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一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峰,,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懂了《易經(jīng)》,,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后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jīng)》,。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向往結(jié)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xiàn)在言歸正轉(zhuǎn),,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并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nèi)篇便是莊子所著,,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為道,?道又在哪里,?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無為謂”,,知追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為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于自然,,合于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tài),。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于濮水之上,,閑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tài)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jié)發(fā)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問,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為你所累,,現(xiàn)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為,?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jīng)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xiàn)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于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后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一只小鳥,是困于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肚f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肚f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后,,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游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弊屛矣洃洩q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yè),,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xiàn)在處于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钡拇笠馐牵ㄅ笥褢┫嗷ソY(jié)交在不結(jié)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39;莫逆之交#39;,。所以我們在結(jié)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么回報,,而是自愿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后,我收獲頗多,。《莊子》這本書里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三
子列子問關尹曰(1):“至人潛行不窒(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3)。請問何以至于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10),,夫得是而窮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無端之紀(13),游乎萬物之所終始(14),,一其性(15),養(yǎng)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無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jié)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20),而況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干(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zhàn)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24),。不厭其天,不忽于人(25),,民幾乎以其真,!”
記得小時候,,面對可怕的事物時,我經(jīng)常有種恐懼感,??傁胱兊酶佑赂?,但又沒有很好的辦法。這里正好有篇文章為人們克服恐懼感給出了一個奇妙的答案,。道德修養(yǎng)完善的至人潛于水中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于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于自然,,獲得完整的心態(tài)而忘卻外物,,這樣就沒有什么外物能夠侵襲自身了,。莊子用了醉酒之人不會感到死、生,、驚、懼為例,,說明了人從醉酒中保全心態(tài),,而忘卻了外物。進而談到,,如果從自然中保全心態(tài)忘卻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對自然突然有種既敬畏又親近的'感覺,感覺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語卻總向我們傳達著某些信息。我們向往著,,好奇著,,痛苦著,,無聊著,無奈著,,勞累著,愁苦著,,尋找著,。然而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糊涂,,迷失著看不清方向。原來心智的通透和心靈的純凈也是一種智慧,。寧靜貌似很簡單,但寧靜又非常難,。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權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灑脫便是自然,自然才能灑脫,;自然才是真實,,真實便是自然,;真實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實,。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四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系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拿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shù)貎?,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人世間難得有這么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么個技術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zhàn)栗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著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wěn),,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么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時,他再也發(fā)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為什么要講這么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說,從惠子死后,,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說話了,。真的是沒有說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么,?其實,他是在哀嘆,,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fā)。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啊,!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說:“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游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里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fā)感慨,。惠子是個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說,,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xù)著自己的辯論事業(yè):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啊,!叫我們怎么聽怎么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峰,,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峰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啊!難怪張之純在《評注諸子菁華錄》里說:“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shù)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凄涼,。”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fā)了一通關于生死的妙論。
說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著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么久,,她給你養(yǎng)大了孩子,,現(xiàn)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著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jié),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jié)》里說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p>
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p>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五
世俗名利和青山綠水之間,,你選擇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釣碧泉綠潭;權力富貴和草舍茅廬之間,,你選擇了寧靜致遠,,曉夢翩躚姹紫嫣紅。
陰暗朝廷是鳶飛戾天者的翅膀,,但卻是束縛你靈魂的鎖鏈;計謀社會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卻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獄,。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決定步入山林,感受鳥語花香的自然氣息,;為了保護那一份清靜,,你決絕離開官場,,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煩擾。你放棄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寧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諒了惠子擔心威脅的陷害,寬容了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間草舍,一幽清夢,,將你帶到五彩斑斕的花間,,化身為淡藍的蝴蝶,,飛舞、翩躚,、悠然,忘卻世俗煩憂,,只是一直簡簡單單的蝴蝶,,與同伴一起,,快快樂樂地徜徉天空,,可以永遠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縛,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在最貼近自然心靈的山中,,在最能體會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為了真正只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純真,、最無欲無求的本質(zhì),而那些被名譽金錢所蒙蔽了雙眼的人,,才是那個時代最可悲、最最讓你不屑一顧,、也最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最終得到的所謂的在你看來只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他們卻拼命向往的虛華,,而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重要和有價值得多,。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你只在乎閑云野鶴般的采菊東籬,、身心自由,,置身置靈魂于曠野,,高聲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遠地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的隱者。
迷蝶,,在午夜夢境之時,;灑脫,在淡然無悔之刻,。
躑躅,,在綠水佳林之間,;化仙,在靈魂升華之日,。
只戀你化身的蝶,,淡藍,,不失信仰……
只尋你走過的路,堅決,,不變方向……
永遠的藍蝶,永遠的莊子,!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六
他住在窮鄉(xiāng)陋巷,,斜陽草樹之中,,享樂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筆勾勒莊子,,應當用近乎白描的悠閑飄渺的線條畫他的衣紋,用靈動疏放的墨色寫他的鬢發(fā),,他厭惡亂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鐘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風吟蟲唧,。他嘯傲山林,,憐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絕游,,知道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不如魚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華落盡必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無欲無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飛翔在污濁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輝煌的垂天之翅,他驅(qū)散著人類貪欲,,殘暴和自大的陰霾,。莊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那些閃著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帶來林林總總自然的生命與言說,,歡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廣博的宇宙蒼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純樸,,毫無雕飾,靈動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麗,,但已失之于生動,。人也應該如此?!肚f子》中關于東施效顰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西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妝,,衣飾樸素,也無法遮掩她的天生麗質(zhì),。有個長得很丑的人叫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嬌柔無限,,十分惹人憐愛,。當她從鄉(xiāng)間走過,,鄉(xiāng)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東施看見西施姑娘這個樣子很好看,,就模仿著西施的樣子,也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從鄉(xiāng)間走過,可是村里人看到她這樣子,都嚇得緊緊地關上門不出來,,或是遠遠的走開了,。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皺得好看,,卻不知道人家皺眉為什么好看,西施麗質(zhì)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風韻,,動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樣子,可謂丑上加丑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以為莊子借此嘲笑東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不是嘲笑東施的面貌形體,事實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體,,在他的著作中,對于丑得奇形怪狀但心靈淡泊飄逸的人,,莊子都是大加贊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個自然的真人,,一個誠實本色,、率性,、純潔的人,,一個卸掉眾多虛偽面具的人。
我們都經(jīng)過孩提時代,,那時候餓了就哭,吃飽了就不鬧,沒有貪求的欲望,。愛父母,親同伴,,惡壞人,,全出自內(nèi)心的情感而非虛飾和矯情,,面對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祿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樂與悲傷、喜愛與厭惡毫無半點虛假,??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虛偽,。痛苦的時候不敢放聲大哭,拼命地擠著笑臉面對世人,,開心的時候不敢開懷大笑,,偏偏板起臉像是沒有發(fā)生任何事,。我們一面真實的感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幸福,一面虛偽地掩蓋面容上的喜怒哀樂,,慢慢地,,我們學會硬起心腸,,不動聲色。我們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時也失去了無所掛礙的自然的快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币磺凶蠲篮玫亩际亲钫鎿吹模挥心鼙3肿约鹤匀惶煨缘娜?,才是精神的偉人,,也才是永遠快樂的人,。相對于宇宙來說,,人生何其短暫,為什么要逼自己背負各種各樣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雙慧眼俯視紅塵之間的財貌名利之爭,??匆娙藗?yōu)榱藵M足自己的貪欲,,絞盡腦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與純樸,,那它該如何悲憫人的愚昧?。∈朗掠衅鋬?nèi)在的運行規(guī)律,,絕非人力可以全然改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人力之外的聲音,,強人強己都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是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個“美”的人,。
看見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葉了嗎,?見到鼓盆而歌的莊子嗎?見到發(fā)現(xiàn)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蘇格拉底嗎,?背離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的根源??!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七
說起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于《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啟發(fā)的,。莊子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chuàng)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里對于“人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而對于“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贊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diào)“天道自然無為”,,“道”是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閱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于莊子有關于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jié)合莊子對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是說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圣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guī)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完全無所作為的結(jié)論,,也提出了“絕學”,、“棄智”的主張,。認為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并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才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其次,,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diào)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游》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強調(diào)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fā)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為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為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來的美,?!按竺馈睂崬橹黧w以自然為宗,,在自由關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diào)我們對于真正的美應該如何把握,,認為應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jié)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diào)“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diào)主體應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欲,,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tài),。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修養(yǎng),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說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蔽遗c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qū)別,而這個區(qū)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為“虛靜”正是為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征,,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zhì)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客關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閱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啟發(fā),。因為愛上閱讀我才會閱讀《莊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閱讀,,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真正做到愛上閱讀,,手不及卷。
至樂莊子讀后感篇八
“無為”,,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后,也還是無為,。閱讀的過程中,,對于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仿佛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里找到了一個系統(tǒng)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據(jù)書中序言中關于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jù)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xiàn)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跡,,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說,。而在這些事跡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zhàn)時,無論是關于“大瓠”,、“大樹”,還是關于“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并慨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說“逍遙于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xiàn)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說之后,都認為莊子對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zhàn)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zhàn)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xiàn)今國家沒有戰(zhàn)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么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說,,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么,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說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tǒng)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據(jù)說雜篇多偽作,,而辨別真?zhèn)蔚囊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格。莊子的風格天馬行空,,時而“乘云氣”,“御飛龍”,,“逍遙于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說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仿佛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仿佛于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匯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悟,,但這并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盁o為而無不為”。
——齊物,?!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后,,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強調(diào)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并不是世界的本質(zh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人類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眾生,,于是,,他們規(guī)則了眾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說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說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于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tài)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說,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于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