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一
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
元和十年( 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請嚴緝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積極興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成績卓著,。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改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終年七十五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3278·《唐詩鑒賞大典》
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其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除諷諭詩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
白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跡。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二
白居易〔唐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顿x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薄ⅰ敖印倍掷^“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肮诺馈?、“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姷酱它c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僅在最后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豆旁荨愤@首詩題目標有“送別”二字,,很顯然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當時只有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三
這是一首送別詩,語詞工整優(yōu)美,,情真意摯,,為流傳千古的佳作。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唐以后成為科舉試士詩的一體。所送別的是一個出門遠行的友人,。送別的時間是仲春二月的一個晴和的日子,。當送別來到郊野的時候,但見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綠,。這正好觸動詩人的離別情懷,于是眼前景,、離別情融為一體,,寫出了這首送別的詩篇。
傳說白居易十六歲時自江南赴長安(即今天的西安)應試舉人,,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謁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看了他的姓名,笑說:“長安米價正貴,,在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 钡鹊秸归_白居易的詩作,,讀到這首《古原草》,,不由得贊嘆道:“能做出這樣的詩語,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聲大振(見張固《幽閑鼓吹》),。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見出詩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貫主張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詩作巧妙使用隱喻的手法?!豆旁荨愤@首詩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可見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現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實賦草字,,在一望無際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復一年,,伴隨著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變化,,枯榮往復。這兩句平直抒寫,,看似無奇,,實則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榮和枯敗不斷交易的自然規(guī)律。而以“離離”二字冠于句首,,則給人造成一種春草繁茂的印象,。《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張衡《西京賦》:“神木靈草,,朱實離離,。”“離離”是用來描摹果實累累,,枝繁葉茂的景象,。因此,“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二句的重點在“榮”,, 而不在“枯”。這就為下面的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埋下伏筆,。此二句是此詩中的千古佳句,不僅展示了草木的頑強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兩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闊大及春光的和煦,?!肮诺馈薄ⅰ盎某恰本o扣題中“ 古原”,,以人世的興衰與自然界的勃發(fā)的生命力作對照,,以“侵”、接”二字刻繪春草蔓延,、綠野天際的景象,,傳神寫照,可謂善于體物。末句由草關合人事,,遠送王孫,。王孫借指詩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別離之情,,是古詩中的傳統(tǒng),。《楚辭·招隱士》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別賦》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到白居易則極盡描繪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結句用“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把友人間無影無形的依依惜別之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語語如在目前,,魂銷黯黯,不勝其苦,。
這首詩通過古原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精神和對友人的惜別深情。情調昂揚,,使人讀了胸懷開朗,,積極樂觀向上,不象一般送別之作寫得那樣惆悵,,使人讀了傷感,。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前六句都是寫春草,,贊頌它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后兩句才點出送別,;寫春草的筆墨多,,寫送別的筆墨很少。粗略一讀,,似乎是一首贊頌春草的詠物詩,但只要仔細體會一下,,便不難知道:詩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贊頌春草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也就是以此來聯系到人的堅毅頑強精神,從而更好地突出送別之情的,。寫送別雖僅兩句,,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與白居易的眾多詠物詩一樣,,這首詩也蘊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嘆身世,或在哀憐同道,,或指諷權貴閥閱,,或存心帝王回顧,或在演繹詩人對人生的觀察,,或兼而有之,。就詩歌自身的內容來看,它主要抒發(fā)一種對人們屈沒賢材,,爭逐虛名的不滿與憤慨,,并勸諭執(zhí)政者能明察賢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輪軸之材,,肩負起治國的重任,。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四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全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后來人們常用此二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殺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是對“枯榮”二字的具體闡釋,。野草秋枯春榮,,是自然規(guī)律,這不能說明它的生命力頑強,。所以詩人直接說“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十分壯烈的意境。本來,野火烈烈,,瞬間便可把草燒成灰燼,,然而,烈火再猛,,也無法燒掉春草深埋地下的根莖,,等到春風吹起,它便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這一枯一榮間,便凸顯了小草頑強不屈的性格特點,?!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作為一種“韌勁”而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tǒng)統(tǒng)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yōu)。放心于自得之場,,置器于必安之地,。優(yōu)游卒歲,不亦賢乎,!
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jié)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并行于世,。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五
)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kū)榮(róng),。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一歲一枯榮: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荩嚎菸?。榮:茂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六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鄭(今河南新鄭),。他的詩風格平易清新,質樸自然,,常以揭發(fā)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題材,,如《新樂府》、《秦中吟》等均為反映社會疾苦的優(yōu)秀之作,。其他如《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傳誦尤廣,。
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按慣例要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榮:茂盛。
遠芳:草香遠播,。
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這里指離定遠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草香無邊彌漫古老道路,,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又要送別朋友去遠游,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二: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榮。
任憑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
遠處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
在此又送他鄉(xiāng)游子遠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
名句賞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p>
這是白居易十六歲的作品,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他歷來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無所寄托的作品,在這詩中詩人將春草和送別有機地結合起來,,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緊扣題目,寫出眼前景色,,同時又交待出送別時的特定環(huán)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進一步寫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長規(guī)律,,暗寓深長的感嘆,。三、四兩句由上句生發(fā)開來,,歌頌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雖燒而“不盡”,春風吹過則“又生”,,野火之貌似強大,,春風之溫潤強勁,春草之頑強堅韌,,作者僅用十個字就精煉地表現了出來,,從而使這兩句詩成為寓意深刻、極富哲理的名句,。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春草的勃勃生機:生機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陽光下的綠色一望無際,,遠遠連接著荒涼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動形象,,十分精當。最后兩句補足“送別”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傷,,是意味深長的絕好結尾,。
詩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臼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篇七
從詩題看,,這是一首預先定下題目的詩作。因為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按例要在題目上加 “賦得”二字,。但就是這樣一首頗受限制的遵題之作, 卻成了白居易少年時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時并傳誦千古的佳制,。
限題作詩,其所寫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詩人筆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別的情景,,卻表現得十分真切,。首句 “離離原上草”,寫眼前景,,出語坦易,。其功用,卻未可輕看,。它既扣緊題面“古原草”,,又極簡煉地交待出送別的。特定環(huán)境與時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詩人沒有進一步刻畫渲染古原春草,,卻掉轉筆鋒,去揭示原草的生長規(guī)律:秋枯春榮,,年年踵接,,歲歲循環(huán)。由原草之榮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對比聯想,, 但說 “枯榮”而不說 “榮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榮”字作結,, 不僅為了葉韻,似亦意在表明,, 本詩所要重點歌唱的對象,, 正是由 “榮”字所表征的原草的無限生命力。循著 “枯——榮”的脈絡,, 第三、四兩句詩對原草展開了有聲有色的描繪,?!耙盎馃?,其焰烈烈可見; “春風吹”,,其聲呼呼可聞,。“燒”而 “不盡”,,野火之虛弱本質已現,;“吹”而 “又生”,春風之溫潤強勁與原草之堅韌性格,、強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時,,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會頑強破土,,勃然吐綠。如果說詩的首句重在摹寫原草之貌的話,,那么這兩句則重在傳達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畫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與性格。曾有人認為,,劉長卿命意相似的詩句 “春入燒痕青”在藝術上較 “野火”二句為佳,。其實即以藝術性而論, 白詩無論在境界的闊大,, 風力的遒勁,,氣韻的生動等等方面,都顯然優(yōu)于劉句,, 盡管后者也自有其風致,。可以說,, “野火”二句氣勢不凡,,形神兼?zhèn)洌_屬千古佳句,。還應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實不僅為原草所獨具,,乃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積極精神,。由于典型地體現出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潛在地具有了強烈的象征性,。它后來在中國現代革命斗爭中常被賦予的那種深刻的象征意義,,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聯,在進一步具體表現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時,,筆調暗轉,, 引入送別情意,并為送別備下了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這里,,有仿佛從天邊飄來的清香 ( “遠芳”), 有一直鋪向遠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鮮明的動感與豐饒的情趣 ( “侵”)?!敖印迸c “侵”再度點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氣,, “古道”與“荒城”則在暗傳著送別的意緒。詩人就是要在這樣一派遼闊壯美,、生機盎然,、詩意濃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別他的友人。第四聯再一次扣住題面,, 并正面描寫送別,。“王孫”,, 貴族,, 借指詩人的朋友?!拜螺隆?,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別情之 “滿”,。一般認為,,“萋萋”語出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詩中系襯托送別的愁情,。更有人認為,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乃是“令人斷腸的佳句”,。其實,由于此詩與《招隱士》在整個情感色調上迥異,,似不必將兩個 “萋萋”作硬性的牽合比附,。聯系全篇來看,詩人的別情似乎并不見怎樣的 “愁”, 更不 “令人斷腸”,, 反倒顯得開朗而積極,。這一點,觀下自明,。
在此詩的流傳中,常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前四句婦孺盡知,,且能背誦,, 并常常誤以為即是全詩,后四句則不那么為人所知,。據傳說,,唐代名士顧況就曾因激賞此詩前二聯而為白 “延譽”,使白 “聲名大振”,。那么這是否就意味著,,此詩是由關聯甚少或者結構松散的兩個部分拼湊而成?我們究竟應當怎樣來解釋這一現象呢,?
首先,, 前二聯詠草, 形神兼?zhèn)洌?神完氣足,, 完全可以獨立成篇,。其脫離全詩而廣為流傳,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諸全篇,前二聯實際上與后二聯意脈緊屬,,情調一致,,渾然一體。首句 “離離原上草”,, 雖是即目所見,,卻潛藏著多向發(fā)展的可能。其后或詠草或送別,,都入其籠罩之中,。可謂一句統(tǒng)領,,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詩的后半部分,, 寫 “古道”卻不顯悲涼,, 寫 “荒城”卻不覺凄清, 寫 “別情”卻不帶愁緒,,就與其前半部分密切相關,。詩人那飽滿開朗的別情,,正與伸向天邊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諧調映襯; 而 “遠芳”的彌漫與 “晴翠”的無邊,,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萬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與性格,亦可說正是這一精神與性格的形象寫照,。于是,, 情滿古原, 綠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機, 無盡詩意,, 全詩就在這樣一種情思色調上達到了完全的渾融統(tǒng)一,。
此詩首狀原草之貌,繼攝原草之魂,,復繪古原春景,,結以古原送別,真是一波三折,,聯聯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無不息息相關,,互相映襯,, 完整一體。詩而至此,, 實不愧為 “賦得”體中上品,, 亦不愧為中國千年詩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虛在 《滹南集詩話》中寫道: “樂天之詩,,情致曲盡,, 入人肝脾, 隨物賦形,, 所在充滿,, 殆與元氣相侔”??梢哉f,,《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 正集中體現出了白詩的這一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