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一
考點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開始的標志: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fā)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英國成立了共和國,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擔任“護國主”
(4)結束: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其他不滿國王專制統(tǒng)治的人士發(fā)動宮廷政變,x制統(tǒng)治,。
(5)《權利法案》目的:為限制國王的權利,,時間:1689年,機構:英國議會,。意義:《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6)意義:見課本。
考點二,、美國的誕生
(1)獨立戰(zhàn)爭的起因: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過程: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開始。5月,,北美召開大陸會議,,決定組建軍隊同英國軍隊戰(zhàn)斗,華盛頓被任命為總司令,。
(3)1776年7月4日(時間),,大陸會議(機構)發(fā)表了《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意義),。
(4)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zhàn)役中,美軍打敗英軍,,迫使英軍五千多人投降,。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1783年,,英國存認美國獨立,。
(5)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guī)定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
(6)美國獨立戰(zhàn)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使美國贏得了獨立,。這場戰(zhàn)爭同時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影響)
考點三,、法國x拿破侖帝國
(1)原因:封建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始標志: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發(fā)動起義,,攻占了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掀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法國x意義:見課本,。
(3)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歷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4)1799年,法國將軍拿破侖發(fā)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拿破侖加冕稱皇帝,,建立帝國——歷稱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位期間,拿破侖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tǒng)治,,頒布了《法典》;對外打擊反法同盟,,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
(5)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
考點四,、工業(yè)革命
1、英國(最早)開始的工業(yè)革命,,18世紀60年代(時間),,工業(yè)革命是從發(fā)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18世紀六七十年代,,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相繼問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3,、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美國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機作動力的輪船,。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fā)明了火車機車,。
4、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見課本,。
考點五,、殖民統(tǒng)治和抗爭
1、黑奴貿易: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強占印第安人土地種植甘蔗,、棉花和煙草等作物,,需要大量勞動力。由于當地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和奴役人數銳減,,無法為種植園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于是殖民者從非洲大量購買黑人,當作奴隸使用,。歐洲一些人看到黑奴貿易有利可圖,,紛紛加入罪惡的黑奴貿易行列。
2,、在販賣黑奴的過程中,,英國人后來居上,奴隸販子大發(fā)橫財,,許多奴隸販子賺到錢回國后投資工商業(yè),成為資本家,。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起來,。
4、玻利瓦爾:19世紀初,,西屬拉美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18起,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從北向南,,橫掃南美大陸上的西班牙軍隊,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爾后來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5、印度的章西女王,。
考點六,、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英國的憲章運動: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工人掀起了一場規(guī)模宏大,,持續(xù)時間長久的憲章運動,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選權,,第一次政治性群眾性的運動,。
2、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會,共同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
3,、《共產黨宣言》: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豆伯a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
4,、巴黎公社:1870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zhèn)壓人民,。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義,,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資產階級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對巴黎公社發(fā)動進攻,。5月21日——5月28日,公社戰(zhàn)士同敵人展開激烈的戰(zhàn)斗,,犧牲了成千上萬的戰(zhàn)士,,這就是歷的“五月流血周”。
5,、巴黎公社的意義: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公社戰(zhàn)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烈著后人。
6,、《國際歌》作者:是公社領導人歐仁鮑狄埃作詞,,工人狄蓋特作曲。
考點七,、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
1,、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美國獨立以后,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都發(fā)展起來。南方種植園使用了大量奴隸,。兩種制度水火不容,。19世紀中期,圍繞著奴隸制度廢存問題,,南北矛盾再也無法調合,。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國總統(tǒng),,成為南北戰(zhàn)爭的導火線,。1861.4南方軍隊挑起內戰(zhàn),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
2,、《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9月,,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guī)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
意義:《宣言》的發(fā)表,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戰(zhàn)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轉折點)
1865年,,南北戰(zhàn)爭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的統(tǒng)一最終得到維護。
3,、南北戰(zhàn)爭結束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林肯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的總統(tǒng),。
4、南北戰(zhàn)爭的影響:南北戰(zhàn)爭是美國歷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zhàn)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考點八、俄國廢除農奴制
1,、廢除農奴制法令的主要內容: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guī)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2,、農奴制改革的歷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次改革雖然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俄國近代重大轉折點,。
考點九,、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1869年,,明治天皇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內容: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fā)展教育。這些改革是在明治車年進行的,,因此被稱為“明治維新”,。
考點十、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由于發(fā)電機和電動機的發(fā)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漸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電力也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活領域。眾多的家用電器產品,,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在電力技術的發(fā)展方面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
2、愛迪生發(fā)明電燈泡: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歷經數百次失敗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了光明,。
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設計出內燃機。1885年,,本茨試制汽車成功。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交流,。
4、20世紀初,,人們造出飛艇,。1903年12月,美國萊特兄弟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飛機今天已經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的影響:見課本,。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1,、課本要反復翻看,做到滾瓜爛熟,。所有的知識具體位置都心中有數,。
2、自己整理大事年表,,把學習過的時間事件,,按順序一一整理出來,,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實用,。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蛘哒碜约簺]記住的,,這個整理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總會有很多時間你已經記住了,,整理的內容會逐漸減少,,你的成就感也越來越高。
3,、注意學習歷史要縱向聯系,,就是時間。橫向聯系,就是課本的排列,??臻g聯系,就是地理位置,,地區(qū),、國家、城市,。
4,、做選擇題:審題最關鍵。審題時注意否定選擇題,,選出答案后再看一下問題明確讓你選的是“錯誤的,,不對的或不是”等,這些字眼一定要看清,。選擇題錯的太多會影響你的總分,。盡量不失分?;A知識要牢靠,。
5、做填空題要求書寫工整,,正確,,不能有錯別字。
初中歷史學習技巧
(一)抓教材,,抓障礙,,夯實基礎
(二)重歸納,抓專題,,提升能力
第二階段歷史復習絕不是第一階段復習的簡單壓縮,,而是一個知識點綜合、鞏固,、完善和提高的過程,,換句話說,第二階段復習時立足于第一階段復習的更高層次的復習,。在這一階段的復習里,,我們要完成各部分知識的條理、歸納,、糅合,,使各部分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力求達到基礎知識重點化,,重點知識網絡化,,網絡知識題型化,,題型設計生活化;要以歷史思想、方法為主線,,以學生的綜合訓練為主體,,減少重復,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在歷史的應用方面,注意歷史知識與生活熱點的聯系,,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同時穿插專題復習(如圖表信息專題、對外關系專題,、國家政策專題,、社會生活專題、探索性專題等),,另外向學生滲透題型設計生活化的意識,,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多鞏固,,精訓練,,樹立信心
第三階段復習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沖刺階段。在這一階段復習中,,我們要抓住知識,、能力的深化和鞏固,復習資料的組織以中考題及模擬題為主,,不宜過多但要精選,,爭取選用回扣教材,查漏補缺的模擬題進行強化訓練,。同時,,由于考前的學習較為緊張,往往有部分學生易焦慮,、浮躁,,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在此階段還應注意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心態(tài)及時作出調整,,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我們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必備的應試技巧和方法,,使學生有足夠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態(tài)從容地面對考中考,。因為第三階段主要是進行檢驗復習,所以在本階段要教會學生用“嘗試回憶記憶法”把前兩段復習過的內容想出來,,強化記憶,?;貞浺坏┻M行不下去,立即看書或筆記,,接續(xù)回憶線索,。在回憶的基礎上,自選一到兩套回扣教材,、查漏補缺的模擬試題,,嚴格按考場要求進行自考,鞏固記憶效果,,進入考試狀態(tài),。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二
【課程標準】 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春秋的年代與特點,、春秋五霸,、晉文公與楚莊王稱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業(yè)的共同原因,。[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本課的歷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封制的崩潰導致春秋爭霸,學習齊桓公的胸襟與用人,、容人之量,,認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義,認識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國強,。
【教學重,、難點】重點: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春秋爭霸的原因則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復習分封制的權利與義務而導入。 回憶,,為學習打下基礎
二,、春秋五霸
1、東周的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并說明東周包括整個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
2,、春秋的特點:講解特點:一是王權的衰落(原因,、表現及影響),二是諸候爭霸,。指導閱讀“引文“,。
3、春秋五霸:學生勾在書上,,并在地圖上找出這些諸候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 本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學生缺乏必要的直觀材料來幫助理解,,所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閱讀教材,并且落實在書上,。
這說明了什么變化?反映了當時歷史的什么特點?
三,、齊桓公首霸
1、看地圖,?!白x讀”:說的是什么人?與齊桓公稱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何感想,。
4,、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后,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呢?學生看書解決,。
訓練識讀歷史地圖,。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對學生進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教育的滲透,。
培養(yǎng)綜合概括能力,。
四、晉楚爭霸
閱讀,,找出 “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zhàn)役直接相關?第一次戰(zhàn)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 簡略處理,。
學生閱讀教材找成語,文史結合學習歷史,。
體現什么智慧?
五,、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答案來,,互相補充。
六,、小結:學生小結本課的內容,。
問:你發(fā)現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請你聯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你的看法,。
訓練學生綜合歷史的能力學習歷史,,聯系古今
七、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講故事,,說成語,。
【教學后記】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三
1.悠久的歷史
(1)廣東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人類是韶關的“馬壩人”,距今約 12.9 萬年,,該遠古人類化石的發(fā)現有力證明了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發(fā)祥地,。
(2)佛山的西樵山古石器遺址是我國華南地區(qū)至今發(fā)現的一處石器時代大型開采石材和制造石器的場所,。在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發(fā)現的多個遺址中,都發(fā)現貝殼,,因此稱為貝丘文化遺址,。通過對貝丘文化遺址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我國嶺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農耕漁獵文化,。
(3)廣東的手工業(yè)豐富多樣,,主要有冶鐵業(yè)、陶瓷業(yè),、釀酒業(yè),、榨糖業(yè)、制葵業(yè)(新會是的葵鄉(xiāng))等;粵繡,、佛山剪紙,、廣東象牙雕等是廣東民間工藝的瑰寶,其中粵繡,、湘繡,、蘇繡、蜀繡并稱為全國“四大名繡”,。
2.三大民系
(1)廣府民系:廣府民系主要由古越族與中原漢族融合而成,,方言是粵語。
(2)潮汕民系:方言是潮語(是由閩語和古越語融合而成),,
明清時期潮汕方言成為獨立次方言,。
(3)客家民系:方言是客家話(是在中原古漢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同時也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4.建筑工程
(1)靈渠是世界上第一條船閘式人工航道運河,,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2)客家圍龍屋是我國經典民居之一,。
(3)開平碉樓是中國第 35 項載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也是廣東的首個世界遺產項目,。
(4)廣州陳家祠是集嶺南歷代建筑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
二,、古代廣東
1.秦:屬南??ぃぶ卧诮駨V州(當時稱番禺),。
2.漢:漢武帝時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fā)。從此廣州作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的地位確立,。
3.隋唐: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fā),,可達波斯灣。唐在廣州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4.北宋: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易,征收商稅,。
(2)在清代,,廣東的冶鐵業(yè)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清朝實行閉關政策,, 1757 年(乾隆年間)只留廣州一處海關通商廣州十三行,。
(4)明朝戚繼光率軍開赴廣東等地,連續(xù)重創(chuàng)倭寇,。
(5)明朝后期,,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強行租借澳門,。
三,、近代廣東
1.重大事件
(1)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2)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抗英。
(3)1842年,,《南京條約》將廣州開辟為通商口岸;1858 年,,《天津條約》將汕頭、瓊州開辟為通商口岸,。
(4)1872年,,陳啟沅在廣東南海創(chuàng)立繼昌隆繅絲廠,是廣東第一家民族企業(yè),。
(5)1911年,,孫中山、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發(fā)展的進程,。
(6)1923年,中共三大在廣州舉行,。
(7)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立了三大政策;1924年5月,,黃埔軍校建立,。
(8)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國民革命軍。1926年北伐戰(zhàn)爭開始,,北伐軍從廣東出發(fā),。
(9)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彭湃建立廣東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2.重要歷史人物及其活動
(1)洪秀全: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qū))人,,1851年1月11日發(fā)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強盛時曾占領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2)鄧世昌:中國清末海軍愛國將領,,廣東番禺人(今廣州市海珠區(qū)),。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為致遠艦管帶,在 1894 年9月17日黃海海戰(zhàn)中捐軀報國,。
(4)康有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領導了戊戌變法,。
(5)梁啟超:廣東新會人,。領導了戊戌變法,提出“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主張,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史學家,。
(6)冼星海:廣東番禺人,人民音樂家,。先后在嶺南大學預科,、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院及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音樂,?;貒髣?chuàng)作了《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對發(fā)展我國革命音樂作出了巨大貢獻,。
(7)詹天佑:南海人,中國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他是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和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的總工程師,為我國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8)馮如:恩平人,,中國第一架飛機制造者、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他于191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并駕機參加國際比賽,,榮獲第一名。被后人譽為“中國航空之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9)葉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人和新四軍的領導人之一,杰出的軍事家,。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人,,領導了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zhàn)役,獲“北伐名將”之美譽,,第四軍亦有“鐵軍” 之稱,。
(10)葉劍英:廣東省梅縣人。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后任第四軍參謀長。1948年12月至 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期間,為粉碎“-”作出了突出貢獻,。
(11)廖仲愷:廣東歸善人,。曾隨孫中山反對袁世凱,,參加護法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財政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省長等職。
(12)容國團:廣東南屏人,,1959年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男子單打冠軍,,他是中國第一個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
(13)陳鏡開:廣東東莞人,,他的“開國第一舉”以133公斤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中國運動員的第一個世界紀錄。
四,、現代廣東
1.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
2.1980年將深圳,、珠海、汕頭設立為經濟特區(qū),。
3.1984年廣州,、湛江成為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后來將珠江三角洲
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4.改革開放在廣東的成就: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
5.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發(fā)表“南方講話”,,提出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極大地解放了人們思想,。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四
style="color:#125b86">《經濟體制改革》
課程標準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國有企業(yè)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2課。本單元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是如何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改革開放的成功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分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本節(jié)課講述的正是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對我國建國后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但經濟史涉及的專有名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專有名詞,還要采用一些實例加深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了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掌握國有企業(yè)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難點:本課涉及的經濟方面的專有名詞比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鄧小平曾8次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那么中國的1978和1985年發(fā)生了什么事,使我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還獲得了世界對我們的認可呢?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1978年的中國,,回憶下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哪些大事件?
學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學生:
1、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實行改革開放
學生: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發(fā)言后,,讓學生讀課本39頁“相關史實”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然后展示兩則材料,由學生進一步總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嚴重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由于實施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降低,,消極怠工,,致使農業(yè)不景氣,糧食產量少,,人民生活極端貧窮,,甚至連吃飽飯都成為了當時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38頁兩段的內容,并總結出我國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開始實施的,。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4.實施:安徽鳳陽小崗村
我國最早開始進行農村改革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糧食產量嚴重減產,而小崗村更是窮的響叮當,。小崗村從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間,,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糧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討飯。十年間,,小崗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糧,,集體的公共積累只有幾間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張犁、一桿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場的磙子一停,社員們只能去要飯,。生產隊隊長嚴宏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飯,。(出處:《中國歷史教師用書》八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頁)
學生:分田到戶。
教師:什么是“戶”?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這里指以家庭為單位
教師:再看看這個協(xié)議,,分到田的農民有什么責任嗎?
學生: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
教師:很好,在獲得土地的同時,,農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糧食任務上繳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
教師:我們回憶下,我國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學生: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那么分田到戶,,在當時允許嗎?
學生討論發(fā)言:不允許,,當時我國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
教師:對,,在當時“分田到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貧窮的小崗村已經沒有出路了,,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與其要飯、等國家救濟還不如放手一搏,,正如這份協(xié)議中寫到的“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yǎng)到18歲”。這是樸實的農民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忍受饑餓鋌而走險,,18戶農民壓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戶,。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載著18戶農民所有希望的協(xié)議,成為了我國農民告別饑餓的宣言書,。
那么“分田到戶”的小崗村收成怎么樣呢?
之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分田到戶后,,小崗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實行“分田到戶”后的第一年這個從未向國家交過1斤糧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糧、棉,、油,,并還清了20年來的貸款。小崗村人第一次有了糧,,有了錢,,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隨著小崗村的成功,鳳陽縣各個地方紛紛開始實施“分田到戶”,,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鳳陽縣從1978年開始三年不斷地增產。而這小崗村18位“敢為天下先”的農民成為改革的真正實踐者,。在今年12月我國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這18位農民被評為“改革先鋒”,。
5.發(fā)展進程
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擺脫貧窮大膽的嘗試“分田到戶”,如同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國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廣全國,。到1983年改革“遍地開花”,,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呢?
6.定義
“家庭聯產”說明了其組織形式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的,,“承包”指的是農戶與集體達成協(xié)議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承包給農戶,,而“責任制”是指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自負盈虧,。
那么我們考慮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進行改革,,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生產獲得極大發(fā)展。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后指出:責——自負盈虧
權——土地的使用權
利——農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農民所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農民獲得的只是使用權。
7.深化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節(jié)節(jié)攀升,,農村經濟朝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也使一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yè)和加工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美的,、容聲、隆力奇,、萬家樂等都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佼佼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為農民致富和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
這幅圖表是我國從1976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的數據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yè)經濟飛速發(fā)展,。我國不僅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實現了出口。
隨著農村改革的成功,,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看課本40頁的“材料研讀”,,研究下當時我國城市存在哪些問題,,并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M行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總結:政企不分,、平均主義嚴重還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的作用。
我們來看幾個材料,,具體了解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yè)的過多干預嚴重制約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再來看材料二,,我們去購物,,每樣商品都有它的價格,廠家制定價格的依據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價格是根據商品成本,、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卻是由政府定價,,完全忽視市場規(guī)律,甚至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yè)的銷路完全由政府解決,,毫無壓力的工廠任務只有一個:完成生產任務。在這樣的政策下,,企業(yè)毫無動力,,產品、技術不進行更新換代,,企業(yè)缺乏活力,。
再加上當時的國有企業(yè)普遍采取平均主義、“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工人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工人毫無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我們通過對以上幾則材料的解讀,,總結一下:當時城市經濟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確: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業(yè)——毫無自主權,在政府這個大傘的庇護下不作為
工人——干多干少一個樣,,缺乏積極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課本上所說:“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此次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城市。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政府要放權,,企業(yè),、工人必須調動起積極性,所以對癥下藥,,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
具體如何實施呢?我們先一起讀課本的第40頁第一、二段,,歸納并完成表格,。
3.內容
(1)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等經濟形式,。
(2)政企分開,企業(yè)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yè)的效益與職工的收入相聯系,企業(yè)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樣一來調動了企業(yè)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yè)活力,。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業(yè),、工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之前存在的問題能解決嗎?
政府——政企分開放開了政府的手,放權
企業(yè)——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施企業(yè)責任制
工人——按勞分配,,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個實例: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原名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這是個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企業(yè),。隨著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這個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張瑞敏。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此時的海爾職工毫無工作積極性,,消極怠工,。在改革的推動下,政企分開,,企業(yè)擁有了自主權;按勞分配更使工人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企業(yè)有了活力。而廠長張瑞敏也很抓企業(yè)質量,,在收到一封群眾關于質量的投訴信后,,張瑞敏讓員工拿著大錘砸掉了有質量問題的76臺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這一錘砸出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也使海爾名聲鵲起,。這把大錘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憑借著過硬的質量,,海爾在激烈的家電競爭中脫穎而出,。海爾不僅在中國家電行業(yè),而且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甚至在美國紐約也建起了一幢“海爾大廈”。2016年海爾躋身“世界品牌500強”,。2018年前三季度海爾的營業(yè)額更是高達1381億元,。從海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在這四十年中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
4.影響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的實施,,我國城鄉(xiāng)經濟出現迅速發(fā)展。我國經濟急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7年,,我國工農業(yè)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載史冊的一年,,中國城市經濟開始了持續(xù)發(fā)展,中國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一年,,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再次榮登美國《時代》周刊,,被評為“年度風云人物”。
中國人的腳步并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而停止,,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家一起讀課本40頁的最后一段,并回答問題,。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進一步明確: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3)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來解讀下定義。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這是前提,,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二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這是為了維持市場的穩(wěn)定性,,在尊重市場調節(jié)的前提下進行,,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那么我們來對比下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加大了改革力度,,開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現代企業(yè)制度邁進,。我們一起讀課本的41頁第一段,了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成為了今天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在世界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了“中國贏了”!這是該雜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兩種文字。
在這期雜志中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準備好贏得未來》的文章,。文章寫道:“此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舞臺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xù),。”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五
第一課 俄國十月革命
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征,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一戰(zhàn)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征,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一戰(zhàn)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戰(zhàn)斗性強
領導條件——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同盟軍——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時間:1917年3月
結果:-沙皇統(tǒng)治,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 革命準備
方針:《四月提綱》提出兩種不同性質革命的過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奪權,,后組織武裝起義
準備:黨中央會議決定武裝起義
4、 十月革命
起義: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結果:-臨時政府,,建立工農蘇維埃政府
措施:對內——宣布平等,,廢除特權,收歸國有,,沒收土地
對外——簽訂和約,,退出一戰(zhàn)
5、 鞏固政權
背景: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叛亂;
國外——協(xié)約國的武裝干涉
措施:軍事——征兵制,、組建紅軍,,擊潰白軍;
經濟——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全部國有;余糧征集;取消商貿;強制勞動
6,、 歷史意義
國際:成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
鼓舞推動國際共運和民解運動;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fā)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2,、北京人
發(fā)現時間:1929年
發(fā)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fā)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yè):(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fā)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中發(fā)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七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yǎng)跟不上,,她的頭發(fā)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xiāng),,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xiāng),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fā),。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傊?,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qū)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qū)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guī)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qū)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qū)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wěn)定……孤立……減少……發(fā)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八
style="color:#125b86">《大一統(tǒng)的漢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tǒng)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tǒng)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維護統(tǒng)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tǒng)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yōu)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tǒng)”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tǒng)”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tǒng)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guī)е蓡栍心康牡卣归_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huán)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tǒng)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yǎng)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tǒng)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tǒng)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九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zhàn)役和黃海戰(zhàn)役;遼東戰(zhàn)役和威海戰(zhàn)役,。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fā)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tǒng)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zhàn)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fā)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恶R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zhàn)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xié)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戰(zhàn)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yōu)榱烁髯缘那致阅康?,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他們的態(tài)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zhí)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是重點,?!恶R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恚瑢W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fā)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qū)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fā)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zhàn)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tài)度,,分析列強“調?!钡哪康募笆〉脑颉Mㄟ^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zhàn)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局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zhàn)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tǒng)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yè)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p>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tài)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tǒng)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zhàn)爭爆發(fā)后慈禧的態(tài)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zhàn)局的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zhàn)爭的失敗。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qū)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一、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tài)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tài)度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1.戰(zhàn)爭的爆發(fā)
2.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3.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zhàn)役
4.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臺灣保衛(wèi)戰(zhàn)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十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yè)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tǒng)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zhàn)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么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zhàn)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zhàn)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瘪R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zhàn)爭被稱作“鴉片戰(zhàn)爭”,。)
2,、這場戰(zhàn)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xié)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鞍胫趁竦亍敝府敃r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tài),。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yè)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fā)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5,、小表演活動: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雙方代表的對話(可自由發(fā)揮)。
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進行“接龍復習”,并完成第3頁“自我測評”,。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頁“練一練”,。
3,、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本學期要完成世界歷下兩冊,。世界歷冊有七個單元:
1,、世界古代史
2、歐美國家的社會巨變,。
3,、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4,、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鞏固擴大和國際工人運動,。
5,、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6,、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7,、科學和思想文化。
世界歷史下冊有八個單元:
1,、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東西方世界。
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4、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變化,。
5,、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6,、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7,、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8,、科學技術和文化,。合計43課,每課教學1課時,。
二,、工作方向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繼續(xù)實施先學后導,,自主高效課堂課改方案,,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guī)教學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及班級現狀分析:
本屆初三12個班級,,班級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績分化嚴重。整體學習氛圍好的班級有四十六,、五十一,、五十五,這三個班級各門學科優(yōu)秀生較多,,待優(yōu)生相對較少,,學習狀態(tài)較糟的有45班,、52班。這兩個班整體學習氛圍不太好,,優(yōu)生較少,,中間層次、待優(yōu)生人數較多,。由于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有一定的難度,,要在全市中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初三歷史備課組擔子很重,,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課堂及時鞏固,,及時消化,,力求每一節(jié)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四,、措施:
1,、深化對《歷史課程標準》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0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tǒng)性,、準確性,、社會性、科學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切實做到落實教學三維目標,。
2,、抓好待優(yōu)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深入研究和領會畢業(yè)考試中各種題型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練習,。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分層教學,。如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重在抓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學習較困難者,重點讓其掌握考綱所要達到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做到畢業(yè)考能順利通過,。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4,、加強教育科研,,理論聯系實際搞好歷史學科研究。
5,、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6、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7,、認真,,積極參加市、縣教育局組織的各種教學研究活動,,以充實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8,、對新授課與復習課的教學模式做進一步的探究,。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yǎng)跟不上,,她的頭發(fā)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xiāng),,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xiāng),,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fā),。20xx年去世,,死時80歲)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qū)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qū)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guī)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qū)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qū)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wěn)定……孤立……減少……發(fā)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1、了解當時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
3、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fā)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重點】
吐蕃的發(fā)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難點】
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
【導入新課】
【學習過程】
仔細全面的閱讀課本,,認真完成學案。
一,、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2,、當時的吐蕃(bo)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3,、唐朝與吐蕃的和親
(1)7世紀前期,吐蕃的贊普______________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給他,。
(3)此次和親的意義:
(4)8世紀初,唐朝又將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經“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與回紇(he),、靺鞨,、南詔的關系
1、回紇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紀中期,,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雙方關系友好,。后回紇改名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統(tǒng)一各部建立政權,。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__,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_________”為號,。有“_______________”之稱。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
1,、課本p22動腦筋
2、認真識記本課的生字,、詞,。
吐蕃、松贊干布,、邏些,、回紇、回鵠,、粟末靺鞨,、南詔、彝族等,。
【思維拓展】
用史實說明唐朝統(tǒng)治者是怎樣靈活處理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的?并談談你的感想,。
【牛刀小試】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
【自我評價】
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九年級歷史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內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正確理解闡釋歷史概念,如宗法制,,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概況。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
(2)通過比較落實知識,如商代的方國與西周的封國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3)通過認識宗法制是為了鞏固分封制而實行的一種措施。培養(yǎng)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并鍛煉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讓學生對夏,、商、周三代各個部分政治制度發(fā)展變化情況的分析,,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社會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二,、三點剖析
重點:商代的內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1)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難?主要因為它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變革而選定的,,這個社會變革就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使中國社會從早期古代向古代轉變的關鍵,,過去把這個轉變說成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講分封制就一定要講宗法制。關系在下面具體還要講,。
三,、教學方法
初步嘗試采用構建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協(xié)作會話,,調動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大要素,,力爭使學生能主動完成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四、課標體現
1.構建主義教學思想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靠主動地探求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谝陨险J識,,本教案試圖通過向學生提供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腳手架),把復雜的重復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東西,,以便于學習者去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
2.為適應研究性學習和3+x考試的需要,,本節(jié)課的講述試圖通過政治,、歷史、地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并適當介紹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使學生能把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結合起來,體現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
3.通過本節(jié)課對若干政治問題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發(fā)展政治的一些問題,,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某種借鑒的東西,學史明智,,鑒古而知今,,從而使歷史學習更接近學生認知的“最鄰近區(qū)域”。
五,、教學過程
復習初中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奴隸社會?
2.奴隸社會主要有哪幾個王朝?
導入新課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發(fā)韌和源頭,。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的發(fā)展,,至三代引發(fā)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請同學們思考:三代各自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夏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商是奴隸社會的發(fā)展,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高峰,,在這之后的春秋則是奴隸社會的最終瓦解,。三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tài),較之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故而全面推動了三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發(fā)展,。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探討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問題,,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請同學們通過閱讀教材,,歸納一下夏,、商兩個王朝建立的時間(夏:約公元前2070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然后讓學生歸納夏,、商政治制度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如下:夏朝,公共權力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權力
補充:“公共權力”的理解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讓學生看書理解“方國聯盟”的定義然后選擇性補充:受秦漢以后大一統(tǒng)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并構擬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周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tǒng)王朝的更迭。其實,,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系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為方國聯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國征取貢物,、巡狩盟國境地,、仲裁方國間爭端和懲罰方國的權力。
為了處理商人本族及方國之間的關系,,并控制聯盟的實際權力,,商王實行“內服、外服制度”
(2)內服,、外服制度
教師有選擇性補充:成湯建國后,,為了獎勵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戰(zhàn)的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
所謂的內服官就是在當時商都鄭州任職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個諸侯國當駐地大使的官員。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商都鄭州是商王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qū),,商王親自委派官吏對轄區(qū)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樣,,是“內服”官吏,。內服官中職務的政務官,是為商王出謀劃策的“相”,,又稱“阿”,、“保”,、“尹”,,如成湯時期的伊尹、武丁時期的傅說等,,他們都是商王重要的輔佐人物,,常常為商王決定國家大事。王朝中所有僅次于相的高級官吏統(tǒng)稱為卿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對高級官吏的泛稱。
另外,,商朝還有“三公”這樣的官職,,但在成湯時期還沒有設立,因為它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所以并不常設,,是屬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還有很多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還有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等等,。
在成湯滅夏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諸侯國跟隨他并肩作戰(zhàn),。建國后,,成湯在商都鄭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國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諸子和其他貴族封為諸侯,,他們就屬于“外服”官。這些外服的諸侯都要接受成湯的封號,,成為商王朝的臣子,。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記載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規(guī)定了諸侯和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諸侯也是有可能成為商朝政權中的高級官吏,,即成為內服官。
各地的諸侯接受成湯的封號,也是要盡自己的義務的:諸侯必須對成湯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進貢大量的食物,、珍寶;還要應成湯之召參加或者統(tǒng)領征伐、狩獵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維持封區(qū)內的安定和發(fā)展,。
(3)壟斷神權
目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群巫之長,。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陜西省、甘肅省一帶的古老部落,。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許多方國部落,大敗商軍于牧野,,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豐、鎬為都城,,因在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西,,史稱西周。滅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與商王后裔武庚叛亂,。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遷部分商遺民于洛邑,,建造東都“成周”。同時,,大封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國
在講述“分封制”時,,教師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1.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tǒng)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后又四處出兵,,征服許多地方,。為了統(tǒng)治征服的遼闊地區(qū),,西周實行了分封制。概括來說是加強對各地的統(tǒng)治,,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辦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鎮(zhèn)守疆土,保衛(wèi)王室,。3.周王與諸侯的關系:周天子是統(tǒng)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加強了統(tǒng)治。教師在講述西周分封制時,,利用本目地圖《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圖》,,讓學生了解西周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的概況。另外,,應讓學生明確通行親族與異性封國的差異,。
1、宗法制度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定義:所謂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發(fā)展起來,,經夏商兩代至西周時期達到完備的程度。
(3)原則:西周的宗法制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二,,小宗服從大宗,諸弟服從長兄,。周天子相對于其他一切封國領地來說是大宗,,其他諸侯相對而言皆為小宗。同樣,,在諸侯國中,,諸侯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系中,,小宗應服從大宗,,有義務納貢,、幫助出兵征伐;大宗有義務保護小宗,,調解小宗之間的糾紛。其三,,各級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負責。這種宗法統(tǒng)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統(tǒng)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國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長,。在這種雙重統(tǒng)治之下,,官吏與各級行政機構的選擇采用“任人唯親”的原則,完全依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定,。
(4)實質:宗法制度的實質在于保證奪得政權的家族對全社會實行家長制的-統(tǒng)治,。
(5)工具:禮樂制度
注:此項讓學生自主看書,合作討論,,進行歸納,。
板書設計
第一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權力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2)內服,、外服制度
(3)壟斷神權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國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義
(3),、原則
(4),、實質
(5)、工具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