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篇一
然而,,當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以后,,我受益匪淺。也深刻體會到了文學力量的偉大?,F(xiàn)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用他畢生精力,,向人們談論美。這是他對美的魅力的深刻體驗,,是對他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更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他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圖在促進年輕一代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參照和指南。此書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談美書簡》是一部系統(tǒng)的美學著作,,書中的13封信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方法等等美學范疇,,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樣學習美學?》
朱光潛先生首先談了寫作《談美書簡》的動意,,并且談了學習美學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朱光潛先生指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美學是科學工作的一種,,它需要實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恒心以及排除萬難的勇氣,。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是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到這里人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疑慮;這個領域里不容許又絲毫畏懼!’”朱光潛先生也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美學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還是抽象概念出發(fā)?》
人們在不斷的探究美的定義是什么?但是并沒有固定的結論,。美可以變?yōu)槌?,丑也可以轉化為美。80年代,,朱光潛先生堅持“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這一總命題,,認為這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fā)不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從現(xiàn)實出發(fā)去研究美學問題”,,提倡“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丑現(xiàn)象”,,認為“自然丑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家有描寫丑惡的權利”,。
第三封《談人》
談美離不開談人,,因為美是一種對于人來說才具有意義的價值。文中寫到:“一個活人時時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不斷反復流轉的發(fā)展過程,。為著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斷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動大致分為知情意這三種,,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是“一個整體”。并且對康德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批判,。
第四封《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一些誤解》
在此,,朱光潛先生重申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鄭重提出“我們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針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并沒有寫過一部美學或文藝理論的專著,說不上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等一些誤解,,朱光潛先生說,,構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完整體系“是長期發(fā)展而且散見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對我們學習美學是一大啟發(fā),。
第五封《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
朱光潛先生認定“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是精神方面的生產勞動,,其實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一方面,,自然經過人的改造而日益豐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發(fā)揮了他的本質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對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質力量日益加強和提高了,。這是一個雙向過程。人類歷史就這們日益發(fā)展下去,,以至于達到“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的徹底人道主義”的辯證統(tǒng)一,。
第六封《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審美學中的一些禁區(qū)》
“四人幫”統(tǒng)治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禁區(qū)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本性, “人道主義”總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嚴”,,“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為人雖是一種動物,卻具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自覺心和精神生活,?!痹陉U釋“共同美感”時,朱光潛先生援引了馬克思“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論述,,指出“勞動是人類的共同職能”,,它所產生的美感也就是“人類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吁我們沖破禁區(qū),,解放思想。
第七封《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在這封信里,,朱光潛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生理學知識來使我們更好的認識美與美感,,如節(jié)奏感,移情作用和內摹仿,。而且向我們進一步闡述了其“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節(jié)奏感,,而不應一味高昂”“審美者和審美對象各有類型”等觀點,。人的審美標準不同,美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情人眼里出西施,,難道西施都長一個樣嗎?
第八封《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朱光潛先生認為“把從感性認識所得來的各種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叫形象思維;“把許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綜合,,求出每類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規(guī)律,,這是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這種思維就是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不同之處,,在于形象思維始終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也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
第九封《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文學是用語言為媒介,,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即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事物的觀念,。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藝術門類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文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他提醒我們青年一定要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如多讀文學作品等。
第十封《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不能把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分絕對化,?!袄寺髁x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fā),情感和幻想較占優(yōu)勢”;“現(xiàn)實主義從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抓住其中本質特征,,加以典型化”。這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雖然是客觀存在,,卻不宜過分渲染,像旗幟那樣鮮明對立,。要“從主客觀統(tǒng)一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高爾基曾說過:“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環(huán)境起著決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叭烁竦膫ゴ蠛蛣倧娭挥薪杳軐α⒌膫ゴ蠛蛣倧姷某潭炔拍芎饬砍鰜?。”但是再現(xiàn)典型人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它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fā)展,。
第十二封《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悲劇與喜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裁,具有兩種不同的審美特性,。悲劇與喜劇很難截然劃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本來就很復雜,,縱橫交錯,,很難分出悲喜,同時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戲劇往往產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對.動情感的人是個悲劇,,對.思考的人是個喜劇,。”
第十三封《結束語:“還須弦外有余音”》
朱光潛先生對來信問到關于學外語和美學問題朋友們提出忠告:“學美學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還是學好馬列主義”;其次,,“掌握一種外語到能自由閱讀的程度”,,“掌握國際最新資料”;第三,“要隨時注意國內文藝動態(tài)”,,“最好學習一門性之所近的藝術:文學,、繪畫或音樂,避免將來當空頭美學家或不懂文藝的文藝理論家”,。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就是這樣一本書,,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正如他幾十年前創(chuàng)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篇二
美的本質,。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秘,。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奔慈祟悓γ赖淖非笤从谌粘I詈徒涷灐?/p>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么,,了解什么?;蛘弑貍涫裁凑J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huán)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于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盡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于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并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于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xiàn)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但也并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并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么,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chuàng)造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xiàn)在這個社會。
展現(xiàn)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復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xiàn)美,,反映了現(xiàn)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chuàng)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盡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钡囆g的終端。我想也會回歸于生活,。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篇三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美學經典,,它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們學文的人都應該看看,,因為它對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在戲劇和小說方面,“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章節(ji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戲劇和小說,。
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關于藝術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語錄:
詩人究竟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前一種程序產生出寓言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才有價值,。后一種程序才適合詩的本質。它表現(xiàn)出一種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誰如果生動地掌握住這特殊,他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識到,。
朱光潛認為,這種提法很好地解決了形象思維與文藝思想性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涉及到藝術典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從共性出發(fā)還是從個性出發(fā)的問題。具體在我們的寫作活動中,,以小說寫作為例,,這個原則可以指導我們怎樣來塑造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們應選擇一個典型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具體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說的故事都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
其次,,我們要選擇的這個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個性,,即使你寫的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要寫出這個人的特殊性。小學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寫成一個樣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實就是把人物類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則,。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們筆下的人物都要有個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當然就不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了。
再次,,要樹立用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一般規(guī)律的寫作原則,。正因為我們筆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實,,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為典型,,還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質。
最后,,為了要塑造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首先要善于觀察,找到一種事物與它事物的區(qū)別,,對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現(xiàn)出這個人物的特殊之處,,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讓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在環(huán)境中碰撞,、融合,。這樣我們就能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呈現(xiàn)生活的本質。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篇四
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p>
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書,。對于朱先生,我雖有耳聞,,但他的文字卻是首次得見,,真是歡喜得不得了,。樸實流暢的文字和隨和真誠的作文態(tài)度正是我所喜歡的。首先讀的是朱先生當年從海外寄給國內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談論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極其普通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極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讀書與作文,,動與靜,情與理,,人生與我,。讀朱先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真是一種享受,夏丏尊當年在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寫的序里說,,朱先生的這些信“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下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了世俗圖近利”,。看來夏先生對這些信太了解了,,單就這句話就引我一頭扎進了這些信里,。
“談人生與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講到朱先生自己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這兩種眼光真是獨特,,朱先生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人,。關于“人生與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真正思考過,。然而,,不論思考與否,我們卻由不得不受這個問題的影響,。人來到世間,,活在現(xiàn)世,快樂與否,,幸福與否,,都與這個問題脫不了干系。同樣是人,,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積極,有的消極,,有的有出世的態(tài)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終其一生只感到索然無味,,這個中滋味也多半受這個問題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與我的關系,,可是決定我們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大事,,我們最好還是學習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非常獨特,。他把人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同時也把自己與草木蟲魚一樣看待,。他說人類比其它萬物感覺到苦,,是因為人覺著自己比草木蟲魚重要,同樣,,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覺著苦,,也是因為這些人覺著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這些見解實在精彩!細想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也許有人會反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與草木蟲魚同日而語?!當然,,這樣的說法無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講的是一種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沒必要糾纏于什么低等與高等的差異問題了,。順著朱先生的話想一想,的確,,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說實在的,這偌大一個天地間,,多我一個,,少我一個,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罷,,實在是無礙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蟲魚,,無論和風甘露,,還是凄風冷雨,不都是一樣地活著,,草木該繁茂時即繁茂,,該凋零時即凋零,蟲魚該強健時即強健,,該衰老時即衰老,,誰也沒有覺著自己幸運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獨我們人類,,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憐,,自尋煩惱,。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當作草木蟲魚看待,人生豈不慘淡?事實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無論看人生的喜劇,還是人生的悲劇,,總帶著欣賞的成分,,總覺著有趣味,總能尋到美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眼光,,這種特質,使朱先生最終功成名就,,開我國現(xiàn)代美學之先河,。可是,,古往今來,,多少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慨嘆著人生的無趣無味,又有多少人在無趣無味中苦度了一生呢?,F(xiàn)在看來,,人生到底有無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雙眼一顆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劇別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劇別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把玩的對象,,自然毫無趣味可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從自身而來,,這樣的人生難免趣味無多,。
學了朱先生的眼光,我發(fā)現(xiàn)人生的喜劇遠遠多于悲劇,。比如,,之前總看不慣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厭惡,,如今換一種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還真是趣味無窮呢,。如有的女人不論別人是否感興趣,,總愛在人前夸贊自己的老公,其實無非是要告訴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與達官顯貴同進同出,,如何如何享盡人生浮華,我之前很反感這樣的人,,覺得她們無聊膚淺?,F(xiàn)在換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臺袖手旁觀,,便覺得這種女人也著實可愛,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種態(tài)度欣賞她的津津樂道與沾沾自喜了,。欣賞之余,,還意識到自己當初也不免有狹隘之嫌,的確,,她們能在這些事上尋到無盡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我們又何必嫌惡呢。還有,,之前很看不慣一些口是心非的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總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廁時見到了a同事,,a同事剛燙了卷發(fā),我的這位同事就夸贊說,,哎呀,,你的頭發(fā)燙得真好看,多么適合你的臉型和氣質,。
a走后,,b同事也來如廁,,剛巧,b同事也剛剛燙了卷發(fā),,我的這位同事馬上又扭頭夸贊道,,哎呀,你燙的這個發(fā)型真好看,,剛才我看見a,,她的頭發(fā)燙得一點兒都不好,還不如不燙呢,。一邊說著一邊興沖沖地往外走,,誰知話音剛落,便看到a還站在衛(wèi)生間門口,,這位同事當時窘得無地自容,。后來在工作中屢次遇到這樣的人和事,雖不如這個例子典型,,但總是大同小異,。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不免從心里鄙夷其兩面三刀,,說話辦事不講原則,,做人沒有誠意。但現(xiàn)在換個眼光看,,便也覺無妨大礙,。一個人是什么樣的脾性,他的話該如何聽,,時間久了周圍的人自然會有共識,,這樣的人若能從口是心非中獲得些樂趣,就隨他去,,若能獲得些教訓,,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豈不更好,,我們完全可以拿它當個喜劇看看,,實在無妨。
如此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劇我見得不多,但也并非沒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學業(yè)無成,一直未尋到合適的工作,有幾年游手好閑,,苦悶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媽眼看著兒子一步步誤入歧途,家庭也墮入困境,,二老終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嘆自己不該一次次縱容遷就,。哥哥也終日愁苦,,悔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青春好年華,。他們都是我至親至愛的人,,看著他們愁苦,我也愁苦,,覺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 現(xiàn)在學了朱先生,,換一種眼光看,,正所謂“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每個人只能擇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較多坦途,有的人較多磨難,,雖說有時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更多時候人在命運面前也是無能為力,。至于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運差,似乎千百年來也沒人說得清,,佛家講前世,,講因果,講輪回,,就是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論信與不信,,我們卻或多或少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謂的“知命”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順也好,,逆也罷,我們都須在這世上走一遭,。
面對人生的悲劇,,埋怨毫無作用,有時連抗爭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負責任,也怪怨爸媽太驕縱兒子,,對兒子的事大包大攬,。可這些都于事無補,。后來,,我逐漸冷靜下來,換了一種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責怪父母,,而是盡己所能做些實際的事。我讓哥哥離開原來的環(huán)境,,到北京自謀生路,。大半年下來,他雖生計艱難,,但至少平靜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態(tài)度,而且能憑借自己的努力養(yǎng)活自己,。爸媽看到兒子終于自食其力,,心也漸漸安定下來,我從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出堅定與信心來了,,家里又有了歡聲笑語,。朱先生說,“悲劇也就是人生的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寫道:“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倍感溫暖,。一副冷眼,,一個熱心,便道盡了“人生與我”的關系,。我們對待人生的悲喜劇,,對待他人,對待自己,,都既用得著一副冷眼,,也用得著一顆熱心,一副冷眼能讓我們氣定神閑,,從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隨了世俗去,,一顆熱心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趣味,,發(fā)現(xiàn)美,既關愛他人,,也顧到自己,。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啟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說,,也許有人認為他拿人比禽獸諸物,,會將其視為異端學說,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賢來為自己的理論辯護,,如孔子所謂“知命”,,孟子所謂“盡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他都可以拿來作為護身符,。但朱先生認為不必如此,,因為“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賢的聲威”,。這句話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它使我認識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個人更應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賢嚇得畏首畏尾縮手縮腳,。之前,我一直很有種自卑感,,覺得自己沒有生在書香之家,,對于人文哲理,雖有興趣,,可缺少底蘊,,更談不上學養(yǎng),后來年紀稍長,,漸漸有了些人生體悟,,也想偶爾抒發(fā)一下情懷,但常常缺少勇氣,,羞于表達,,生怕被人笑話,在古圣先賢面前出了丑,。讀了朱先生的這句話,,總算對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種眼光和態(tài)度。
古圣先賢與我,,時代雖有古今之分,,天分雖有高低之別,但同樣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淺,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將悟到的東西說出來總結出來,有的人說不出來總結不出來,。但無論如何,,總不至于有大區(qū)分,既然如此,,何必擔心在同類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這個人世間體悟到的必是人類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顧及古圣先賢是否說過,,或是如何說的。這樣的話說出來,,不知會不會引起誤解,,以為我竟然膽大妄為到不把古圣先賢放在眼里。事實上,,朱先生的這句話并不能減少我對古圣先賢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讓我有了勇氣重視自己。單為這個進步,,我也該好好感謝朱先生,。
談美書簡讀書心得篇五
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把薄薄的一本《談美書簡》看完,,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嚴肅的寫作態(tài)度和讓人肅然起敬的內容,。在這個場合倉的閱讀過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覺地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但是這么長的時間也沒有白花,,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畢竟還是有了些收獲,。
首先,,就是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終于對朱光潛這個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種種原因我一直以為朱光潛是一個仍然在各大報刊雜志上寫寫《咬文嚼字》之類的小文章的人,,翻開此書之后,我最大的驚訝就是發(fā)現(xiàn)朱光潛早已在1988與世長辭,,而且在他在世的時候,,也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美學老人”,絕不是會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tǒng)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tǒng)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fā)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作為文學與戲劇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還應該是環(huán)境中的人物,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故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人物個性與典型性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表達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這樣的觀點貫穿在這一節(jié)的始終,,可以使讀者在解讀當代一些文學,、電影中的“實驗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詞之外的評價。雖然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里,,這種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寫書的時候那么強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想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正是這些貌似平易近人,,實則各有性格的角色,,豐富了我們單調的電視屏幕,讓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同樣,,這樣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近年來講述各種小人物的電影在國際影壇開始叫好又叫座的發(fā)展起來。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一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作者的朱光潛老先生在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并不能夠從中見識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這樣一本可以作為啟蒙書籍來讀的小書中,我們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觀看勝景的好導游嗎?作者的確非常成功地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說完了作者的優(yōu)點,我很想再講一些我在讀這本書是對于寫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曾經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學研究的時候,不可以總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沒見什么具體分析,,都是概念。由于這本書寫于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幾年,,受舊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我認為作者在有的時候也犯了這樣的錯誤,作者是一個研究了很多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寫的書也如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那樣,,非常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和觀點,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讓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學到了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舉出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為論據,。我承認馬克思他老人家創(chuàng)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體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一應俱全,我也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美學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我更確信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一大勝利,,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此普遍,、廣泛的舉出他們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論據來使用,,甚至不加點評或者邏輯推理的承認是絕對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違背了辯證的思想呢?這是否可以擴大為中國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一大失誤呢?
提出以上的兩點內容,,我并沒有批評朱光潛老人,,更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否認黨的指導思想的意思,畢竟時代不同了,,人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產生了變化,,然而我認為,以上的這兩點,,正是我國大部分政府與黨的文獻中廣泛存在并且應當試圖避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點正是中國共產黨讓人感受到形式主義存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