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1
最近學習了《做研究型教師》這本書后感受很大,,受益匪淺,成為我教學生涯中的一個新的起點,,鞭策我進步的動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覺得做研究是理論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在為期一學期的學習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受益匪淺,,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意義,,什么是研究型教師,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師,,還有如何寫教育博客,,等等。我逐漸認識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成為一名研究者,,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只有研究型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是教師專業(yè)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就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教師要做一個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經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養(yǎng)成對自己的教學與教育活動進行評價與反思的習慣,,這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基點??梢酝ㄟ^教學日記與教育筆記較好地記錄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動研究,。教師應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匯總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始終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2
在我國,盡管“研究型教師”的提法已經有一些年頭,,關于教師為什么要做研究,、如何做研究等也有不少探討。我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培訓工作者,,也比較關注教師科研活動,,并從事教師科研指導工作。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參考書籍而感到苦惱,。一些關于研究的書籍要么理論艱深,,晦澀難懂;要么程序復雜,枯燥乏味,。近日讀到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鮑傳友博士的新著《做研究型教師》,,不覺眼前一亮。該書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卻很豐富,,既不乏理論闡述,,也有實踐操作分析;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案例豐富鮮活,,貼近教師生活,。它為廣大一線教師指出了一條開展教育研究的光明大道。
以案例學習為載體,,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溝通橋梁,。過去,我國的教師培訓有過于理論化的傾向,,而扎實的研究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因此應該注重提高教師做研究的實踐能力。但是,,如果只注重操作方法的訓練又會使教師過于專注技巧,,而忽視理論上的學習和反思,導致“矯枉過正”,,使教師能夠收獲到“魚”卻不能收獲“漁”,。可以說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是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老問題和大問題。如何架設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更好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做研究型教師》一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嘗試。該書以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恰到好處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一些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生活化,、情境化,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研究的趣味和魅力,,從經驗走向理論自覺,。
教師研究要有問題導向。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他們做研究第一個障礙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問題,。缺乏問題意識可以說是當前廣大中小學教師研究的通病?!蹲鲅芯啃徒處煛芬粫雅囵B(yǎng)教師的問題意識,,教會教師發(fā)現問題作為寫作的一個重要目的。書中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案例分析都圍繞問題而來,,具有很好的問題指向性,這對于培養(yǎng)一線教師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以問題為中心的寫作方式特別適合教師培訓的需要,,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培訓不僅貼近教師生活場景,而且有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能,。
教師研究重在方法。在很多次培訓中,,筆者發(fā)現有很多教師都有做研究的強烈愿望,也有做研究的很好設想,,但是總認為自己“做不好研究”“不敢做”“做的不像樣”,,因而“羞羞答答”、半途而廢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此可見,,教師對科研活動的畏難情緒盡管有觀念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對研究過程和方法的陌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又一通病,。《做研究型教師》一書不惜大量篇幅列舉和闡述了易于被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掌握的'科研方法,,為廣大教師從事科研掃清了技術上的障礙,,使得看似“神秘復雜”的科研活動變得容易操作,是一本很難得的教師培訓教材,。
合理表達研究結果,,實現教師共同成長,。當前對一線教師如何表達自己的科研成果既缺乏應有的重視,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實際上科研成果的表達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參與科研的興趣和教學反思能力,,也有利于推動教師同行進行科研交流,實現科研成果共享,,從而共同成長,。因此,指導教師科學地進行研究活動,,規(guī)范地表達科研成果,,成為《做研究型教師》的又一亮點。
著名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朱棣文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獲得諾貝爾獎的秘訣是什么,,是嘗試和自信。嘗試是一種行動,,自信是觀念,,在觀念上沒有自信,仍然不會有嘗試的行動,。”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3
1,、學習
智慧來自學習。生命如樹,,學習就是生命的根須,,教師只有讓學習成為生命的狀態(tài),才能讓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常駐,。教師作為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一個信息源,,更要具有相當的學習力,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釋放知識能量的同時,也是挖掘自身知識庫藏的時候,。只有勤于學習,,廣采博取,才能讓自己原有的“一桶水”變?yōu)?ldquo;奔流不息的長流水”,,才可能對教材有真知灼見,,才可能于平凡中見新奇,課堂上,,才可能“口含靈珠,、游刃有余……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師具有智慧,,離不開原有的知識積累,,更離不開長期的不斷學習。“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愛心
教師的智慧來自于愛,。愛,,是人類最偉大、無私的感情,,愛所有人,,更愛我們所有的孩子,要盡力呵護孩子的自尊心,,有心才有智慧,,心中有學生才有智慧。記得一位學者說“做教育愛是前提,,愛是智慧,,愛學生就是愛自己。”胸懷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氣各異,,興趣愛好互有差異的學生;不僅做學生的良師,更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更把學生的喜怒哀樂、寒暑冷暖放在心間,。用自己教育的智慧和真情喚醒每個孩子的理想和信念,,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也許他們并不完美,,也許他們只是遲開的花朵,,只要我們善于把他們的潛能發(fā)掘出來,就能促使其成才,。能真心的愛學生,,永遠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學生,,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讓學生在感到師愛之后,學會愛別人,,學會怎樣以愛心與人相處,。只有把學生的成長真正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緊密相連時,才會增強愛的情感;只有教育學生成長的同時,體驗到自己人生價值,,才會真正感受到愛的情感,。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小的時候,曾將一把石子遞給雜貨鋪老板“買糖”,,雜貨鋪的老板遲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賣”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生,。”這個雜貨鋪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者的智慧與情懷,他沒有以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維護了一個幼小生命的尊嚴,。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所以也找不到一種通用的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的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勤讀、細讀,,用智慧與理性去讀,。
3、讀書
智慧來自多讀書,。“讀書萬遍其意自現,。”與書為伴,營造自我書香世界,。讀書是成才的最好途徑也是惟一捷徑,。每天給自己安排一點讀書的時間,增加閱讀量,,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跨越由這些經典構成的橋梁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過程。人類的教育雖然不斷變遷與發(fā)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會變化,,教育培養(yǎng)人的功能不會變化,教育過程的內在規(guī)律不會變化,。如教育創(chuàng)新,,雖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對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論述,現在可能并沒有超過陶行知,。因此,,現代的許多教育新思想,其實只不過是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語言和案例與過去的大師對話而已,。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yǎng),,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沖擊與交流,。從過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師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有心的教師會認真閱讀教育的重要文獻,,認真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讀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4,、反思
智慧來自反思,。反思是一種學習方法,反思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對一件事情進行反思,,對一個階段的工作進行反思,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前進途中必有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反思可以升華思想,、凝結智慧。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chuàng)新,。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于實踐,反過來,,通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一個經常地并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fā)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fā)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愿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并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反思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不斷學習和思考,,通過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能力。根據自己的實際,突出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提高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突出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探尋,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5,、創(chuàng)新
智慧來自創(chuàng)新。教育的對象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這就決定了教師工作必須要有創(chuàng)造性,,智慧型教師不但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還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自己,,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不斷出新,,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了,智慧豐富了,,必然會帶出一大批擁有智慧,、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勤于思考,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超越自我,,善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智慧型教師”將成為我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4
秋風送爽,送來了海峽那邊一縷清風.8月底,在高密教體局的組織下,有幸聆聽了臺灣名師李玉貴老師的三場精彩報告,她娓娓道來,輕聲漫語,仿佛饕餮大餐,令人震撼.當下有幾點思考,與同仁們分享:
一,、教書是為了育人
1.課堂為誰而進行?
李老師說“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fā)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xù)續(xù),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yè)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fā)言的孩子說句:下次想好了再說.”毋庸置疑,李老師站在孩子的視角,為孩子們發(fā)聲!我也在思考,我的課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們的課堂為誰而進行?你教的是孩子還是課程?
鄭立平老師的囑托又回響在耳旁:“我們在教師職業(yè)上無論做什么,其實都是圍繞著人展開,也始終是為了人的身心成長這個永恒的目的!你教的學科,無非是工作投射的影子;而你的工作無非是觀照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你的所謂生活,也無非是一個特殊的人---你自己繼續(xù)要撰寫下去的一個故事.當你是天上那顆閃爍著慈愛與敬畏的星,所看到的就都是人生風景.”
今天,聽了臺灣名師李玉貴老師的報告,很多思想與鄭老師的思考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真切的體會到:無論你教什么課,都是一個載體,無論你教什么,都要通過這個載體把德培植進去,把人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有可以帶得走的能力,有完善的人格和終生受益的品質!
2.孩子出現問題怎么辦?
非常佩服李老師的這句話:“我們當老師就是這樣的.都不喜歡病得很重的學生,覺得那是他的問題.我覺得反思是最大的專業(yè)內力,無論遇到怎么樣的小孩,只要我們謙卑地去想:其實是我還沒有找到對的方法,只要我們把小孩的問題放在心上,就可能生成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課堂.孩子是我們教出來的,最沒有資格批評小孩沒能力的就是老師,他們的不足正是我們專業(yè)成長的空間.”說得太好了,我們往往帶著有色眼鏡看學生,我們習慣了給孩子貼標簽,我們甚至經常說某某同學沒治了,某某同學又怎么樣了,可是,我們在表述孩子問題的時候,我們在給孩子下結論的時候,有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把自己也當成對孩子,如果這樣思考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呢?
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我們需要改變,不要把抱怨牢騷當成所謂的教育,我們要留點育人的空間,省下育人的時間,想辦法,找方法,用行動研究去解決這些困難,才能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專業(yè)!而唯有我們專業(yè)了,才能給孩子真正有效的指導,才能得到家長學校的認同,才能得社會更多的尊重!
二,、核心素養(yǎng)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1.為什么是“文化”而不是“武化”?
李老師帶領我們思考:作為教師,如何看待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轉化?她說:我的一個角度就是,教師要把時間、教學重點放在哪里.她提到三件事:第一,課堂教學要扎實落地.第二,課堂教學要有設計感.第三,構筑讓學生有存在感的學習氛圍與情境.她說這其中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看不見的我稱之為課堂文化,看得見的就是所有有形的課程資源.我非常認同“課堂文化”這個說法,為什么是“文化”而不是“武化”?“文化”從哪里來?其實,所有這一切都來自我們教師,我們是“文化”的承載著,傳承者!
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我們需要改變,不要把教育的載體變成教育的目的,不要強制逼迫當成所謂的教育,不要把過度重復和過度訓練當成教育,我們要用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認真設計每一堂課,我們要深度挖掘每一學科的育人價值,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把自我提升,自我修煉當成一生的必修課,只有我們的眼界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才會得以拓展,如果教師的教學視野不夠寬廣,學生往往會被束縛在教師的思想中.我們有“文化”了,我們課堂才會有設計感,才會為了那個更為高遠目標離得更近,也只有我們心里有人,眼里有人,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讓學生有存在感的學習氛圍與情境”!
2.我們培養(yǎng)的是“群山”還是“高峰”?
一直以來非常糾結,因為一部分孩子常常成了另一部分的陪讀,是孩子最先放棄了自己,還是我們放棄了孩子?如果是你的孩子呢?如果是你呢?我們是不是還會記得,我們曾經也是學生?
李老師追問:“什么叫學習?如果我們只鉆研教學方式,就會看到很多小孩在課堂里學得無助,他每天都在印證自己的不行,、不會,所以我常常說我們的課堂是不是經常誤以為一個小孩說了就是全班到位,個人懂了就是全班到位.”“我們老師常常是最沒有耐心的人,我們個接個地把問題砸給學生,卻連三秒鐘的等待時間都不肯給.孩子如果說得慢一點,頭上就好像盤旋著十兒只氣勢洶洶的禿鷹.”我們曾幾何時這樣想過,這是一個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的老師.
在這個時代,所有的行業(yè)都在研究他們的“客戶”,學生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用多少時間去研究他們,研究學情?這本身就應該是我們工作的重心,而我們常常只關注教材!
不是嗎,因為我們只關注課堂進行的是否順利,只關注有沒有孩子幫我們把課堂進行到底,可是我們真的關注到每一個孩子了嗎?我們是否在乎那些迷茫的眼神?我們是否看到那幾個無助的眼神?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李老師不愧是研究型的老師,她細膩的指出:“好的課堂是看到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不是都一直會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用什么呢?用學生學的過程來教學.如果我們教學生,以學生學的立場而教學生的話,學生的問題會在教學中自然流淌,老師要有底氣面對學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就是我們學科本身的基本素養(yǎng)夠好.”是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素養(yǎng),我還認識到,無論是課堂還是日常教育管理,我們要把“每一個”放在心上,落在實處,不能為了“高峰”而忽略了“群山”,什么“綠葉和紅花同等重要”,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我們需要的是給他不同的養(yǎng)料,靜待花開!
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需要等待,在等待中,孩子的原力被激發(fā),在等中讓他充滿信心.
三,、有序進行自我規(guī)劃,讓職業(yè)成為專業(yè)
特別認同李老師的一句話:把你討厭的事情做好并做完,你就可以做自己.我想,她這里提到的“討厭的事”應該是與教育無關的瑣事,雜事,畢竟我們的確有很多需要應付的事情,但我們不能被它們碎片化,情緒化,我們還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聽了李老師的報告,尤其是她對孩子的研究,對課堂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對問題深度的剖析,我都感受到,教育,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有意義的事啊?育人不也是在育已嗎?所謂教學相長,大概就是如此.
如何才能“教學相長”如何進行自我規(guī)劃?怎樣才能讓職業(yè)成為專業(yè)?鄭立平老師在《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之道》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述,和大家分享:他說,教育應該是一個發(fā)現學生、發(fā)展學生,發(fā)現自我,、發(fā)展自我的過程,、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教師最基本的工作是教書育人,既教書又育人,并且,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包含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但真正認識到,、并在行動中自覺實踐的不是很普遍,現實中存在“重教書,輕育人”,、“重教學,輕教研”、“重傳承,輕創(chuàng)新”的現象.當教師不僅傳授獲取知識,、探索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方法,而且還注重和研究學生學習欲望的激發(fā)與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還注重和研究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與綜合素養(yǎng)提高,那么,這些教師的教學就進入了“立德樹人”的境界,既教書又育人,既教學又研究,重在育人層面的發(fā)展(包括學生的發(fā)展與教師的發(fā)展)——我們稱為“良師”.
如果再發(fā)展,教師就進入教學的自由王國,教學超越知識、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學規(guī)范,創(chuàng)造出教學智慧,能夠著書立說,提出教育思想,我們描述為:從教的智慧到愛的藝術——并稱為“大師”(或教育家),這是教師中的佼佼者,數量不會太多.在這一境界里,教學和愛的奉獻是這些良師和大師生命的一部分,而這些良師和大師的生命也在教學和愛的奉獻中得以升華.
每每品讀老師的這段話,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對教育充滿了愛心,對學生更多了耐心,對工作多了一份恒心.
做李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李老師也是一個幸福的老師,有趣的老師!正如羅崇敏老師所言:“教育讓我們做一個有趣的人.”李老師的確是把興趣發(fā)展為情趣,又把情趣發(fā)展為志趣的好老師!她不但是我們大眾公認的好老師,更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因為李老師把自己做成了研究型教師,用她的專業(yè)成長重塑了教師的尊嚴,我想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第二次成長!感謝李老師三天的傾心付出,感謝我們領導的遠見卓識,感謝老師們的熱情和陪伴,感謝生命中所有的遇見!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5
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動研究。教師應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匯總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始終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的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對教育和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從而匯總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教師研究的問題產生于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并且研究的過程也是從實際情境出發(fā),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進行修正;行動研究同時也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不斷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師實踐的"研究"特征的同時,也突出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整個研究過程中自始自終都貫穿著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這種自我反思,,對于教師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過程,,對于教育實踐而言,,是找到針對即時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有效途徑。教師始終是行動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是日常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研究得目的在于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課堂內的問題因此研究的過程中必然主動容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行動質量的經驗、知識,、方法,、技術和理論,特別重視實際工作者對實踐問題的認識,、感受和經驗,。行動研究實質上也是研究過程和行動過程的統(tǒng)一體。
教師研究問題的確定:從實際中來,。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主要圍繞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其問題的來源從教育教學的疑難重尋找問題;從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捕捉問題;從閱讀交流中發(fā)現問題;從學校或學科發(fā)展中確定問題,。
教師研究的基本程序:從計劃到反思,。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的實施經歷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幾個步驟。首先對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設計,、設想或打算,,教師有意識地將行為納入研究的框架,持續(xù)不斷地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其次教師在行動研究時不斷反思與積累中,,難免形成對問題的新的認識,,也難免會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從而影響原有計劃的達成,,教師行動研究時隨著教育情境的變化和教師認識的加深,,行動也在不斷調整的。第三教師注重收集行動研究過程相關的資料,,以備后續(xù)的反思,、改進之用;最后教師對計劃、行動和觀察進行分析和思考,,全面系統(tǒng)描述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理智判斷和評價,,從而為下一階段的行動提供科學合理的研究方向。
總之,,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勝任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當然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師,,對我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將把參加這次培訓活動當做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契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yǎng),,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做研究型教師的心得體會怎么寫】相關推薦文章:
做四有教師心得體會怎么寫
做一名教師的心得體會怎么寫 當一名教師的心得體會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書筆記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有感 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心得體會
做最好的班主任心得體會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