這么說:“水口者,水既過堂,,與龍虎案山內(nèi)諸水相會合流而出之處也”,。形象地說,水口的很多作用與今天的城市廣場,、公共綠地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體建筑格局中有“門戶”和“靈魂”之譽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嶺水口不僅指水源所從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當(dāng)于村口,,更在于對風(fēng)水的訴求,,是村民命運、前程的象征,,也寄托著群落,、宗族美好希望。為了達到自然環(huán)境與風(fēng)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調(diào)整,,如溪流架橋“關(guān)鎖”作用;輔亭閣、牌坊,、水碓以鎮(zhèn)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風(fēng)聚氣”,。篁嶺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貓”紅豆杉,,這僅靠“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tǒng)習(xí)俗約束是不夠的。

“山居人家”篁嶺,,共有“三橋六井(塘)九巷與天街”,,構(gòu)造村莊的主體?!叭龢颉?,即步蟾橋、安泰橋和通福橋,。六井·塘”,,有五色魚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熬畔铩保创筘S巷,、擔(dān)水巷,、添丁巷、廳屋巷,、團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們在以天街為“主軸”的基礎(chǔ)上縱橫交織,曲折延伸,,通達于村莊的每家每戶,,每個角落。已有百年歷史的天街歷來是古村落原住民商業(yè)交往,、聚集議事,、廟會采風(fēng)交流場所。

篁嶺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廳”和“五桂堂”最為有名,。

“官廳”,顧名思義是供權(quán)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的地方,。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嘉慶年間官廳雙層構(gòu)造,頂帶軒棚,,氣勢較大,,顯示了主人的身份。規(guī)避戰(zhàn)火,、擇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時期活躍在士界商界,,他們“商而兼士,,賈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與鄉(xiāng)土觀念促使其一有積蓄便攜資奉親歸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興土木修園林、建廣廈頤養(yǎng)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體系的輝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從一張封條說起。在篁嶺村落的歷史里,,家家戶戶每逢嫁女,,都會在嫁妝上貼上封條,上面書寫“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為何在幾百年的歷史里,一個南方村落嫁女會寫一個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實前面的字不重要,,重點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處宅院之名,但更深遠地講,,它是曹氏族人的榮光,。記不清過了多少代,篁嶺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員,,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宮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個篁嶺曹氏族人的榮譽,也成了他們身處于大山之地,,不廢耕讀,、勤于奮進的寫照。從此篁嶺一脈的曹氏,,就用一張封條——“山東祖樵國郡上蔡世家五桂堂”為自己的出身還有名望做了名片,。

曬秋文化

春秋季節(jié)的篁嶺似打翻的顏料桶,漫山遍野大紅、大黃,、深綠,、淺白。人們將一年勞作成果用竹篩匾晾曬,,才有了聞名遐邇,、世界獨一無二的“篁嶺曬秋”,成為最美中國符號,。

在古時,,勞動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獲的糧食農(nóng)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陽下晾曬干燥,,以便可以長時間保存,。

然而篁嶺因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guī)缀鯖]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曬,,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本世紀初,,有寫生的畫家來到這個山村,,立馬被村民晾曬的場景所折服,這也是“篁嶺曬秋”最早的版本了,。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種村民晾曬農(nóng)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篁嶺曬秋已經(jīng)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化符號”地方,。曬秋,,使人真切聽到了大地萬物同太陽之間亙古的呼喚和應(yīng)答。

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外界稱為“曬秋人家”,。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fù)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fù)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fù)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fù)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