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黔之驢》文言文翻譯篇一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tài)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當初(如果說)看不出驢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
至:到。
則:表轉折,,卻,。
之:代詞,代驢,。
龐然大物:(虎覺得驢是)巨大的動物,。龐然,巨大的樣子,。然,,......的樣子。
以為:把……當作,。
蔽:躲避,,躲藏。
窺:偷看,。
稍:逐漸地,漸漸地,。
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相:一方對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他日:之后的一天,。
大駭: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駭,害怕,。
遠遁:跑得遠遠的,。遁:跑,逃跑,。
以為:認為
且:將要,。噬:咬。
甚:很,,非常,。
恐:害怕。
然:表轉折,,然而,,但是,。
視:觀察。
覺無異能:(虎)覺得(驢)沒有特別的本領,。異:特別的,,與眾不同的。能:本領,,能力,。
者:語氣詞,文中表示揣度語氣,,似的,。
益:漸漸地。
習:熟悉,。
終:始終,。
搏:搏擊,搏斗,。
稍:漸漸地,。
近:靠近。
益:更加,。
狎:態(tài)度親近而不莊重,。
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撞。冒,,冒犯,。
不勝(shēng)怒:非常憤怒。
蹄:名詞作動詞,,踢,。
因:因此。
計之:盤算這件事,。計,,盤算。
技止此耳:(驢)的本領只不過這樣罷了,。技,,本領。止,,同“只”,,只不過,,僅僅。此,,這樣,。耳,罷了,。
因:于是,,就。
跳踉(tiàoliáng):跳躍,。
(hǎn):吼叫,。
盡:(吃)完。
乃:才,。
《黔之驢》是我國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開頭是這樣寫的:“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p>
作者首先從故事發(fā)生的地區(qū)環(huán)境寫起,。“黔”,,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qū)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么特點呢,?“無驢”,從來沒有過驢子,。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xiàn)后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jié),,因此也就不會發(fā)生后面這樣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有一個沒事找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頭驢,。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爸羷t無可用,,放之山下”,運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場,,就把它放養(yǎng)到山腳下。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么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后面的情節(jié)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準備了方便條件,。
隨著驢被“放山下”,到了一個具體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場就很自然了: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這一段主要寫虎見到驢以后的心理狀態(tài)?!盎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老虎看到這個又高又大的家伙,,以為是什么神物。這是虎對驢的最初印象和認識,。由于寓言一開頭就交代了“黔無驢”,,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老虎少見多怪,,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間窺之”,,它就躲藏到樹林里,,偷偷地盯著驢子。這里,,一個“蔽”字,,充分寫出了老虎在“以為神”的認識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害怕心理,;而一個“窺”字,又說明了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雖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對方底細的心理活動,,從而孕育了后面情節(jié)的必然發(fā)展?!吧猿鼋?,后來老虎又慢慢走出來向驢靠近些。這是對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進一步揭示,。“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兩句,,不僅寫出了老虎行動的連續(xù)和發(fā)展——由迅速離開驢子的“蔽”,到立定腳跟的“窺”,,再到走出樹林,、走向驢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認識這個“龐然大物”的決心。不過這里的“近”,,并不是說同驢已經(jīng)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縮短了一點同驢的距離罷了;因為這時老虎對驢還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怪物?!皯\慭然”,,謹慎害怕的樣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當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說明老虎產(chǎn)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謹慎行動的原因,;又有啟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節(jié)演進的根據(jù),?!八铡保幸惶?。這是寄全于一的筆法,,說明老虎為了改變自己“莫相知”的狀況,,對驢觀察已經(jīng)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見其決心,。然而認識并未取得進展,,仍然停留在“以為神”的階段。所以“驢一鳴”,,驢子吼叫一聲,,“虎大駭,遠遁”,,老虎大吃一驚,,逃得遠遠的。為什么要“遠遁”呢,?“以為且噬己也”,,因為老虎認為驢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謶帧,!耙詾榍沂杉阂病?,點明了“甚恐”的實質;而“甚恐”,,又為老虎后來識破驢子的真面目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進行了鋪墊,。
這一節(jié)寫老虎的心理活動雖然只是一個“怕”字,但時起時伏,,非常生動,。“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畏懼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間”,,可見害怕得還很厲害,縱是獸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窺之”,雖害怕得很,,但驚魂初定,;“稍出近之”,說明畏懼心理已經(jīng)明顯減少,盡管仍然小心翼翼,;“驢一鳴,,虎大駭,遠遁”,,“甚恐”,,畏懼之心又一下子達到了高潮。而所有這些變化又無不圍繞著“以為神”的思想認識,。
然而老虎“遠遁”,,會不會一走了之呢?如果這樣,,情節(jié)又將如何發(fā)展呢,?我們不用擔心,因為從虎一開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雖怕驢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動來看,,它是不會一走了之的,。事實正是這樣,虎不但沒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驢子的假象,;不僅逐漸消除了畏驢之心,甚至慢慢產(chǎn)生了吃驢之意: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這一節(jié)主要寫虎對驢認識的深入?!叭煌鶃硪曋?,覺無異能者?!比欢ㄟ^來回觀察,,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這是虎對驢“神”的形象懷疑的開始,。這里的一個“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是語氣的轉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驢到逐漸認清驢的本質并最后把驢吃掉的整個情節(jié)的轉折,?!巴鶃怼保f明老虎的觀察是多么細心和頻繁,。因而“覺無異能者”,,并進而“益習其聲”,,對驢的吼叫聲也逐漸習慣了。心理上的這一變化,,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更加大膽,,于是,“又近出前后”,,進一步到驢子的身前身后轉來轉去,。注意,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進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認為驢子沒有什么了不起,,又為什么“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上去抓取它呢?這是因為老虎對驢的底細尚未徹底摸清的緣故,?!m然“覺無異能者”,但驢子的“無異能”,,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感覺罷了,,實際情況如何,誰又知道,!一個“終”字,,把老虎慎重對敵、不敢貿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盡致,;而一個“搏”字,,又把老虎圍繞驢子煞費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無遺,從而為后面的吃驢情節(jié)作了伏筆,。
這一節(jié)寫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活動,,盡管歸結為“終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與開始的怕不僅有著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著性質上的區(qū)別:以前的怕,是擔心自己被對手吃掉的恐懼,;怕,,只不過是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吃掉對方的顧慮而已。所以,“終不敢搏”,,既說明了老虎對驢的認識由“以為神”到“覺無異能者”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說明了它對驢的徹底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那么后來,,虎是怎樣取得了對驢的徹底認識并終于消除了顧慮的呢,?
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
這一節(jié)寫虎對驢認識的最后完成,。為了徹底摸清驢的底細,,改變自己“終不敢搏”的心理,虎進行了一系列的試探活動,。首先,,“稍近”,慢慢靠攏驢子,。注意,,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進了一步,,說明虎已經(jīng)非常貼近驢子了?!吧越敝?,“益狎”,越來越輕佻起來——這是對驢進行戲弄,;進而又“蕩倚沖冒”,,搖搖它,靠著它,,撞擊它,,甚至扒著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蓋的意思)——這是對驢進行挑逗,。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釁性的行動,,而且通過它得寸進尺,、逐步發(fā)展的行動,,還可以察知它大膽而謹慎、既藐視對方又重視敵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觀察到“稍近”的試探,已經(jīng)大膽了,,但這畢竟只是距離的逼近,;見對方?jīng)]有反應,才進而由“稍近”的試探到“益狎”的戲弄,,但這畢竟只是態(tài)度上的不恭,;見對方仍然沒有反應,最后才由態(tài)度上的“益狎”到動作上的“蕩倚沖冒”,??吹交⒃絹碓綗o理和放肆,“驢不勝怒,,蹄之”,,驢再也壓抑不住憤怒了,就踢了虎,。這一下驢在虎的面前終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興,。顯然,它是在為自己終于摸清了對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過一“蹄”而已——而在竊竊自喜,。然而盡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結論之前,還得要“計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對方還有更厲害的招兒沒有使出來呢,?想了想,,不可能;因為自己對它“蕩倚沖冒”,,已經(jīng)使它到了“不勝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顧一切,,哪里還能保留一手呢,?一個“計”字,又一次有力地說明了虎對陌生之敵的格外重視,。經(jīng)過審慎地“計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說:它的本領也不過這么一點點罷了。
到這里,,虎已經(jīng)把驢的本質徹底揭穿了,。隨著它對驢的認識的最后完成,“終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聲,,騰空撲去,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心滿意足而去。這一小節(jié)寫驢終于葬身虎腹的下場,,盡管情節(jié)非常簡單,,只有“吃驢”兩字,但作者寫起來并沒有簡單化,。吃驢之前,,先寫虎“跳踉大”,大發(fā)威風,,用足令百獸魂飛魄散的一吼一縱震攝住對方,,讓它乖乖就范;吃驢時,,也不是一下子就“盡其肉”,,而是先“斷其喉”,擊其要害,,使其斃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這樣描寫,,既生動而具體,又說明了慎重對敵的老虎是多么機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介紹到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覺得黔驢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們從這里應該獲得什么教訓呢,?這些問題,,也許你還未來得及考慮。那么,,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作者的議論和感嘆吧:
這一節(jié)正面寫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卑Γ⌒误w龐大好像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這里,言外之意是說,,形雖龐而無德,,聲雖宏而無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是第一可悲之處?!跋虿怀銎浼?,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當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點可憐的本領,,虎雖然兇猛,,但因疑慮、畏懼,,始終不敢吃掉它,。這里,言外之意是說,,驢既不知自己無能,,更不知敵手強大,輕舉妄動,,終于落了個被“斷喉”“盡肉”的下場,,這是第二可悲之處。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議論指出黔驢的可悲,,雖然辛辣但還比較委婉,;篇末用感嘆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當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這樣,真可悲,!顯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兩層議論,,既包括“類有德”而沒有德,、“類有能”而沒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滅亡的意思,。所以,作者發(fā)出“悲夫”的深沉長嘆,。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fā)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因此,,也許有的人要問:這是否有點“文不對題”呢,?既然重點寫虎,為什么不命題叫“黔之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寓言的意圖是什么,。我們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謂“三戒”,,就是應該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肚H》就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tǒng)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寫作動機了,。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顯然,要想表現(xiàn)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了,。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虎”了。應該說,,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是必須明白,,這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fā)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chǎn)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褒嬋淮笪铩币徽Z,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不勝怒,,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并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嚇人又是什么呢,?人們都把驢作為愚蠢的代名詞,看來同它在這篇寓言里的鮮明形象是不無關系的,。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花。
《黔之驢》文言文翻譯篇二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嬋淮笪镆?,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么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但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但是個龐然大物,以為但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樹林里偷偷看但,。漸漸小心么靠近但,驚恐疑惑,,不知道但是什么東西,。
之后么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非常害怕,,跑么遠遠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但,,覺得但并沒有什么特別么本領,。漸漸地老虎熟悉了驢么叫聲,,又前前后后地靠近但,,但始終不敢但搏斗。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tài)度越來越輕侮,,輕慢地碰撞、依靠,、沖撞,、冒犯但。驢非常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么本領只不過這樣罷了,!”于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么喉嚨,吃)了但么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很有道行,,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領,,當初如果不使出但么那點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由于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落得像這樣么下場,,真是可悲啊,!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縣,,轄地相當于今彭水,、酉陽,、秀山一帶和貴州北部部分地區(qū)。現(xiàn)以“黔”為貴州么別稱,。
則:卻,。
龐然:巨大么樣子。
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里偷偷看但,。
稍出近之:漸漸地接近但,。
慭(yìn)慭然:驚恐疑惑、小心謹慎么樣子,。
莫相知:不了解但,。
他日:有一天。
大駭:非常害怕,。
遠遁:逃到遠處,。
且:將要。噬(shì):咬,。
益:逐漸,。
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但。
狎(xiá):親近而態(tài)度不莊重,。
蕩:碰撞,。倚:靠近。沖冒:沖擊冒犯,。
不勝怒:禁不住發(fā)怒,。
蹄:名詞作動詞,踢,。
計之:盤算著這件事,。
跳踉(liáng):跳躍。?(hǎn):同“吼”,,怒吼,。
乃:才。去:離開,。
類:似乎,,好像。德:道行,。
宏:洪亮,。
向:以前,當初,。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最后,最終,。
是:這樣,。
《黔之驢》是我國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開頭是這樣寫的:“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p>
作者首先從故事發(fā)生的地區(qū)環(huán)境寫起,。“黔”,,是唐代當時一個行政區(qū)的名稱,,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帶有什么特點呢,?“無驢”,,從來沒有過驢子。這一特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一特點,,就不會出現(xiàn)后面老虎被驢一時迷惑的情節(jié),因此也就不會發(fā)生后面這樣的故事,?!坝泻檬抡叽d以入”,有一個沒事找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頭驢,。這一句緊緊承接著“黔無驢”三個字而來,,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驢的來歷——原來它是一個外來戶?!爸羷t無可用,,放之山下”,運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場,,就把它放養(yǎng)到山腳下。這兩句不僅解釋了為什么說運驢的人是一個“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這個“好事者”一筆撇開——因為他同后面的情節(jié)沒有關系——從而為下文集中描寫寓言中的主要角色準備了方便條件,。
隨著驢被“放山下”,到了一個具體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場就很自然了: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這一段主要寫虎見到驢以后的心理狀態(tài)?!盎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老虎看到這個又高又大的家伙,,以為是什么神物。這是虎對驢的最初印象和認識,。由于寓言一開頭就交代了“黔無驢”,,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老虎少見多怪,,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間窺之”,,它就躲藏到樹林里,,偷偷地盯著驢子。這里,,一個“蔽”字,,充分寫出了老虎在“以為神”的認識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害怕心理;而一個“窺”字,,又說明了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雖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對方底細的心理活動,從而孕育了后面情節(jié)的必然發(fā)展,?!吧猿鼋保髞砝匣⒂致叱鰜硐蝮H靠近些,。這是對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進一步揭示?!氨瘟珠g窺之,,稍出近之”兩句,,不僅寫出了老虎行動的連續(xù)和發(fā)展——由迅速離開驢子的“蔽”,到立定腳跟的“窺”,,再到走出樹林,、走向驢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認識這個“龐然大物”的決心。不過這里的“近”,,并不是說同驢已經(jīng)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縮短了一點同驢的距離罷了;因為這時老虎對驢還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么怪物?!皯\慭然”,,謹慎害怕的樣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當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說明老虎產(chǎn)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謹慎行動的原因,;又有啟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節(jié)演進的根據(jù)?!八铡?,有一天。這是寄全于一的筆法,,說明老虎為了改變自己“莫相知”的狀況,,對驢觀察已經(jīng)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見其決心,。然而認識并未取得進展,,仍然停留在“以為神”的階段。所以“驢一鳴”,,驢子吼叫一聲,,“虎大駭,遠遁”,,老虎大吃一驚,,逃得遠遠的。為什么要“遠遁”呢?“以為且噬己也”,,因為老虎認為驢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謶?。“以為且噬己也”,,點明了“甚恐”的實質,;而“甚恐”,又為老虎后來識破驢子的真面目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進行了鋪墊,。
這一節(jié)寫老虎的心理活動雖然只是一個“怕”字,但時起時伏,,非常生動,。“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畏懼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間”,,可見害怕得還很厲害,縱是獸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窺之”,雖害怕得很,,但驚魂初定,;“稍出近之”,說明畏懼心理已經(jīng)明顯減少,,盡管仍然小心翼翼,;“驢一鳴,虎大駭,,遠遁”,,“甚恐”,畏懼之心又一下子達到了高潮,。而所有這些變化又無不圍繞著“以為神”的思想認識,。
然而老虎“遠遁”,會不會一走了之呢,?如果這樣,,情節(jié)又將如何發(fā)展呢?我們不用擔心,因為從虎一開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雖怕驢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動來看,,它是不會一走了之的,。事實正是這樣,虎不但沒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驢子的假象,;不僅逐漸消除了畏驢之心,甚至慢慢產(chǎn)生了吃驢之意: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這一節(jié)主要寫虎對驢認識的深入?!叭煌鶃硪曋?,覺無異能者?!比欢ㄟ^來回觀察,,覺得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這是虎對驢“神”的形象懷疑的開始,。這里的一個“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是語氣的轉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驢到逐漸認清驢的本質并最后把驢吃掉的整個情節(jié)的轉折?!巴鶃怼?,說明老虎的觀察是多么細心和頻繁。因而“覺無異能者”,,并進而“益習其聲”,,對驢的吼叫聲也逐漸習慣了。心理上的這一變化,,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更加大膽,,于是,“又近出前后”,,進一步到驢子的身前身后轉來轉去,。注意,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進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認為驢子沒有什么了不起,又為什么“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上去抓取它呢,?這是因為老虎對驢的底細尚未徹底摸清的緣故?!m然“覺無異能者”,,但驢子的“無異能”,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感覺罷了,,實際情況如何,,誰又知道!一個“終”字,,把老虎慎重對敵,、不敢貿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盡致;而一個“搏”字,,又把老虎圍繞驢子煞費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無遺,,從而為后面的吃驢情節(jié)作了伏筆,。
這一節(jié)寫虎“覺無異能者”的心理活動,,盡管歸結為“終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與開始的怕不僅有著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著性質上的區(qū)別:以前的怕,是擔心自己被對手吃掉的恐懼,;怕,,只不過是擔心自己不能順利吃掉對方的顧慮而已。所以,,“終不敢搏”,,既說明了老虎對驢的認識由“以為神”到“覺無異能者”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說明了它對驢的徹底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那么后來,,虎是怎樣取得了對驢的徹底認識并終于消除了顧慮的呢?
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玻嬛唬骸凹贾勾硕 ?/p>
這一節(jié)寫虎對驢認識的最后完成,。為了徹底摸清驢的底細,,改變自己“終不敢搏”的心理,虎進行了一系列的試探活動,。首先,,“稍近”,慢慢靠攏驢子,。注意,,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進了一步,,說明虎已經(jīng)非常貼近驢子了?!吧越敝?,“益狎”,越來越輕佻起來——這是對驢進行戲弄,;進而又“蕩倚沖冒”,,搖搖它,靠著它,,撞擊它,,甚至扒著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蓋的意思)——這是對驢進行挑逗,。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釁性的行動,,而且通過它得寸進尺,、逐步發(fā)展的行動,還可以察知它大膽而謹慎,、既藐視對方又重視敵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觀察到“稍近”的試探,已經(jīng)大膽了,,但這畢竟只是距離的逼近,;見對方?jīng)]有反應,才進而由“稍近”的試探到“益狎”的戲弄,,但這畢竟只是態(tài)度上的不恭,;見對方仍然沒有反應,最后才由態(tài)度上的“益狎”到動作上的“蕩倚沖冒”,??吹交⒃絹碓綗o理和放肆,,“驢不勝怒,蹄之”,,驢再也壓抑不住憤怒了,就踢了虎,。這一下驢在虎的面前終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興,。顯然,它是在為自己終于摸清了對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過一“蹄”而已——而在竊竊自喜,。然而盡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結論之前,還得要“計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對方還有更厲害的招兒沒有使出來呢?想了想,,不可能;因為自己對它“蕩倚沖冒”,,已經(jīng)使它到了“不勝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顧一切,,哪里還能保留一手呢,?一個“計”字,又一次有力地說明了虎對陌生之敵的格外重視,。經(jīng)過審慎地“計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說:它的本領也不過這么一點點罷了,。
到這里,虎已經(jīng)把驢的本質徹底揭穿了,。隨著它對驢的認識的最后完成,,“終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聲,騰空撲去,,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心滿意足而去,。這一小節(jié)寫驢終于葬身虎腹的下場,,盡管情節(jié)非常簡單,只有“吃驢”兩字,,但作者寫起來并沒有簡單化,。吃驢之前,先寫虎“跳踉大”,,大發(fā)威風,,用足令百獸魂飛魄散的一吼一縱震攝住對方,讓它乖乖就范,;吃驢時,,也不是一下子就“盡其肉”,而是先“斷其喉”,,擊其要害,,使其斃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這樣描寫,既生動而具體,,又說明了慎重對敵的老虎是多么機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介紹到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覺得黔驢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們從這里應該獲得什么教訓呢?這些問題,,也許你還未來得及考慮,。那么,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作者的議論和感嘆吧: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這一節(jié)正面寫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看法?!班?!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卑Γ⌒误w龐大好像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這里,言外之意是說,,形雖龐而無德,,聲雖宏而無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是第一可悲之處?!跋虿怀銎浼?,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當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點可憐的本領,,虎雖然兇猛,,但因疑慮,、畏懼,,始終不敢吃掉它。這里,,言外之意是說,,驢既不知自己無能,更不知敵手強大,,輕舉妄動,,終于落了個被“斷喉”“盡肉”的下場,,這是第二可悲之處。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議論指出黔驢的可悲,,雖然辛辣但還比較委婉;篇末用感嘆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當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這樣,,真可悲,!顯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兩層議論,,既包括“類有德”而沒有德、“類有能”而沒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滅亡的意思。所以,,作者發(fā)出“悲夫”的深沉長嘆,。
這篇寓言的題目叫“黔之驢”,然而通篇寫驢的筆墨卻很少,,只有“龐然大物”“一鳴”“不勝怒,,蹄之”等十多個字;相反,,寫虎的筆墨卻非常之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既有不斷發(fā)展的行動的生動描寫,更有不斷變化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因此,,也許有的人要問:這是否有點“文不對題”呢?既然重點寫虎,,為什么不命題叫“黔之虎”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這篇寓言的主題是什么,,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寓言的意圖是什么,。我們知道,《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謂“三戒”,,就是應該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肚H》就是以黔驢的可悲下場,,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無自知之明而必將自招禍患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諷刺當時無德無能而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外強中干的統(tǒng)治集團中的某些上層人物,,指出他們必然覆滅的下場,,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寫作動機了。這一點,,從寓言末尾作者的'議論,、感嘆和《三戒》文前的小序當中都可以得到說明。顯然,,要想表現(xiàn)這樣的主題思想,,關鍵在于充分揭示黔驢的可悲下場;而黔驢覆滅的可信與否,,關鍵又在于是否能夠把虎寫活,。——這,,也許就是作者為什么命題為“驢”而著意寫虎的原因了,。當然,如果把主題理解為對于任何事物,,不應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質,認真對付,,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對題”而應易之為“虎”了。應該說,,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是必須明白,,這是對寓言本意的引申和發(fā)揮,,不是原作的本來意思。
然而,,盡管用于驢的筆墨甚少,,但是驢的形象依然極其鮮明。這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襯托,。因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動都是圍繞驢而產(chǎn)生和展開的,,所以明寫了虎的深謀諳練、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這樣,,驢的形象便在不寫之中被寫出來了,。另一方面,這是由于描寫驢的筆墨雖少卻精,、以寡勝多的緣故,。“龐然大物”一語,,由于作者沒有把它處理成自己筆下的客觀描寫,,而是作為老虎心目中的主觀反映,這就很富諷刺意味,,不僅明寫了驢的外在形體,,而且暗示了它的內在無能?!安粍倥?,蹄之”五字,通過對驢的心理和行動的極其簡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別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進入圈套的愚蠢揭示無遺,。如果說在虎“蕩倚沖冒”的時候,作者只用“蹄之”兩字就寫出了驢的愚蠢上當,;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時候,,作者只用“一鳴”兩字就似乎寫出了驢的虛榮和賣弄了,。因為當時虎對驢并無任何妨害,所以驢讓虎“大駭”“遠遁”“甚恐”的“一鳴”之舉,,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嚇人又是什么呢?人們都把驢作為愚蠢的代名詞,,看來同它在這篇寓言里的鮮明形象是不無關系的,。
總之,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筆法老到,,造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動的形象,;不僅給人們以思想上的啟示和教育,,而且給人們以藝術上的享受和滿足,難怪它千古傳誦成為我國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花,。
《黔之驢》文言文翻譯篇三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注釋】: 【1】選自《柳宗元集》,,有刪節(jié),。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現(xiàn)在山西省運城縣解州鎮(zhèn))人,,唐代文學家。黔(qián),,地名,,包括現(xiàn)在四川、貴州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2】好(hà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入(黔),。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
【3】則:卻,。
【4】龐然:巨大的樣子,。
【5】以為神: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耙浴焙筮吺∪ァ爸弊帧?/p>
【6】蔽:隱藏,。 窺(kuī):偷看,。
【7】稍:漸漸。
【9】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
【10】駭(hài):驚懼,。
【11】遁(dùn):逃走。
【12】以為且噬(shì)己:認為將咬自己,。且,,將。噬,,咬
【13】覺無異能者:覺得(驢)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者,這里相當于“……似的”,。
【14】搏:撲,,擊。
【15】 狎(xiá):親近而不莊重,。
【16】蕩倚沖冒:形容虎對驢輕侮戲弄的樣子,。蕩,碰撞,。倚,,倚靠。沖,,沖擊,。冒,冒犯,。
【17】不勝怒:非常惱怒,。不勝,不禁,、不能承受,。
【18】蹄:踢,。
【19】計之:盤算這件事。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
【20】技止此耳:本領不過這樣罷了,?止,,只、不過,。耳,,相當于“罷了”。
【21】跳踉(láng):跳躍,。
【22】(hǎn):虎怒吼,。
【23】去:離開。
【翻譯】:
黔這個地方?jīng)]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謶帧H欢匣韥硗赜^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tài)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沖撞冒犯它。
驢禁不住發(fā)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簡析】: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度洹泛杜R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一頭驢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xiàn)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庇纱丝芍髡邔戇@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豪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禍患,。而《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xiàn):“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因此,,具體而言,,本文旨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并以“???”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zhàn)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