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課后反思篇一
我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兩個正方形,,(分別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處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時,,我采取引導,、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圖形,,仔細觀察它們的實際大小,。借助學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結果,。這時,只見學生紛紛參與,,有的學生用兩個學具比劃著量,;有的學生用直尺進行平均分;有的學生在對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
操作五分鐘后,,只見有學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并用一種很期待發(fā)言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他們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討出了結果,。這時,我說:“孩子們,,想好的同學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沒想好的同學快一點兒”。2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我開始指名匯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趙怡萌說:“我先把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對折后再對折,,這樣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边@時,,我并沒有及時給出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引領學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確,,通過我的引領指導、學生的動腦思考,,不但能正確判斷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錯誤的,還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謂是一箭三雕,。
“誰還有不同的思路?”這句話剛開口,,學生又紛紛舉起小手,。黨皓的思路是:把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橫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厘米,;豎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厘米。這樣,,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橫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豎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亞文的思路是:直接計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很高興,。說實話,學生能想出這么多的想法,,這令我出乎意料,。
在處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動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畫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的,,在這次的匯報過程和結果中,除了上述的4種方法外,,又有一種方法:他是把這個正方形對折,,看一看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過學生匯報的過程和結果,,讓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很大的“爆發(fā)力”。只要你引導到位,、啟發(fā)到位,,他們就能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惟恐課堂秩序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看來,,我這種顧慮是多余的。這時我想起一句話:“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活的資源,。
面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課后反思篇二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采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復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為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臺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后再分別計算出面積。
學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與1平方厘米有什么關系,?”然后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遷移類推的規(guī)律使學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自己獲取知識,,樹立了自信心,,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這部分教學中,,盡量做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探究,,這樣學生獨立設計試驗,,在組長的組織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個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語言很好的表達出來,。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成功,,我會注意在以后多讓學生用語言自己去表達。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后,,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導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厘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通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后總結時我設計了一個題目:1平方米=( )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zhàn)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盡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面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課后反思篇三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本課教學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發(fā)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大膽的猜測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引發(fā)問題的出現------光憑看和猜不能統(tǒng)一答案,,同時為學生準備了必須的操作工具,,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學生剛學習完面積的推導,,很容易想到擺的方法。但擺的方法畢竟不簡便,,其他的學生在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邊長,,因為直尺是以厘米作單位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正方形面積也是以平方厘米為單位的,;也有的同學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將1分米換算成10厘米進行面積計算。不同的方法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使不同思維程度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幾點:
1,、在學習長度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發(fā)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后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
3、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間的關系,,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規(guī)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系,。
4,、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不足之處:學生畢竟是首次接受面積單位的進率學習,,所以在兼顧中下生方面做得不是很好!這是概念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部分學生需要提醒!
面積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課后反思篇四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在復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后,,為學生設疑:我們新學習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說是10,,還有學生說是20,,也有學生說是100。誰想的是對的呢,?學生陷入了沉思,,產生了探究新知的動機。
學生對自己猜想的理由都進行了闡述后,,學生又進入了下一輪思考,。這時我啟發(fā)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了拼擺(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擺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學生就擺出了結果:橫著能擺10個,,豎著也能擺10個,所以,,可以擺10*10=100個,,也說是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學生雖然通過拼擺得出了結論,,我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上對操作結果進行論證,。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理論上論證了操作結果,,也旨在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單位的計算。
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我不僅設計單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題目,,更在知識的難度上進行了延伸,設計了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和復名數與單名數的改寫,,讓學生利用新的知識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