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一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yīng)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zhí)政以后,,經(jīng)過十年的浴血奮戰(zhàn),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quán),,加強思想政治領(lǐng)域內(nèi)的統(tǒng)治,他還設(shè)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
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tǒng)一全國以后,對內(nèi)發(fā)展農(nóng)桑,,對外發(fā)展經(jīng)濟,,并且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御匈奴的侵擾,還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筑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shù)氖拢墙裉焖殉蔀榱酥腥A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
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征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jīng)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后葬于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驪山,背面與渭水相鄰,。驪山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據(jù)史書記載:“驪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黃金,。”秦始皇正是貪其美名而葬在這里的?,F(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秦始皇陵,,我們看到的這個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陵墓的規(guī)模是相當浩大的,,在當時修建這么巨大的一個陵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驪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為了防止流水沖跨陵墓,,將它們都進行了人工改道,改為東西向流;在一個呢,,驪山是一座土山,,對當時修建秦陵來講,就相當缺乏石料,,需要從渭北等地運來,。
而當時沒有先進的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來搬移,,可見當時修建這座陵墓的艱難了,。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設(shè)上都遵循“雖死猶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當時秦咸陽宮的規(guī)模修建的,。經(jīng)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當時的地面建筑現(xiàn)在已蕩然無存了,我們已經(jīng)無法領(lǐng)略秦陵的全貌,。但是從這里出土的巨型夔紋瓦當可以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時地面建筑的雄偉,。
這個瓦當?shù)闹睆绞?1厘米,相當于一個小圓桌,,人們稱它為“瓦當之王”,,使用這樣巨大瓦當?shù)膶m殿,其規(guī)模,、氣勢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內(nèi)外兩重城垣,占地九傾十八畝,,據(jù)說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來高120米,但經(jīng)過了多年的風雨剝蝕,,現(xiàn)在高度僅為46米,。陵冢上當時栽有大量的松柏,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有一種動物叫做魍象,,這種動物專門鉆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腦髓和肝臟,。而松柏散發(fā)出來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懼而不敢前來。因此,,當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蒼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內(nèi)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異寶呢?據(jù)《史記》記載:秦陵是“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睆倪@樣的一段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秦陵地宮的頂端是用28顆夜明珠組成的天冥星;陵內(nèi)還有設(shè)置著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滿了各種奇器異寶;還用水銀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魚膏點長明燈為了防盜墓;還安裝了能自動發(fā)射的暗箭,。《史記》中對秦陵的內(nèi)部只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內(nèi)到底有多少的奇珍異寶呢?我們只能等待陵墓發(fā)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時候一定會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轟動的,。
秦陵的地宮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發(fā)掘,,但是已經(jīng)發(fā)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nóng)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fā)現(xiàn)的,。考古學家根據(jù)發(fā)現(xiàn)時間的先后,,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xiàn)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奔磿r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筑結(jié)構(gòu),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墻,,隔墻上架有粗大的橫梁,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在作戰(zhàn)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cè)翼,、后衛(wèi)四部分組成,。
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cè)翼和后衛(wèi),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cè)擊和從背后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gòu)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里也體現(xiàn)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后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秾O子兵法》中曾經(jīng)講到,古代兵陣布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銳,,整體必宏,。”他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銳的前鋒,,那么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的重要了,。
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zhàn)而著稱于世的,。他們在作戰(zhàn)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zhàn)時的一種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規(guī)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yōu)椤翱祁^”,。由于“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yōu)椤翱祁^銳士”,。從這些“科頭銳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zhàn)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gòu)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gòu)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yīng)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反應(yīng)快速的一支,。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
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jié)繩并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尾,,因為據(jù)說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zhàn)袍,戰(zhàn)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后胸用彩綢扎成的花結(jié),,象征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著兩朵花結(jié),,就表明他曾經(jīng)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于指揮作戰(zhàn)。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說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yīng)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jīng)沙場鍛煉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zhàn),。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個騎兵俑和鞍馬俑也出土于秦兵馬俑的2號坑,。這個騎兵俑的裝束與車兵俑和步兵俑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他頭戴著一頂形制講究的小皮帽,,在帽子兩側(cè)還帶扣,,緊系于頜下,他身著胡服,,這種服飾的特點就是胸部右側(cè)開叉,。騎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并沒有披護,,手上也沒有護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騎兵俑特殊的裝束完全是從騎兵作戰(zhàn)的需要而設(shè)計的,,這樣有便于騎士上下馬方便,。古代對于騎兵的挑選有著嚴格的標準,,不亞于我們現(xiàn)在挑選飛行員,。
秦時明文規(guī)定,騎兵的身高必須在1.73米以上,,體重不得超過75公斤,,年齡也要在40歲以下,同時要體質(zhì)強健,,反應(yīng)機警,,行動敏捷,。這個騎兵俑符合了當時選拔的標準。秦代對戰(zhàn)馬的選擇也是有規(guī)定的,,要求戰(zhàn)馬的高度必須達到1.33米,,這一鞍馬正好符合了這個標準。它耳若削竹,,看起來非常機警;眼若懸鈴;粗大的鼻孔和發(fā)達的胸肌表明這匹馬善于奔跑;從它微張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顆牙齒,說明它當時正處于青壯年時期,。
在陶馬背上雕有鞍墊,,鞍的兩端微微揚起。以前人們認為馬鞍的出現(xiàn)始于西漢時期,,但秦俑坑陶馬鞍的發(fā)現(xiàn)就說明我國在秦代時已使用馬鞍了,。陶馬鞍的出現(xiàn)使騎兵的雙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強了騎兵的戰(zhàn)斗力,。有人說東方藝術(shù)講究群體美,,而西方藝術(shù)追求個體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氣勢和它的群體美,。其實秦俑并不知是講究博大,,它對個體形象的塑造也是細致入微的。秦俑不僅面部表情各異,,而且小到手指紋都刻劃的非常精細,。
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馬俑的發(fā)髻了。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個發(fā)髻,,它是將一頭長發(fā)很規(guī)律的辮在一起,,在發(fā)梢處結(jié)成一個蝴蝶結(jié)。發(fā)髻在頭的右上方,。之所以將發(fā)髻結(jié)在右方,,是因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們把這一概念也體現(xiàn)在發(fā)髻上,,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發(fā)髻還給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精神振奮的感覺,,仿佛使我們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很強的審美觀了,。
三號坑位于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zhàn)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nèi)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fā)現(xiàn)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于儀仗的兵器,,證明這里可能是一個地下的指揮部,。
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筑布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于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于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衛(wèi)多,。這里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于帷幄之中”的將領(lǐng),,可見當時思慮嚴密,布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shù)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yè)已是十分發(fā)達,制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后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F(xiàn)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扒嚆~”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jīng)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沒有生銹,,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jīng)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xiàn)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jīng)過鑒定,,發(fā)現(xiàn)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采用了鉻鹽氧化技術(shù)。鉻鹽氧化技術(shù)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fā)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嘆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制造標準化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制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棱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并不只是現(xiàn)代的許多行業(yè)中講求標準化,、規(guī)范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棱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于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wěn)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說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shù)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jīng)是世界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里,下面我將要帶領(lǐng)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如果說秦俑坑是大中顯武的話,,那么銅車馬展廳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們帶入干戈相交的戰(zhàn)場,而后者則使我們感受到了舒適的宮廷生活,。它們雖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卻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側(cè)20米處,,發(fā)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的銅車馬。按照當時的發(fā)現(xiàn)的順序,,它們分別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它們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因為年代的久遠,,木槨早已腐朽了。其中一號銅車馬碎成了3000多片,。經(jīng)過專家們近8年的修復(fù),,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而二號銅車馬當時已碎成1555片。經(jīng)過2年半的時間,,又使它重新煥發(fā)出了當年的瑰麗姿彩,。據(jù)考證,這兩乘車的體積均為真車真馬的1/2,,它們處處都是依照真人,、真車、真馬制造的,。當時秦始皇曾經(jīng)五次巡游天下,,這兩乘車就是秦始皇車隊中的兩輛。當年,,這兩乘銅車馬的出土曾經(jīng)使多少人贊嘆不已!因此,,它們也被人們稱為“青銅器之冠”。
這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呈前后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為古代的“高車”,也叫“立車”,,因為乘坐這輛車要保持站立的姿勢而得名,。一號車一共有1500余件金銀飾件,顯得華麗富貴,。車上的華蓋直徑為1.22米,。這個華蓋是敞開的,,具有遮陽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遠處眺望,還可以隨時對付突發(fā)事件,。圓形的華蓋與方形的車廂體現(xiàn)了古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思想,。這輛車上還配備有大量的武器。在車廂的前面有一柄弩機,,在車廂的前側(cè)和左側(cè)各有一個箭,,共裝有62支銅簇,。其中有四支平頭簇,,可能是用來發(fā)射信號的。在車廂內(nèi)的箭中還發(fā)現(xiàn)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為止,,它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秦代的,,同時也是迄今考古發(fā)掘中出土年代早的,,而且是形狀完整的青銅盾牌。這一切都鮮明的表明了一號車是用來保護后面二號車安全的,。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溫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厘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輕的為177公斤,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制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shù)之精妙令人贊嘆不已。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fā)達,,四條馬腿也穩(wěn)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
馬的制作技術(shù)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jié)金與42節(jié)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著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采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志,。由于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wěn),,于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qū)”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qū)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厚處為4毫米,薄處為2毫米,。
發(fā)現(xiàn)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fù)時,,發(fā)現(xiàn)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說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后乘式兩部分組成,。后乘式里邊非常寬敞,人在里邊可以坐臥憑依,,非常舒適,。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cè)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后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
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diào)節(jié)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nèi)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nèi)的情況,設(shè)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征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鄧小平閱兵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個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二
陜西省黃河流域內(nèi)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渭河,,三級河流無定河、延河,、洛河,、涇河;長江流域內(nèi)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漢江,、嘉陵江,,三級河流丹江、旬河,、牧馬河,。漢江61959平方公里,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氣候特征境內(nèi)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fù)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三
興教寺是我國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它位于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玄奘其人,,玄類俗姓陳,本名袆,,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zhèn))人,。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jīng),。11歲時(6)他就熟習《法華》、《維摩》,。13歲時(622年)洛陽度僧,,破格人選。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貞觀三年(629年),,因北方連遭災(zāi)荒,,朝廷準許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yīng)當?shù)厝耸空埱螅v《涅磐》,、《攝論》和《般若經(jīng)》,。西域僧侶有參加旁聽的,回去以后,,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
玄奘繼而潛行到達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孑身冒險,過了玉門關(guān),,到達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貞觀三年八月,,玄奘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凌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見,,憑著可汗致所經(jīng)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地經(jīng)過西域奴赤建等10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他離開高昌,進入印度國境以來,,隨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停留參學。廣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如此且行且學,到達那爛陀時前后用時約4年,,當時為貞觀七年(633年),。
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回來后,傾注全部心血譯經(jīng),,不幸積勞成疾,,于公元664年圓寂于玉華宮(在今陜西銅川市)。玄奘去世后,,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在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皇宮內(nèi)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十分敬重玄奘,當聽到玄奘圓寂的噩耗,,曾罷朝志哀,,連連哀嘆:“朕失國寶矣,。”每當看到白鹿原上玄奘的墳?zāi)?,唐高宗都禁不住傷心淚下,。他想長期這樣下去必然有損自己的身體健康,于是詔令將玄奘的遺骨于公元669年遷葬到遠離長安城的少陵原上,,同時修建了寺院,。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親自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意思是要繼承玄奘的事業(yè),,大興佛教,。從此,這個寺院就叫興教寺,。
唐末,,興教寺因戰(zhàn)亂被燒毀,一幸存的是玄奘和他兩位弟子的舍利塔?,F(xiàn)在的興教寺是1922年和1939年重修的,。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這座唐代名剎,。
進入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nèi)的銅佛像是明代遺物,玉佛像是緬甸贈送的,。佛像前的點心,、炸食都是當?shù)厝罕妬硭略荷舷銜r獻的供品。我國憲法明文規(guī)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而興教寺的香火四季不斷,當?shù)乩习傩战?jīng)常來這里拜佛,。
請看這座建筑,,它其實是一個藏經(jīng)樓,在這個藏經(jīng)樓內(nèi)珍藏有歷代經(jīng)卷數(shù)千冊,。西邊的3座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磚塔就是幸存下來的玄奘及其兩個上座弟子的舍利塔,。中間是玄奘的舍利塔,共5層,,23米,,塔底的拱形券洞里有玄奘法師的泥塑像。塔北鑲有《唐三藏大遍覺法師法銘》碑,,碑文記敘了玄奘的生平事跡,。東邊是玄奘上座弟子圓測的舍利塔,西邊是玄奘另一位上座弟子窺基的舍利塔,。玄奘弟子有上千人,,怎么獨這兩人能享有如此殊榮,,被陪葬在玄奘左右呢?這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玄奘從印度回來后,就在慈恩寺內(nèi)潛心譯經(jīng),。盡管他不分晝夜地伏案工作,,然而單靠他一人何年何月才能譯完那600多部經(jīng)卷呢?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身體又日漸不支,。于是玄奘決心物色幾個有志于佛學研究的人,,教會他們焚文,一則幫助自己譯經(jīng),,二則在自已百年之后,,能將自己的事業(yè)繼承下去。一天,,玄奘在曲江岸上散步,,偶然遇到了一位氣度不凡的少年,經(jīng)詢問,,得知他是唐開國元勛尉遲恭之侄,,叫尉遲洪道。玄奘決心收他為徒,。唐太宗得知后,,賜尉遲洪道法名窺基。窺基聰慧好學,,刻苦鉆研佛教經(jīng)論,,很快學會了梵文。他不但成為玄奘譯經(jīng)的得力助手,,還撰寫了多部佛學著作,。他17歲出家拜玄奘為師,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yè),,直到50歲時,死在譯經(jīng)院的書案旁,。人們?yōu)榱吮碚盟g經(jīng)不輟的精神,,特地將他陪葬在玄奘法師的舍利塔旁。
比起窺基來,,圓測成為玄奘的弟子就頗費一番周折,。圓測是新羅(今朝鮮)王的孫子,乘遣唐使船來到長安,。他很想拜玄奘為師,,卻又怕玄奘不肯收他為徒,就設(shè)法買通了大慈恩寺的守門僧人,,每天晚上在窗外偷聽玄奘給窺基傳授識論,。一天晚上,,圓測正在窗外偷聽,卻不料被窺基發(fā)現(xiàn),,當即被“捉拿歸案”,。圓測長跪在地,懇求玄奘收他為徒,。圓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熟悉漢語,在長安佛教界頗有名氣,。窺基害怕他奪走自己上座弟子的位置,,就故意刁難。他讓圓測講解識論,,如有講錯的地方,,玄奘就不會收他為徒了。圓測將計就計,,趁勢將偷聽到的識論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遍,。玄奘十分滿意,當即收他為徒,。后來,,圓測成為識宗的繼承人之一。他臨死前,,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四
西安鐘樓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中華民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xiàn)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yīng)南北的軸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能看到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shù)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fā)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cè)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墻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后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陜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陜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后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于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已經(jīng)被展柜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和評價。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jù)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兩次重修,。據(jù)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樓記》載,,上年陜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出現(xiàn)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修繕事宜,。重修后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shè)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樓內(nèi)設(shè)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五
照金紅色旅游名鎮(zhèn)包括陜甘邊革命歷史展示與紀念中心、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街區(qū),、名鎮(zhèn)公建區(qū),、生態(tài)農(nóng)業(yè)觀光休閑區(qū)、名鎮(zhèn)田園社區(qū),、康體養(yǎng)生與時尚運動區(qū)等“六大片區(qū)”,,現(xiàn)已成為國內(nèi)一流紅色文化休閑名鎮(zhèn)、全國“紅色城鄉(xiāng)統(tǒng)籌”典范,、陜西最美麗小鎮(zhèn),。
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內(nèi)設(shè)主展廳、專題展廳,、多功能廳等,,以圖,、文、實物,、實景、高科技,、沙盤等多種形式全景式,、立體性、多層面,、全方位展現(xiàn)陜甘邊革命歷史,,展現(xiàn)老一輩革命家創(chuàng)建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的光輝歷程。
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紀念碑依托山勢,,立于山頂,,總高33米(寓意1933年創(chuàng)建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紀念碑以簡潔的柱式結(jié)構(gòu)拔地而起,,寓意照金是西北革命的源頭和支柱,。基座四周以浮雕形式展現(xiàn)陜甘邊照金革命史的重要事件和歷史功績,。
照金牧場以雄渾連綿的丹霞山峰為背景,,四季景致各異,內(nèi)含天然密林,、小型濕地以及滑草場,、靶場、山地自行車道,、露營區(qū),、燒烤區(qū)等游樂設(shè)施,是游客體驗歐式風情的度假勝地,。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六
紅石峽名冠邊塞,,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林,,必在此地設(shè)宴諷詠唱和。因此,,東西石壁題刻極多,,題詞、題字,、碑,、碣大小多達160多塊,似一天然碑林,。諸家書法各放異彩,,字大者達6米,,小者不及寸,真,、草,、隸、篆俱全,,更有少見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飛揚,堪稱壯觀,?!按竽饻薄ⅰ伴L天鐵垛”,、“天邊鎖陰”,、“雄鎮(zhèn)三秦”等,刻畫了地勢的險要;“天外奇峰”,、“翰海蓬萊”,、“天開畫圖”、“天成雄秀”等到,,歌頌贊美了此景此境的優(yōu)美;“中外統(tǒng)一”,、“漢蒙一家”及蒙文石刻,反映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心愿,。尤其是大革命時期杜斌丞、劉志丹等榆林中學師生題刻的“力挽狂瀾”和抗日民族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寫的“還我河山”,,抒發(fā)了愛國志士誓保國土,、振興中華的豪情壯志。晚清將領(lǐng)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lián)“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也頗有文采,。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書寫“紅石峽”三字刻鑲于峽亭之上,,為古跡增輝。紅石峽豐富多樣的石刻,,是長城書法藝術(shù)的一大寶庫,。紅石峽是萬里長城中罕見的瀏覽勝地,是塞上明珠,。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七
棗園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處,。園內(nèi)林木茂盛,,樹種繁多,,有梨樹,、棗樹、銀杏,、刺柏,、柳樹、槐樹,、皂角,、杏樹等。其中棗樹就有90多株,,棗園因棗樹多而得名。園內(nèi)現(xiàn)有22孔窯洞,、100余間瓦房和一座蘇式小禮堂,,占地面積80多畝。這里原來是一個破落地主申有安的莊園,,后來他將園子和園內(nèi)的窯洞賣給了駐防延安的國民黨師長高雙城,。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將其收為公有。1939年,,中央社會部在這里居住,,遂改名為“延園”。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往這里,。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八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九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xiàn)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yīng)南北的軸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鶠檎叫危?.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能看到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shù)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fā)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cè)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墻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后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陜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陜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后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于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已經(jīng)被展柜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和評價,。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jù)說是在微雨朦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兩次重修,。據(jù)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樓記》載,上年陜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出現(xiàn)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修繕事宜,。重修后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shè)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樓內(nèi)設(shè)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終于寫完畢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榆林,。我是夕陽紅國際旅行社的金牌導游胡姐,希望我們合作愉快!今天我們一起觀賞古城榆林的勝景——紅石峽,。請隨我來!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出榆林古城,,沿榆溪河北行3公里,,便到了東西對岸紅巖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其中的紅石峽?!队芰指尽飞险f:紅石峽“山皆紅石,,環(huán)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山之兩崖,,飛湍電轉(zhuǎn),紅影外浮”,,“峽中榆柳蔭映,,鳧鷺唼呷”。所以游人說,,紅石峽風景幽美,,像是江南,又似仙境,,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guān)于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fù)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cè)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于此,?!爆F(xiàn)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伙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余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一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nèi)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nèi)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nèi)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jié)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lǐng)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二
而在民間,,寶塔的傳說則來源于口口相傳,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寶塔區(qū)居民蘇世勝和曹淑珍傳承父輩講述,、整理而來的“惡龍之爭”和“紅毛鍵牛下凡”之說,。一說認為大唐天寶年間,膚施縣(延安舊稱)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榮,,不想來了兩條惡龍傷食人畜,,鄉(xiāng)民叫苦連天。玉皇大帝命眾神下凡修建“鎮(zhèn)邪塔”,,九級塔身,中間放置一尊金人像,,從此膚施縣災(zāi)患平息,兩條惡龍被“金人”所縛,,也逐漸變得溫順善良起來。另一說則大致是講有只紅毛鍵牛下凡后濫傷無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飯。有兄妹兩人修塔鎮(zhèn)魔,。塔蓋成后將牛頭壓住,,被塔壓住的紅毛鍵牛變成了臥牛山,如今站在寶塔山對面的清涼山上遠望,,臥牛山的牛頭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處,,脖子像張拉彎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頸,,尾巴從延河的轉(zhuǎn)彎處一直延伸到黃蒿彎溝里,。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三
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yōu)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逝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yīng)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吧,。
成蔭,,路的兩旁逝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jīng)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jīng)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guān)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shù)氐拿袼罪L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里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飾品,,那么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里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四
紅軍兵營舊址:位于新白石崖礦路口一天然巖洞,,人稱“紅軍洞”。洞深約70米,,寬約50米,,常年溪流由洞口流出。紅軍洞位于三面絕壁之上,,位置隱蔽,,是當年紅軍進行革命活動和游擊戰(zhàn)術(shù),轉(zhuǎn)移戰(zhàn)士的秘密場所,。
大香山寺:位于景區(qū)腹地的大香山上,,大香山三峰排空,狀如筆架,,壁立千仞,,蔚為壯觀,亦為三石山,。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于符秦,,興盛于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余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nèi)著名的佛都圣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圣果院于中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后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游人如織,,絡(luò)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qū)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大香山景區(qū)是以展現(xiàn)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qū),現(xiàn)有同善堂,、奇峰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云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九龍寨景區(qū)位于瑤玉川和廟灣分水嶺,,主要景點有九龍寨,、唐王洞(觀音寺)、九龍寺,、觀音堂,、龍泉寺、妙善公主梳妝樓等遺址,。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五
從西安市去驪山風景區(qū)三十公里,,大約需要四十分鐘,沿途要經(jīng)過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國有句俗話叫“走馬觀花”,,我們現(xiàn)在是走車觀花。
請諸位看看北邊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墻,,這城墻非但是中國,,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墻。它建于十四世紀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為秦王坐陣西安,。秦王特燒大磚,,修建了它,包括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樓和城中的鐘,,鼓樓,。城墻周長十二公里,,城墻上寬12—14米,可以十馬并行,,費時八年方才完工,。城外有寬約二十米護城河圍繞,城上女墻上有炮樓,,床子駑等守城利器,。從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余年,它從未在戰(zhàn)爭中被攻下過,。這些年一些電影,、電視劇涉及古代攻城戰(zhàn)守的場面,好多都是在這里取景拍攝的.,。
現(xiàn)在我們走的這條路叫咸寧路,,靠我們左邊,那林木叢生欄桿圍繞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園-----興慶公園,,興慶公園舊址是大唐王朝興慶宮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長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余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興慶宮是唐朝黃帝專門閑樂的大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便在這里住過很久,,大詩人李白還為她寫過有名的贊美詩《清平調(diào)》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興慶宮的南面為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們常喜歡清靜,來這里讀書和復(fù)習功課,。
現(xiàn)在我們的汽車在西安東二環(huán)路行駛,,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來,,西安和全國各大城市一樣,各行各業(yè)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陸續(xù)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外,,,三環(huán)(第三環(huán)城路)以列入開鋪計劃之中,。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六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nèi)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nèi)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nèi)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luò)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nèi)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yīng)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介紹陜西導游詞篇十七
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jié)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20___年)右內(nèi)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0___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唐代200多年間,,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yǎng)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jù)史載“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shù)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jié)壇供養(yǎng)。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yǎng),,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fù)到最大規(guī)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guān)中名剎,,“藏經(jīng)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jīng)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shù)?,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維修。___期間,,紅衛(wèi)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在沉寂了1120___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nèi)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shù)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并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nèi)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