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一
各位游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tài)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shù)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各位游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jīng)歷1000多年歷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jù)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繼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里,。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于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后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后,,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jīng)歷,,鍛煉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削發(fā)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后,,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于公元690年,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jīng)過36年的奮斗,這位女人終于如愿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贊揚,。武則天的確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xiàn)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圣記碑,,全碑共7節(jié),,故又稱七節(jié)碑。據(jù)說,,由7節(jié)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jié)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余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后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后,,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xiàn)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么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后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愿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后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排列于內(nèi)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shù)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shù)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fā)出陣陣贊嘆,。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nèi)藏也十分豐富。據(jù)述圣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nèi)。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nèi)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shù),。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于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陜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護之列,并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游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后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二
現(xiàn)在我給大家說說華山的概況,。華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形成于距今7億年前,,俗稱“西岳”,。漢武帝把地處五個方位的山封為神山,華山地處西方,,故名“西岳”,。古代還為這5大名山對應了中國古代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華山在西方,,屬金,,華山的形狀剛好象是一個金元寶,到了華山北峰我讓大家在金庸華山論劍的地方和華山這個元寶合影,。
華山得名北魏地理學家儷道元《水經(jīng)注》里所說是因為遠而望之,,有若花狀,古代花和華通用,,故名華山!
1996年華山的纜車的通車,,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我們今天就是乘坐纜車登山。我們先要換乘華山進山專線車進山,,我們現(xiàn)在車子行駛的是黃埔峪旅游專線公路,,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智取華山》這就是當年的尋找向導之路,從檢票處到華山索道的黃埔峪旅游公路全長7.66公里,,花費20_年華山解放了,,胡宗南保安6旅的旅長韓子佩帶領縣鄉(xiāng)民團400多人占山為王,我們解放軍從正面根本打不上去,,繞道后山,,奇襲成功,根據(jù)這一事件拍的電影就叫做《奇襲華山》,,后來周總理看了,,說這件事情充分的表現(xiàn)了解放軍的智勇雙全,后來就改名《智取華山》,。
我們現(xiàn)在可不要走平坦的路上北峰智取華山紀念亭,,我們走智取華山路,也就是那邊的步行路一部分,,我要看看大家有沒有恐高癥,,可不可以上華山的蒼龍嶺等的線路,他和其他路的坡度差不多,,但是要短的多,,你的身體如果適合爬山那我就讓你去,連這里都征服不了,,那上了北峰拍張照片我就要勸你下山了,。
上山要走直線,感受華山的險,,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要走之字型的路,安全容易掌握身體平衡,。
到了北峰我們先穿過北峰飯店,可不要太著急,,北峰飯店有張華山的地圖,,我要給大家講講,一會上山的時候可能就走散了,,我們要先熟悉一下地形才能夠征服華山呀!
這里就是看地圖的位置,,大家先不要著急,先不要看地圖,,兩個屋檐之間看華山的東峰象一個禿頭的老鷹,,那里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一早擠滿了游人,又稱朝陽峰,。旁邊的哪個就是西峰,,直直的,好象刀削的一樣,,在智取華山的電影里,,是敵軍指揮部。也是神話傳說《寶蓮燈》的發(fā)生地,。
現(xiàn)在我們大家轉身過來看這個地圖,,看看華山頂部,是不是象個元寶,。兩邊的突起就是東西二峰,,中間突起就是華山的最高峰南峰,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的地方,,還有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
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北峰,經(jīng)過擦耳巖,,天梯御道就到了蒼龍嶺,,過了蒼龍嶺就是五云峰金鎖關。金鎖關就是上面的四個峰東,、西,、南、中峰的必經(jīng)之路,。到了那里你可以決定去看任何一個峰,,也可以順道把四個峰都逛完。
我們是從黃埔峪進上來的,,另外一條路叫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大家跟我再上幾個臺階就可以看見自古華山一條路了。
大家現(xiàn)在往下面看,,下面的羊腸小路就是從前上華山的畢竟之路了,,從山腳走到北峰,大概要三四個小時呢!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三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nèi)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nèi)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nèi)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_年,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F(xiàn)景區(qū)內(nèi)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nèi),。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F(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泵钋f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nèi)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nèi)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nèi)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上?,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nèi)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nèi)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nèi)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叭濉奔葹樗麄兊目偡Q,,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nèi)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nèi)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nèi)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倡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華山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以東約120公里的華陰縣城南,,是秦嶺的一個小支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華山北瀕黃河,、渭水,南連秦嶺,,共有五峰,,即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北峰云臺,、中峰玉女,,其海拔都在20_米以上,。古書《山海經(jīng)》道“太華之山,,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望若華然”;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華山“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因為古時候,,“華”與“花”兩字是相通的。也有人說,,華山起名于山頂?shù)纳徎ǔ亍?/p>
華山在五岳之中以雄險著稱,,向有“華山天下雄”的盛譽,。華山屬斷層山,由抗風化能力特別強的花崗巖組成,。大約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秦嶺一帶發(fā)生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一個巨大的花崗巖體的侵入“巖株”,,其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0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至新生代,,由于華山北麓渭河地塹不斷陷落,秦嶺山地幾經(jīng)抬升,,使形成華山主體的花崗巖侵人體出露地表,,并在第三紀新構造運動中大幅上升,加上大自然的風雨雕琢,,形成險拔峻秀的山勢。
“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華山只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峪道可行,,山路逶迤曲折,,艱險崎嶇。玉泉院是游人登山的必經(jīng)之地,,相傳在宋朝,,道士賈得升為其師陳傳(號稀夷)建的祠。因院中泉水與華山上的玉井潛通而命名,,亦名希夷祠,。院內(nèi)長廊回合,殿宇,、亭臺,、秀石別致,,溪流環(huán)繞,茂林修竹,,環(huán)境幽雅,,泉水清冽甘美,。康有為曾寫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合樹無憂,,泉聲岳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
從玉泉院進山,,南行2500米,,有石門擋路,,這就是五里關,人稱“第一關”,。不遠處希夷峽谷,,又有一道石門,僅容只身通過,,號稱“華鐵門”,俗稱“第二關”,。經(jīng)沙蘿坪,、毛女洞,、過云門,就到了青柯坪,,路程恰為一半,。前面西峰拔地而起,,氣勢磅礴,,北跳秦川,渭河如帶,,黃河隱約可見,?!拔髟缻槑V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坪東有塊“回心石”,石前萬丈陡崖直聳云端,,令人望而生畏,。游人至此,,上則畏險,退則不舍,,有徘徊猶豫之感,。
從回心石挽索拾階而行就是華山第一天險——“千尺”。危崖峭壁,、突兀凌空,高約20米,,鑿有370多個石階,,左右垂有鐵索,,寬僅容身。仰望直巖嶄立,,一線天開,俯視如臨深井,,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與“千尺”緊鄰的“百尺峽”,,其陡險之狀更甚于“千尺”,現(xiàn)在幾經(jīng)修整,,已化險為夷,?!袄暇鐪稀币彩堑巧奖亟?jīng)險路,,依山傍壑,陡坡直上,,鋪有570多個石階,。相傳是當年太上老君在華山修煉,看到人們開山鑿道,,十分艱辛,便以自己的青牛挽鐵犁,,辟出這條山路,故名“老君犁溝”,。當?shù)赜忻裰{曰:“千尺,、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痹凇袄暇鐪稀钡谋M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崖壁太陡峭了,,連猴子都發(fā)愁。
從北峰南上,,要經(jīng)擦耳崖,、上天梯和蒼龍峰等險道,。在巖陡路窄的擦耳崖,人面壁挽索貼身而進,,有時候巖石會擦著耳朵;至其盡頭壁立60°,,登30級“石”,手足并用,,稱之“天上梯”。過此不遠,,就到了蒼龍嶺下,,一道黑色的山脊,,似蒼龍橫在空中,,首尾各搭一山,上下長達1500米,,登山道就開鑿在嶺脊上,,徑寬不過1米,,中突旁殺,兩側深壑千仞不辨水石,,游人出沒于浮云游絲之中,,令人無不驚嘆,。
“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金鎖關形勢險要,,是華山東峰、西峰和南峰的咽喉,。在三峰之間是一片洼地,西面有鎮(zhèn)岳宮,,它依山巖而建,,松林籠罩,,有名的“玉井”就在院中。每當雨季,,玉井的水溢流出來,,經(jīng)過“二十八宿潭”奔注東西兩峰之間,變成瀑布飛流直下,,成為華山名勝。
西峰也叫蓮花峰,,筆立千仞,,懸絕異常,,峰頂一巨石,,上覆石葉,形如蓮花瓣,,故稱蓮花峰,。峰頂另有一大石,,中部大凹,狀似刀削,,名“斧劈石”,,為“沉香劈山處”。神話“寶蓮燈”中,,華山女神三圣母的兒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地方,。
東峰朝陽峰,,山勢壯麗,,古松參天,峰頂朝陽臺是觀日出的絕妙之處,。每當破曉,,火團冉冉升起,水光相映,,霞光萬道,身臨其境頗有“江山如此多嬌”之感,。峰東北有巨崖直垂,,黃白相間,遠望五指分明,,形如巨掌,因名“仙掌崖”,。傳說是古代河神巨靈劈山開河之處,。過去華山和中條山是連在一起的,,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河神巨靈手托華山,足踏中條,,劈山開河,,使黃河東流大海,。唐代大詩人李白贊頌道:“巨靈咆哮辟兩山,洪波奔流射東海,。”峰東側有險徑“鷂子翻身”通往博臺,,為漢武帝時衛(wèi)叔卿下棋遺址,,相傳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與陳摶在山上下過棋,,宋王輸了華山,,亦名下棋亭,。
南峰是華山主峰,峰有二頂,,分稱“落雁”與“松檜”,其中落雁峰海拔2200米,,是華山最高峰,。在絕頂之處“仰天池”旁的石壁上,鑲刻著“太華絕頂”,、“登峰造極”、“兒視諸峰”,、“洗手摩天”等明清和近代詩人題詞,。
近年來,,華山游客與日俱增,為緩解上山道路擁擠阻塞,,建了華山黃甫峪旅游公路暨“智取華山”登山路,,結束了自唐代以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五
在我國西安出土,,它舉世無雙,獨一無二,是世界值得珍惜的歷史文物!
當我們來看秦兵馬俑時,,秦兵馬俑已發(fā)掘了三個俑坑,,三個坑的總面積是2萬平方米,,大約有50個籃球場大。在三個坑里,,1號坑最大,,這三個俑坑里的秦兵馬俑大約有八千多個。
俑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長方形的軍陣,,多么像秦始皇統(tǒng)率的一支隊伍呀!
走近些去看,有很多兵馬俑手中都拿著武器:什么矛呀,,什么盾呀,等等!武士俑身高大約1,。8米,,體格健壯,,身高和體形勻稱;武士俑戴頭盔,穿鎧甲,,腳穿戰(zhàn)靴,,拿著武器,最后等待開戰(zhàn)!
離秦兵馬俑再近些,,可以聽見他們的呼吸聲,能聽見他們思念家鄉(xiāng)的聲音!
我想:秦兵馬俑已經(jīng)看到了自己的親人,,想擁抱他,,想告訴他自己有多么的自豪,可是,,腳卻怎么也邁不開,只好在原地干著急,。
聽導游說,,這些凹進去的土就是埋秦兵馬俑的坑。
在觀看秦兵馬俑的時候,,我知道第一個發(fā)現(xiàn)秦兵馬俑的人是楊志發(fā),,如果沒有楊志發(fā),就沒有我們這個珍貴的文物!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景點介紹導游詞篇六
釣魚臺在寶雞市寶雞縣東南約30里天王鎮(zhèn)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臺石,,上有困痕,,傳說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開國元勛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這里有釣魚臺,、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qū)、筆架山景區(qū),、金波峽景區(qū)、青峰山景區(qū),、仙人壩景區(qū),、玉皇山景區(qū)等八大景區(qū),,100多個景點,。
釣魚臺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根據(jù)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陜西咸陽城西,,后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臺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后,,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游覽于此,,并賦詩記勝,。
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jīng)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秴问洗呵铩?水經(jīng)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游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
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群峰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郁郁蔥蔥,,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峰聳峙,,翠柏蔥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wěn)如泰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著4棵40余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桿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臺景觀之一,。
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布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guī)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nèi)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中丟失,。據(jù)釣魚臺碑得記載,,這里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臺共40余間,,現(xiàn)在多數(shù)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游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厘米長,,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后,,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臺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臺”3個巨型篆字,。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臺水庫”,。釣魚臺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1973年開工, 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nóng)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臺樓閣和現(xiàn)代建筑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qū)盡收眼底。
釣魚臺水庫為這里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jié),水面碧波蕩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游人乘坐小船或游艇漫游水面,恍如置身于桂林漓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shù)丈之遠,,日光照在迷蒙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云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jié),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游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筑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成為后世人們的俗話,。后來他終于被周文王發(fā)現(xiàn)。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于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chuàng)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yè),,自己亦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