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一
教材四年級數學下冊,,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chuàng)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既注意反映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fā)展性,。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138)班共有49名學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從上一學期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jié),,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xù)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tǒng)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4,、加強統(tǒng)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tǒng)計知識和統(tǒng)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fā)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tǒng)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二
1.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組合成其他圖形,了解三角形之間的組合與變化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將三角形進行組合,。
3.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
知識點:進行移動、翻轉,、拼接
一,、情景“三角形的旗子”導入,激發(fā)幼兒參與興趣,。
一天,,海里的小動物在一起聚會。突然,,他們發(fā)現了掛著很多三角形旗子的沉船,,他們會用這些三角形的旗子做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二,、知道直角三角形可以組合成其他圖形,,了解三角形之間的組合與變化
1.欣賞課件《三角形的旗子》,觀察三角形與三角形之間的組合變化,。
小海馬用兩個三角形拼成了一個什么圖形,?(長方形)
2.嘗試用直角三角形進行兩兩構圖。(重點講組合的方法)
小朋友們能用兩個三角形拼成長方形嗎,?試一試,。(幼兒嘗試品長方形)
兩面三角形的旗子還能拼出其它圖形嗎?請小朋友們試一試,。(幼兒嘗試用兩面三角形拼其他圖形—等腰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你用兩面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圖形,?(個別介紹)
3.欣賞課件“三角形變魔術”,,嘗試用四個三角形進行構圖。(在兩個的基礎上直接變化)
如果用四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請你試一試,。(幼兒嘗試)
我們看一看小朋友們都用四個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狀?
用四個三角形還可以拼出哪些形狀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課件)
你能用四個三角形變出這些形狀嗎,試一試,。(調整結果)
你用四個三角形變出了什么圖形,?(個別介紹)
4.欣賞課件“三角形變魔術”,,嘗試用六個三角形進行構圖,。
用六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請你試一試,。(幼兒嘗試)
我們看一看小朋友們都用六個三角形拼出了什么形狀,?
用六個三角形還可以拼出哪些形狀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課件)
你能用六個三角形變出這些形狀嗎,,試一試。(調整結果)
你用六個三角形變出了什么圖形,?(個別介紹)
三,、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將三角形進行組合。(組合情景:船,、房子,、樹)
除了我們剛才學過的構圖方法,你還想用幾個三角形拼成什么圖形,,請你試一試,。(分組自由嘗試)
你用幾個三角形組合成了什么圖形,?
如果用所有的三角形一起組合能組合成什么圖形,請你試一試,。
觀察生活中的物品,,看看哪些物品是有三角形組成的,比一比誰找得多,。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三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的內容。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多媒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chuàng)設。
(2)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jié)課收獲,。
2、教師總結,。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四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p32——p58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會讀、寫小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2、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
3,、會進行小數和十進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4,、能夠根據要求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數位,,求出小數的近似數,并能把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5,、在經歷小數的發(fā)現和認識的過程中,通過遷移,、類推等數學思想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識,。
6、在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地思考,,并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結果。
7,、通過學習,,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培養(yǎng)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8,、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探索性,數學知識的生活化,,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會讀,、寫小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2,、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
3,、會進行小數和十進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4、能夠根據要求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數位,,求出小數的近似數,,并能把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
四,、單元教學安排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3課時
第1課時 小數的意義
一,、教學內容:小數的意義p32——p33
二、教學目標:
2,、知道每個數位上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初步認識一個小數的小數部分各數位上有幾個這樣的單位。
3,、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熱愛數學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
難點:會用小數表示計量單位換算的結果,。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小數?你能說說嗎?(出示課件)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數,,說明小數的應用十分廣泛,無處不在。 請同學們把各自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寬(或高)的數據說一說,。(教師將各個數據分別按“整米數”和“非整米數”兩類板書)
師:這些不夠整米數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單位寫出來,,除了用分數表示外,,還可以用怎樣的數表示出來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2頁的內容。
師生共同歸納: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但是,,小數的意義又是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深入學習小數的知識。
板書:小數的意義,。
(二)探索發(fā)現
1,、認識一位小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例1米尺圖,。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
教師介紹出示:“十分之一”米還可以寫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學生試著完成填空,。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時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觀察上面的等式你能發(fā)現分數和小數之間的聯系嗎?
學生觀察并在小組內討論,。
師生交流后小結: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2,、認識兩位、三位小數,。
我們知道了一位小數表示的是十分之幾的數,,那么兩位、三位小數應該表示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以這些兩位小數為材料,,繼續(xù)研究,。
(1)教師繼續(xù)出示米尺的放大圖。
學生思考,、小組交流后進行反饋: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這樣的一份或者是幾份表示百分之幾米,可以用像0. 04,、0.01這種兩位小數來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數學四年下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案(一) 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結。
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三位小數,。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3,、小數的意義,。
學生交流說說對小數的理解。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是0.1。同理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是0. 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4,、閱讀“你知道嗎?”。
學生自學教材第33頁“你知道嗎?”,。
師生交流時,,讓學生說說小數的發(fā)展史。
(三)鞏固發(fā)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33頁“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填寫,,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如何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的。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認識了小數,,知道了小數就是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還認識了小數的計數單位,,知道了相鄰的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五)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六,、教學后記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五
本期我班有47名學生,大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特別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存在問題,。還有個別學生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勤奮,,成績不理想,。
二、教材簡析,。
這冊教材包括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內容。
1,、混合運算和應用題:這單元進一步學習三步式題的混合運算順序,,學習使用小括號,繼續(xù)學習解答兩步應用題,解答比較容易的三步應用題,,它的特點是未知量隨著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連乘和連除應用題集中在一起教學,,加強彼此的聯系,,有助于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并能進行相互檢驗,。在這一單元增加簡單的統(tǒng)計內容,,這也是小學數學教材改革的趨勢,學生及早掌握一些統(tǒng)計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及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
教學關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是在前面所學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復習,、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數的認數范圍擴展到千億位,,總結十進制計數法,,然后對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加以概括總結,,為以后學習小數,、分數打下較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以及四則運算的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以及應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未知數x,。
教學關鍵: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四則運算的意義和運算定律等知識,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3,、量的計量: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各種計量單位的基礎上,對各種常用的計量單位的系統(tǒng)整理和總結,。這部分教材先講計量的產生,,接下來講常用的計量單位,最后才是名數的改寫,??傊締卧轮R不多,,教學時應以復習,、整理為主。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常用的長度,、面積,、重量、和時間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認識面積單位和進率及名數的改寫,。
教學關鍵:重視計量單位的直觀表示,,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明確的計量單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數的意義和性質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在學習分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小數的開始,。它包括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小數大小的比較,,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等六部分內容,。
教學重點:小數的意義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小數和復名數的相互改寫,。
教學關鍵:正確理解小數的意義及小數和復名數的改寫。
5,、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小數加減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再教學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由于小數加減法有密切聯系,,計算法則基本相同,,突出小數點的處理問題,便于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計算方法,。這單元同整數計算一樣,,注意教給學生多種計算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小數加減法的簡單算法。
教學關鍵:在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時,,著重說明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才能相加減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教材先講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隨后出現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以及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結論,。平行四邊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與正方形,、長方形的關系,,最后學習梯形特征,,以及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和區(qū)別。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直線,、線段,、射線以及平行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區(qū)別直線,、線段和射線,,垂線與平行線概念。
教學關鍵: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tǒng)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并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唯物辨證觀點的教育,。
四、本學期教學措施
1,、 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 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3,、 加強個別輔導,提高學困生的成績,。
4,、 多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解疑問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5,、 注意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
6,、 對學困生要付出更多的關心和愛心,作業(yè)適當降低要求,。
7,、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六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拓展性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測量,、撕拼、折疊等方法,探索和發(fā)現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
(2)知道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能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
(3)發(fā)展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樂趣,,通過教學中的活動體會數學的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難點:運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課件,、各種三角形
1、猜謎語:
形狀似座山,穩(wěn)定性能堅,。三竿首尾連,學問不簡單,。
(打一圖形名稱)
2、猜三角形
3,、引出課題,。
師:為什么不會出現兩個直角?今天我們就再次走進數學王國,,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奧秘,。(板書課題)
1、三角形的內角和
師:三角形內角和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
師: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3,、驗證。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
4,、學生匯報。
(1)測量
(2)剪拼
a,、學生上臺演示,。
b、請大家三人小組合作,,用剪拼的方法驗證其它三角形,。
c、師演示,。
(3)折拼
師:有沒有別的驗證方法,?我在電腦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請同學們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課件演示)。
(4)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5)數學小知識,。
5、鞏固知識,。
(2)把兩個小三角形拼在一起,,問: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教師:為什么不是360°,?
師:接下來,,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們來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吧!
1,、看圖,,求未知角的度數。
2,、判斷,。
3、如果一個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個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數嗎?
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數,。
(1)我三邊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頂角是96°,。
(3)我有一個銳角是40°,。
4、求四邊形,、五邊形內角和。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教案篇七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jié),,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xù)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4,、加強統(tǒng)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tǒng)計知識和統(tǒng)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fā)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tǒng)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了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yǎng)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在綜合應用中,,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1,、在實踐活動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zhèn)湔n,,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周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側重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fā),,抓好素質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系,,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yè),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