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一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第一節(jié)課教案篇一
(1)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2,、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認識七大洲輪廓及位置的確定。
2,、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教學方法
活動探索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這一稱呼是否正確呢,?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后,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過渡并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么,?(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后,,小組內(nèi)討論。
小結:
由于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jīng)叫了那么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于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它們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咱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復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并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么?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jīng)常聽說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閱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并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說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訓練:
通過觀察地球儀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相連的大洲及其分界線(亞-非)
2,、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北冰洋)
3,、被三個大洋圍繞的大洲,?(北美、亞洲)
4,、被赤道穿過大陸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個洲圍繞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熱帶,,又有溫帶,還有寒帶的大洲是,?(亞洲,、北美洲)
7、練習一筆畫世界
8,、在世界簡圖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稱
9、《同步訓練》練習題
總結:地球是我們?nèi)祟惖募覉@,,它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請同學們舉例說明陸地和海洋對我們?nèi)祟惖纳嬗泻我饬x?作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做呢,?
初一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第一節(jié)課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jīng)線和緯線的特點,,經(jīng)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jīng)緯度及經(jīng)緯網(wǎng)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jīng)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jīng)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chǎn)。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chǎn)生了疑問,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fā)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huán)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wèi)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xiàn)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wèi)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發(fā)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fā)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jù)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xiàn)在: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jié)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jù)板書設計師生共同復述本節(jié)知識要點,,并概括為“一球三數(shù)”“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wǎng)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jù),。
3.美國的孟席斯經(jīng)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huán)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huán)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里?某兩個風景區(qū)的位置是什么關系?某個地區(qū)的范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后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注的度數(shù),,它們分別叫什么名稱呢?作用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于多數(shù)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jīng)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啟發(fā),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啟發(fā)研討
1.什么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么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xiàn)在哪個地區(qū)?(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并根據(jù)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后,,并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看看這幾條緯線所經(jīng)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diào)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jīng)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jīng)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jīng)線”)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經(jīng)線?
2.經(jīng)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jīng)度是以哪條經(jīng)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jīng)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guī)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shù)的經(jīng)線有幾條?如何區(qū)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jīng)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jīng)線圈,,比較哪個經(jīng)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jīng)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jīng)線,,即兩條經(jīng)線的度數(shù)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diào)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fā)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jīng)線呢?(不能,經(jīng)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jù)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jīng)緯度數(shù)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后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jīng),,西大西經(jīng)”。
初一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第一節(jié)課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xiàn)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nèi)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shù)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fā),,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diào)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guī)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huán)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nóng)作物分布圖,、工業(yè)區(qū)或工業(yè)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yè)中心分布圖、政區(qū)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jù)地圖的內(nèi)容,通??梢詣澐譃槠胀ǖ貓D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jīng)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jù)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xiàn)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xiàn),,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xiàn)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jù)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yǎng)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yōu)椤盎顖D”,。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xiàn)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xiàn)象),、繁化簡,、圖配文、創(chuàng)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jù)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nèi)容,,強調(diào)養(yǎng)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作業(yè)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xiàn)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nèi)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nèi)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nèi)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nèi)容,。每個關鍵詞后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戶從多個垂直領域了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nèi)容,。
1,、等高線: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并垂直投影到一個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縮繪在圖紙上,就得到等高線,。等高線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與實際地面的交線,,所以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在等高線上標注的數(shù)字為該等高線的海拔,。圖位于同一等高線上的地面點,,海拔高度相同。但海拔高度相同的點不一定位于同一條等高線上,。(如右圖140m的等高線)在同一幅圖內(nèi),,除了陡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線不能相交,。閉合等高線的判讀在圖廓內(nèi)相鄰等高線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與等高線之間的等高線平距成反比,等高線平距愈小,,等高線排列越密,,說明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線平距愈大,,等高線排列越稀,,則說明地面坡度愈小。等高線是一條閉合的曲線,,如果不能在同一幅內(nèi)閉合,,則必在相鄰或者其他圖幅內(nèi)閉合。等高線經(jīng)過山脊或山谷時改變方向,,因此,,山脊線或者山谷線應垂直于等高線轉折點處的切線,即等高線與山脊線... 圖片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2,、好習慣:好習慣是漢語詞語,,是指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好習慣成就大未來。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好習慣,,顧名思義,就是良好的習慣,。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我們先一起來聽一個真實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yè)高薪招聘應屆大學畢業(yè)生,,對學歷、外語的要求都很高,。應聘的大學生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jīng)理面試。一見面,,總經(jīng)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這僅剩的幾位大學生們都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苯?jīng)理走了,大學生們閑著沒事,,圍著經(jīng)理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一疊,,信一疊,資料一疊,。都是些什么呢,?他們你看這一疊,我看這一疊,,看完了還交換:哎...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3,、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shù)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來講,,大比例尺地圖,,內(nèi)容詳細,幾何精度高,,可用于圖上測量,。小比例尺地圖,內(nèi)容概括性強,,不宜于進行圖上測量,。三棱比例尺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通常有三種表示方法,。(1)數(shù)字式(又名數(shù)字比例尺),,用數(shù)字的比例式或分數(shù)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1∶或1/(2)線段式(又名比例尺),,在地圖上畫一條線段,,并注明地圖上1厘米所代表的實際距離。(3)文字式,,在地圖上用文字直接寫出地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多少米,,如:圖上1厘米相當于地面距離500米,或五萬分之一,。三種表示方法可以互換,。必須化單位。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ɑ驍U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4、地理: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tǒng)稱,。“地理”一詞最早見于中國《易經(jīng)》,。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于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qū)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上的六風七帶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huán)境,也就是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chǎn)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xiàn)象,、水文現(xiàn)象以及水環(huán)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tài)現(xiàn)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xiàn)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xiàn)象還關注于由于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tǒng)現(xiàn)象以及由于...
初一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第一節(jié)課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wǎng)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略)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jīng)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jīng)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初一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一地理第一節(jié)課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jīng)度時差產(chǎn)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jié)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nèi)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xiàn)象呈現(xiàn)怎樣的規(guī)律?(交替,連續(xù))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xiàn)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xiàn)象,。(經(jīng)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jīng)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jīng)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