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課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 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概括課文內容,。
2,、 學習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 在熏陶感染中引導學生體味生命的意義,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教學重點:學習用心理描寫塑造人物,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一,、導入新課
1,、講述故事《地震中最堅強的人》汶川縣的映秀小學的一女生,沒了左腿還是爬了出來!------
2、提問:為什么她能夠忍受這么大的痛苦?
3,、請學生簡單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閱讀與概括
1,、快速閱讀
要求:默讀,、 注意速度、 抓住內容要點(教師巡視,解答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問題)
2,、概括主要內容
文章寫“我”和戰(zhàn)友在利比亞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場遇險,。
三、細讀文本
1,、粗讀課文后,你覺得“我”被困沙漠中,總的感受是什么?(痛苦)
2,、請用“——”劃出我遇到的苦,。
#因血液缺水而循環(huán)不暢,寒氣逼人,干渴。#寒風越刮越猛,吹得他團團轉,。#感到呼吸困難,。#找不到任何水,連露水也沒有------
3、對這些痛苦,作者心情如何? 請用“~~~~~~”劃出表心情的語句,。
#寒風就象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痛苦 #我跑不過了,在也沒有力氣了。------絕望 #我感到,有一股圖象的激流把我?guī)У揭粋€寧靜的夢里,。------平靜 #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我們應該繼續(xù)走下去,。------勇敢樂觀
具體分析過程中加強詞句的朗讀、賞析,。
四,、質疑探究
結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的含義。
1,、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nóng)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2、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yè)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朗讀,、學生發(fā)表見解,、教師補充糾正,、朗讀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故事背后的感悟
《地震中最堅強的人》中的女孩為什么能忍受這么大的痛苦?
那是因為她心中有一種巨大的信念,。因為她期盼著自己能夠活著……
《在沙漠中心》是以真實的故事為材料的,故事中的“我” 是作者以自己為原型的,大家知道他后來究竟怎么樣了嗎?
2、走進作者
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1900年生在法國里昂,。
1921年在法國空軍服役,。
1926年開始從事航空事業(yè)。
1939年參加抗德戰(zhàn)爭,。
1940年埋頭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1944年執(zhí)行第十次飛行偵察任務時消失于地中海上空,從此一去不返。
他就是被稱為“藍天白云耕耘者”的法國飛行員作家圣??诵跖謇?。
3、集體朗讀文章結尾,感受作者的樂觀,、堅強,。
七年級語文課教案篇二
《一顆小桃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辨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了解本文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xiàn)它的特點以及憑借小桃樹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寫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堅強不屈,,用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xiàn)它的特點以及憑借小桃樹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寫法,。
2.培養(yǎng)學生堅強不屈,,用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
教學難點:
1.托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2.課文贊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著什么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課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作者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他叫賈平凹,,凹這個字在普通話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來,一齊讀他的名字,。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寫的《太陽路》,。今天再來我們學習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樹。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佇(zhù)孱(càn)嵬(wéi)懊喪(ào)執(zhí)著(zhuó)矜持(jīn)猥(wéi)瑣
(1)佇立:長久地站立,。
(2)生靈:生命。
(3)孱頭:軟弱無能的人,。
(4)矜持:拘謹,,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樣沒有生氣,。
(7)楚楚:較弱柔美。
(8)猥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9)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fā)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二)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1993年創(chuàng)作《廢都》。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三)背景介紹
1976年,,為期十年的_終于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shù)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斗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征_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后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征,。
三、整體感悟
1,、誰來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課文是按這個順序敘述的嗎?誰能按照課文的順序來敘述?
2、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再來看看,,你還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4、“學貴有疑”,你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這是你們認真思考的結果,。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和小桃樹密切相關,,那我們先來弄明白這是一棵怎樣的桃樹?從這個問題入手,再來逐步解決其他幾個問題,。
四,、合作探究
1、聯(lián)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夢是什么?
答:課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夢,,較明確的有兩處:一是孩提時代埋桃核,,“想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二是到城里上學前夕,,桃樹兩尺來高的時候,,那“夢是綠色的”。通讀全文之后不難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過對小桃樹頑強生命力的贊美來表達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時代,,作者便對美好的未來有了朦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進城上學以后,,作者更是“血氣方剛,常要以濟于下的人物”(賈平凹《夜籟》),。這個夢自然是綠色的,,因為綠色象征希望和生機,簡言之便是“奮斗”,,并且“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yè)”,。這便是作者的夢。
雖然走上社會以后,,作者的際遇曾遭受到類似桃樹那般的風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
疲軟,,再不膽怯”(賈平凹《游了一回龍門》),,雨中仍“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作者
的夢是頑強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說:“可憐的小桃樹!”作者認為小桃樹的“可憐”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答:寫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來表現(xiàn)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xiàn)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xiàn)它的可憐。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
五,、總結全文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jīng)風雨仍頑強生存,。贊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斗,定會戰(zhàn)勝磨難,,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
小桃樹是堅強的,在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在風中搖著,,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閃著時隱時現(xiàn)的光,。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不是嗎?夢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內心,,不管多么遙遠在將來,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開放的時候,。
七年級語文課教案篇三
《驛路梨花》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題.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閱讀課文,,了解為什么以“梨花”為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jié)
1,、快速閱讀課文,,并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弦,,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里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范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并聯(lián)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于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為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_”中入獄7年,?!袄婊ā笔撬霆z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艱難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jīng)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后,,當我真誠地面對云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fā)現(xiàn)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為什么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lián)系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tǒng)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著怎樣的象征含義,。
(1)展示
(2)互相點評
小結:你也是雷鋒,,他也是雷鋒,如果我們都是雷鋒,。那么我們的祖國將是什么樣呢?
七年級語文課教案篇四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學目標:
1.識記文中字詞,,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
2.認真閱讀課文,了解文中所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觀點,。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對人物以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4.領會本文行文平易,、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5.學習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過人品性,。
教學重點:掌握本文以小見大、通過具體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寫人方法,。
教學難點:領會本文夾敘夾議,、行文平易、內涵豐富的寫作特點,。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導語:大家看我們語文課本封面的“語文”二字,知道是誰寫的嗎?它出自我們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之手,。字體渾厚圓潤,,氣概凜然,正如葉老先生的品格:寬厚待人,,嚴于律己,。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張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葉圣陶先生,。
老師板書題目: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2.學生通過預習作業(yè)對葉圣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全班齊讀課題,。勾畫注釋1關于葉圣陶和作者的重要信息,。
簡介張中行和葉圣陶:
張中行,原名張璇,,河北省人,,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xù)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F(xiàn)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早期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倪煥之》,?!熬乓话恕笔伦兒螅e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fā)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短篇小說,。葉圣陶還是中國現(xiàn)代童話創(chuàng)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
二,、字詞預習與交流
1.出示任務: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
2.反饋指導:小組開火車讀準字音,,解釋詞義,。全班齊讀生字詞,并找學生用其中至少兩個詞造句,,以檢驗學生對詞義的掌握,。
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懇切(kěn)
譬如(pì rú)朦朧(lóng)累贅(zhuì)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誨人不倦(huì juàn)不恥下問(chǐ)
鞠躬盡瘁(jū gōng jìn cuì)顛沛流離(diān pèi liú lí)
3.解釋下列詞語。
(1)〔修潤〕修改潤色,。
(2)〔商酌〕商量斟酌,。
(3)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誨:教導,。
(4)不恥下問: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指人好學,。恥:以??為恥,。問:請教。
(5)顛沛流離:由于災荒或戰(zhàn)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顛沛:跌倒,,比喻窮困,,受挫折;流離:浪落。
{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來回答,。比喻不計較,,不當一回事,。
三,、閱讀文章,整體感知
1.導語:葉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作者通過那些事件來表現(xiàn)他的品德?下面讓我們再回到課文,,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2.出示任務:
默讀課文,思考:
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
②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
③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3.反饋指導:
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
葉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內心無比悲哀,,寫此文以示紀念,。
②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
待人寬和律己嚴兩方面品德。
待人寬:(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復信;
律己嚴:(第6段)寫話重風格;(第7段)文風重簡潔;(第8段)寫作求完美,。
③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葉老去世自己內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總寫葉圣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第3-5段):詳寫葉圣陶先生待人寬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詳寫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整體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葉圣陶先生的待人寬,律己嚴的高尚精神品質,,下節(jié)課我們通過細讀文章,,品味和體會本文的言語特點。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
1.找出文中的過渡句,,并說明其作用,。
作用: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簡潔有力,。
2.找出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語句,與同學交流,,指出其表達效果,。
(1)記得那是舊歷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消息,,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
萬家團圓的除夕夜,,葉老走了,鞭炮聲所代表的樂景反襯出“我”的悲哀之情,,這就是“雙層的悲哀”,。
(2)晚年,記得有兩次是已經(jīng)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問候,,告辭時,他總是舉手打拱,,還是不斷地說謝謝,。
這里是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葉老盡管患病在床,,他仍依舊“舉手打拱”,說著“謝謝”,,細膩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寬厚待人,,虛懷若谷。
3.本文語言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風格,,你能舉例加以說明嗎?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話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語,,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內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強了文章的厚度。
例如:
(1)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2)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
二、理解寫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寫的都是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瑣事,請舉例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節(jié)的事,,有人到東四八條他家去看他,告辭時,,客人攔阻他遠送,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他鞠躬,,口說謝謝”,這樣一些瑣碎之事,,可見其待人之寬厚,。
又如:對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況,葉老引導明確其區(qū)別,,并監(jiān)督執(zhí)行,。由此可見葉老對待學問嚴謹?shù)某潭取?/p>
這是因小見大的寫法,這些具體而細微的小事,,表現(xiàn)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訓練,。
1.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為師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葉圣陶先生做到了,我們能做到嗎?
2.文中,,為了表明葉老在文風上追求“簡潔”,,作者舉了“了”和“太”兩個例子。讀后,,相信你也頗受啟發(fā),,那么,請打開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無“累贅”之語,,并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